天天看點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作者:趣觀曆史
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城市阿伯塔巴德郊外的一棟3層樓房,被美國海豹突擊隊團團圍住。在倒數了幾個數之後,美國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破門而入,進入房間後開始了持續數分鐘的瘋狂掃射。

确認屋内的人被打成了“篩子”後,美國正式對全世界宣布,昔日的大仇已報。

這人到底是誰,能讓美國如此痛恨,以至于必除之而口快?

此人,正是以一己之力策劃了美國“911慘案”的本·拉登。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就在美軍剛松了口氣時,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罪惡深重的“911恐怖襲擊案”首犯最後的藏身之地,竟然是這樣一個地方?

這個空蕩蕩的房間裡,還有沒有其他機關或者爆炸物?

其實也不怪美軍多加揣測。

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一個建築富商之家,擁有數十家公司,個人資産估值達數十億美元。

無論如何,都“不太應該”居住于這樣條件的一所房間内,即便此時他是在以被全球通緝的通緝犯身份在活動。

本·拉登被擊斃于一座三層小樓内的一個房間裡。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據了解,他藏于此樓裡數年,平日裡從不出門,就連散步都會緊貼着牆走。

今日這一情景,不僅是美軍沒想到,恐怕就連昔日的本·拉登也着實想不到。

很多人或許會感到疑惑,本·拉登已經是富商了,為啥還要去做這些事?好好掙錢和享受生活不行嗎?

本·拉登的理想是位居萬人之上。

本·拉登想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調動數萬槍械,以趕走外來者,讓所有沙特人乃至于阿拉伯人過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為了曲線救國,他隻能隐匿于異國他鄉攪弄風雲。

所謂的“壞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壞人,不少人也曾經心懷理想,要為自己的理想奮鬥終生。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有理想固然沒錯,但本·拉登卻錯在不該在理想破滅後陷入癫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計後果。

在大多數人固有的思維裡,做一件事情就必須得到一個既定的結果,如果結果不符合他的預期,則會引發當事人負面情緒的爆發。

如果恰巧此人手握權力,便會有無數人因他的報複置身地獄。

2001年9月11日,彼時的美國紐約街頭仍如往常一樣熱鬧,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樓裡盡是忙碌的身影。

就在美國群眾進行着自己日複一日尋常的生活時,卻不料死神悄然而至。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無常是世界的終極規律,美國人也跑不了。

這一天,在美國紐約街頭,聽着空中傳來刺耳的轟鳴聲,路邊的人紛紛駐足,然後擡頭觀望,卻驚愕地發現兩架飛機徑直撞向了世界貿易中心1号樓和2号樓。

沒有任何懸念,幕牆瞬間被沖破了。

瞬間,烈焰騰空,濃煙滔天。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兩座建築周圍的其他五座建築,因受到波及也開始逐一坍塌。最終,在這場浩劫之中,2996人遇難,數不清的群眾受傷。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這20年來,我沒有一天不在想他。”

一位在此次恐怖事件中失去兒子的77歲華裔老母親,回憶起這一幕,依然會淚流滿面。

她的兒子曾喆當天本來可以幸免于難。

他看到災情發生後,第一時間跑去現場救人時,被後續坍塌的建築物活埋而導緻死亡。

遇難後,家人并沒有第一時間尋找到曾喆,直到半年後,醫務工作者根據殘骸的DNA鑒定結果才确認了他的身份。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除此之外,在911國家紀念博物館裡的一處藏室内,至今還放着1106名不知姓名也不知該魂歸何處的遺體。

這些無辜的普通人直到死時也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平白遭此劫難。

親眼見證過這一災難以及殒命于這一場災難的美國群眾,自是想不到将他們瞬間推入地獄的,不過是一位和他們平日裡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沙特阿拉伯人。

此人因着自己積怨已久的憤懑,于2001年9月11日劫持了四架客機。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其中,兩架沖向了貿易一号樓和二号樓,第3架徑直攻向了五角大樓。

第4架飛機的目标本是白宮,不過機上的恐怖分子敗于了機上的乘務人員和乘客。

雙方在争奪飛機控制權的過程中,恐怖分子落于下風,最終飛機于賓州墜毀,機毀,人亡。

當天正好在飛機上執行客艙服務的美航華裔空姐鄧月薇,舍命撥出電話,世人這才得知:

