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志遠:過最美的生活

過最美的生活

潘志遠

在古代士人中,若來一個過最美生活排行榜,我首推陶淵明,他理當居榜首,奪此桂冠。

何為生活?無非衣食居行。且看此公:

麻衣葛巾,雖然粗糙了點,檔次低了點,品質下乘了點,但不含甲醛,沒有輻射,特别利于身體健康。不說别的,在他與朋友聚飲時,因沒有漉酒之器,朋友扯下他的葛巾漉酒,你說幹淨衛生不?

食,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自己種的糧,自己栽的菜,自己養的雞鴨鵝豬,決不使用飼料和添加劑,多綠色,多環保!有詩為證:“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何況他還有一門手藝,就是喜種菊花,将采來的菊花晾幹,揉進面中,煎菊花餅;放進杯中,喝菊花茶;釀進酒中,飲菊花酒:嗜菊成癖,人送外号“菊癡”。我們都知道菊花是好東西,能清心明目,祛痰降火,延年益壽。陶公吃的多健康啊,這讓整天吃轉基因食品、高脂肪食品、高膽固醇食品、多激素食品的我輩,羨慕得兩眼都快發綠光了。

居嘛,更沒得說。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環境清幽,景色絕佳,自不待言。往大處深處細處想,你看多生态,沒有噪聲污染,沒有空氣污染,沒有水污染,沒有光污染,簡直就是天然大氧吧,地道地道的世外桃源。

至于行,是有些簡陋。或駕巾車,或棹孤舟。雖然費點力,但有助于健康。何況他更多時候連車舟也棄之不用,幹脆“策扶老以流憩”,不是有句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整日植杖而行,什麼将軍肚、老寒腿、椎間盤突出等中老年病症,一概與他無緣了。

這僅僅是物質,他還有更豐盛的精神生活呢。

賞有花,飲有酒,望有明月,聽有鳥鳴,吹有清風,彈奏有琴,下筆有詩……隔三差五有聚飲,每次都很盡興,總是喝到“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是以他不寂寞。甚至有慷慨友人,一次給他擲下兩萬錢,而他全部送到酒莊,若充酒資,留作日後慢慢品飲,豈不快哉!若是歸還酒債,兩萬錢被他超前消費,也算是一等美差。

好朋友酒錢,他照單全收;換成一般人,他還懶得吊他。據載新任江州刺史特意到他府上訪貧問苦,想饋他梁肉,他硬是不買賬,将其轟走。也許有人以為他犯傻,其實不然。這關乎到一個人的名節和骨氣,因為這梁肉鲠喉,吃下去脹腹,嗝食,難消化,放屁奇臭。

或許會有人以為他在逃避。可他不是逃避主義者,他逃避的是政治,是官場,而非生活。他太愛生活:愛他的田園,愛他的菊花,愛他的孤松,愛他的五柳,愛他的妻兒,愛他的酒,愛他的豆,愛他的琴(盡管隻是一塊撫木而已)……

他不作踐自己,不在官場渾渾噩噩,不在爾虞我詐中消費人生,不看上司臉色,不仰同僚鼻息,不唯唯喏喏,不低聲下氣,不熬煎性情,不污染耳目,隻暢快自己的心志。他因太看重精神,而輕薄物質,尤其是帶俸祿性質的物質。

過最美的生活,是他的初衷,更是他人到中年後全部的希望和執着的追求。是以他矢志不渝,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别人怎樣奉勸,他也不回頭,十八頭黃牛也拉不回頭,他死而無憾。臨終前寫下《挽歌詩》,唯願長眠荒郊,托體山阿。這是他留給後人的遺囑,自撰的墓志銘,提前釋出的死亡宣言書,或者一篇哀而不傷的五言悼詩。

作者簡介

潘志遠:過最美的生活

潘志遠,安徽宣城人。作品散見《文苑》《青春美文》《青年博覽》《遼河》《作文新天地》等,收入《被照亮的世界》《中國網絡文學精品年選》《中國人文地理散文精選集》,獲行走天下全國美文大賽三等獎,出版詩文集《鳥鳴是一種修辭》《心靈的風景》《槐花正和衣而眠》。參加第十四屆全國散文詩筆會,中國好散文詩主持人之一。

潘志遠:過最美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