這些恐怖分子劫持了飛機後,先是割斷了商務艙内乘客的喉嚨,之後強行闖入駕駛艙,将副駕駛殺死,進而駕着飛機徑直飛往并撞向了中心雙子大樓。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根據鄧月薇提供的劫機者的座位号,美國當局第一時間确定了五名恐怖分子的身份,所有的線索最終都指向了一個人——“基地”組織上司人本·拉登。

随即,本·拉登從一名旁觀的“看戲者”瞬間轉為了逃命天涯的喪家之犬。

美國聯邦調查局将其列為了通緝要犯。

本拉登逃亡路上十有八九會自我懷疑:“為什麼我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我的抱負為何要以這樣的方式來實作?”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以“天下”為己任,是本·拉登幼時就有的夢想。

出生于建築富家的本·拉登是家族55個孩子中的第17個孩子。

和大多數人固有認知裡的富二代不同的是,本·拉登本人生性好靜,喜簡樸,身上沒有一點富二代的奢靡氣息。

本·拉登生性極為内斂,終日沉默寡言,偏愛獨處,喜歡在宗教教義裡研習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為了避免和太多異性接觸,本·拉登早在17歲時就和舅舅家的女兒結了婚。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至于财産方面,由于父親去世時,本·拉登才十歲,沒分到父親的多少遺産。

他所能支配的财産,通通在本·拉登家族所共用的一個銀行賬戶裡。

這個賬戶相當于這個家族的零花錢賬戶,誰有需要都可以在這個賬戶裡拿錢。

至于父親留下來的企業——由于整個家族的繼承人是本·拉登的兄長,是以本·拉登沒辦法接觸到太多企業裡的核心業務。

當然,最根本的是,本·拉登對管理企業一事着實沒有太大興趣。

本·拉登的志向,并不是公司裡的一席職位,他要的是萬人之上的“王權”。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上天給了本·拉登的“悲天憫人之心”,卻忘了淡化他人性骨子裡的執着欲。

一切的導火索都源于1979年的阿富汗戰争。

當年蘇聯大肆入侵阿富汗,一腔熱血的本·拉登和他一衆志同道合的阿拉伯朋友不遠萬裡來到了阿富汗。

他們支援阿富汗趕走入侵者,還阿富汗百姓的生活于安甯。

在親眼見證了個人力量在鋼鐵大炮面前的不堪一擊之勢後,包括本·拉登在内的一衆沙特男人自發成立了各種“聖戰組織”。

他們想通過組織的形式,給予阿富汗同胞精神上、物質上全方位的支援。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當時,本·拉登親自參與到一線中,數日往返于清真寺和自己家裡,為阿富汗抵抗軍籌措到了大量資金。

本·拉登之後又購買了大量藥品、食品和作戰武器,統統捐贈給了阿富汗人民。

于此時的阿富汗人民來說,本·拉登無異于一位上天派來的使者,為他們提供大量資金的同時,還在不斷給予着其精神上的撫慰。

對于彼時的美國政府來說,本·拉登也是一枚絕佳的棋子。

長期活躍于戰争一線的本·拉登,成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眼中一位“反蘇且極具國際主義精神”的友好青年。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因着這一邏輯認知,美國中央情報局将本·拉登吸納進來。

進入了情報局的本·拉登猶如一隻掉進了米缸裡的老鼠,他竭盡所能地學習着情報局為其提供的偵察、作戰、謀略等。

同時,他利用美國取得的經費在阿拉伯世界修建了大量基地,招募了數以萬計的“聖戰”成員,以此來全力對抗蘇聯。

正是因為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導緻了日後“911慘案”的出現。

美國政府最大的錯誤在于其在看重本·拉登潛力的同時,忽略了本·拉登個人的志向和偏激信仰。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可以說,本·拉登在日後所策劃的這一系列重大案件,和他自小接觸的宗教教義分不開關系。

本·拉登自小接觸的是比較極端的瓦哈比教派。

“天下唯我獨尊,不接受除自己以外的任何思想,用堅守的這套思想理念去指導生活中的一切。”

因着人本來就有的“執”念,再加上本·拉登自小接受這一主義的洗禮,由此本·拉登固有認知裡的執着欲愈發牢固。

在本·拉登的潛意識裡,既然他付出了這麼多努力,就一定要得到“蘇聯必定會戰敗,撤離阿富汗”這一結果。

本·拉登也堅信,在他們的幫助下,阿富汗必定會恢複自己的獨立主權。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本·拉登不想看到,也不願意接受除這種結果以外的第二種結果發生。

殊不知,世界格局變幻莫測,國與國利益糾葛繁雜,本·拉登縱然是做了諸多努力,但最終的結果導向如何又豈是他一人所能決定的?

縱是客觀現實如此,但無奈,本·拉登也不接受。也正是因着他的這一不接受,悄然間,惡意的種子便就此萌發,他開始憎恨美國。

真正讓本·拉登的思想發生重大改變的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這一事件。

這一事件中美軍的深度參與,讓本·拉登對美國的恨意又加劇了幾分。

本·拉登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自然是心存不滿。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本·拉登很熟悉美國的發家史,再加上他當時在阿富汗戰場上見識過美國的一系列舉動。

由此,本·拉登堅定地認為,趕跑了蘇聯之後,美國極有可能就會是伊斯蘭世界的下一個侵略者。

為了日後做打算,本·拉登縱是對美國有不滿,也隐藏起了自己的本意,委身加入美國中央情報局麾下,想要借此提升自己的實力。

很快,他的這一猜想便得到了證明。

1982年,美國為了支援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派出艦隊從海上對黎巴嫩進行了輪番轟炸。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這場戰事的慘烈程度從後來本·拉登的回憶錄中能窺見一二。

“當我看着黎巴嫩那些被拆毀的大廈時,我想到我們應該摧毀美國的大廈,讓他們嘗到我們的滋味。”

1989年的“海灣戰争”進一步加劇了本·拉登的這一念頭。

彼時的伊拉克軍事實力強悍,意欲伸手将整個中東都攬入自己囊中。

自知自己實力“比較菜”的沙特政府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出現,便第一時間對外尋求力量想要自保。

早就蠢蠢欲動的本·拉登向沙特政府提出,啟用自己自建的“基地”組織來護國。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沙特政府考慮到其軍事方面的号召力并不大,一口回絕了本·拉登的建議,轉而伸手接住了美軍給出的橄榄枝。

最終,沙特政府同意美軍在其地盤上建立軍事基地。

此舉徹底激怒了本·拉登。

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本·拉登寫了一封“憤怒信”寄給了沙特國王,指責其公然背叛伊斯蘭教義。

作為反擊,沙特政府取消了本拉登的國籍,當機了他的所有資産,本·拉登隻好開始流亡,此後輾轉流亡于蘇丹、葉門等國家。

流亡期間,本·拉登制造了葉門首都襲擊事件,他本意欲取美軍的命,但不料美軍側身躲過,最終導緻兩名奧地利遊客不幸遇難。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1996年,本·拉登定居到了阿富汗。和他一同定居下來的還有他的妻兒,以及他花費了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基地”組織。

這裡有一個新生政權——塔利班,能助他實作野心。

随後本·拉登開始了一系列對美國的報複。

1996年8月23日,本·拉登派人偷襲了沙特的一處美國軍營,導緻19名美軍被炸死。

1997年,基地組織在開羅制造了一起客車爆炸案。

1998年8月,基地組織轟炸了美國駐坦尚尼亞和肯亞大使館,緻214人死亡。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2000年10月,基地組織又發動了美國科爾号軍艦爆炸案,17名美軍士兵殒命……

2001年9月11日早上8點,本·拉登發起了最後的攻擊,目标直指世貿雙子塔。

一番巨響後,2996人命隕于此,美國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

在外逃亡數年後,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軍的一支海豹突擊隊擊斃在了巴基斯坦東北部阿伯塔巴德的别墅裡。

本·拉登死後,屍體被棄于北阿拉伯海。

本拉登最後的藏身地:住3層小樓,從不出門,連散步也會貼着牆走

本·拉登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時間裡,不知道是否為此感到過後悔——好端端的家回不去,隻能委身于一棟3層小樓。

為了自保,他不能離開這棟建築,甚至在别墅的花園裡散步時也隻能貼着牆走,以躲避随時可能從四面八方射來的子彈。

這樣的日子,足以逼瘋任何一個人。

本·拉登生于“虛無的理想”,亡于理想破滅後的癫狂和偏執。

他的黑化可以說是一種無能狂怒,他無力複興阿拉伯世界,無力驅趕美軍,由此産生的怒火,大多由無辜的平民承受。

這樣的人,注定會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完-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網:《拉登斃命5周年:“魔頭”已死,恐怖主義未遠離》

2.CCTV:《十年迷蹤 本·拉登的藏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