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作者:北鬥智庫環保管家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碳足迹的概念

  “碳足迹”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當量(CO2 equivalent,簡寫成CO2eq)表示人類的生産和消費活動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相較于單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評估研究對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間接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對于同一對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難度和範圍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結果包含着碳排放的資訊。

關于“碳足迹”的準确定義和了解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不同的學者或者組織,對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各有側重,其中學者更多從生命周期評價角度來定義,而機構組織則主要按照其評價對象背景和職能來定義。

  “産品碳足迹”是指某一産品在其生命周期過程中所導緻的直接和間接的CO2及其他溫室氣體(以CO2排放當量的形式表示)排放總量。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為一種評價工具,主要應用于評價和核算産品或服務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即從搖籃到墳墓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從搖籃到墳墓一般指的是從産品的原材料收集到生産加工、運輸、消費使用及最終廢棄物處置(ISO,1998)。目前比較常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可以分為下列三類(依據方法的系統邊界設定和模型原理):

  (1)過程生命周期評價(Process-based,PLCA),該方法是最傳統的生命周期評價法,同時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評價方法(ISO,199SETAC,1993,1998)。根據ISO頒布的《生命周期評價原則與架構》(ISO14040)(ISO,1998),該方法主要包括四個基本步驟:目标定義和範圍的界定、清單分析、影響評價和結果解釋,而每個基本步驟又包含一系列具體的步驟流程。

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基于清單分析,通過實地監測調研或者其實他資料庫資料(二手資料)收集來擷取産品或服務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輸入及輸出資料,來核算研究對象的總的碳排量和環境影響。

對于微觀層面(具體産品或服務方面)的碳足迹計算,一般釆用過程生命周期法居多。

該方法優勢在于能夠比較精确地評估産品或服務的碳足迹和環境影響,且可以根據具體目标設定其評價目标、範圍的精确度。但是由于其邊界設定主觀性強以及截斷誤差等問題,其評價結果可能不夠準确,甚至出現沖突的結論。

  (2)投入産出生命周期評價(Input-outputLCA,I-OLCA):克服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中邊界設定和清單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經濟投入産出表,這個方法又稱為經濟投入産出生命周期評價(Economicinput-outputLCA,EIO-LCA)。

此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up-bottom)模型,在評估具體的産品或服務的環境影響時,首先‘自上’表示需要先核算行業以及部門層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準,此步驟需要借助于間隔發表(非連年發表)的投入産出表,然後再根據平衡方程來估算和反映經濟主體與被評價的對象之間的對應關系,依據對應關系和總體行業或部門能耗進行對具體産品的核算。

該方法一般适用于宏觀層面(如國家、部門、企業等)的計算,較少應用于評價單一工業産品。該方法優勢在于能夠比較完整地核算産品或者服務的碳足迹和環境影響。但是該方法的評估受到投入産出表的制約,一方面時效性不強,因為該表間隔數年定期釋出,另外表中的部門不一定能夠很好與評價對象互相對應,故而一般無法評價一個具體産品,同時也不能夠完整核算整個産品生命周期的排放(運作使用和廢氣處理階段均不核算)。

  (3)混合生命周期評價(Hybrid-LCA,HLCA),指的是将過程分析法和投入産出法相結合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按照兩者結合方式,目前可以按照其混合方式将其劃分為三種生命周期評價模型:(A)分層混合、(B)基于投入産出的混合和(C)內建混合。總體來講,該方法的優勢在于不但可以規避截斷誤差,又可以比較有針對性評價具體産品及其整個生命周期階段(使用和廢棄階段)。但是前兩種模型易造成重複計算,并且不利于投入産出表的系統分析功能的發揮;而最後一種模型則由于難度較大,對資料要求較高,尚且停留于假說階段。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需要定量評估産品碳足迹核算标準對于碳足迹的影響,以具體産品為研究對象,選取的傳統的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較為恰當。

  産品碳足迹核算标準

  由于許多國家或組織均開發并出台了針對不同系統層級的碳足迹核算标準,是以目前碳足迹标準種類較多。首先根據評估對象的系統層級,碳足迹标準大緻可以分為了三個層級,

  (1)國家、部門或者地域層級,國際比較通用的主要是《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IPCC,2006)以及《ICLEI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指南》(ICLEI,2009);

  (2)企業、組織活動層級,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标準》(WRI,WBCSD,2004)以及《ISO14064标準系列》(ISO,2006);

  (3)在産品層級,主要的國際标準主要有三個:《PAS2050:2011産品與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評價規範》(BSI.,2011)、《産品生命周期核算與報告标準》(GHGP rotocol)(WRI,WBCSD,2011)以及《ISO14067産品碳足迹量化與交流的要求與指導技術規範》(ISO,2013)。

  産品碳足迹國際标準

  目前,在全球範圍内受到公認并且應用相對廣泛的有三個國際标準,三個标準的簡稱、标準封面、釋出機關名稱和釋出時間如圖所示: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PAS2050,全稱“PAS2050:2011産品與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評價規範”;其标準配的指導标準PASguide的全稱為“GuidetPAS2050:2011:如何核算産品碳足迹、識别熱點和減少供應鍊的碳排放”。PAS2050是世界上首例針對産品碳足迹的核算标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一緻的方法評估産品生命周期内溫室氣體的排放(Sinden,2009),如圖2-1所示,該标準首版由英國标準協會(BSI)編制,于2008年10月29日釋出。

該标準的最初發起者是由英國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部(Defra)和英國碳信托(Carbon Trust)兩個組織聯合發起的。該标準主要應用于對産品和服務在整個生命周期(fullife-cycle)中所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核算與評估,這裡的全生命周期(fullife-cycle)指的是産品從原材料的收集到産品的加工生産、後期産品的市場配置設定和銷售、消費者使用以及産品廢棄後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2011年,PAS2050的修訂版出台,相較于2008年的首版,其更具有針對性并且适用範圍更加廣泛的組織機構。

  GHGProtocol全稱為“産品生命周期核算和報告标準”,其釋出機關如圖2-1所示,是由兩個組織(WRI和WBCSD)聯合制定,正式發表于2011年10月,是一項面向公衆開放的标準。GHGProtocol标準是根據生命周期評價标準(ISO14044)制定的,是用于評測産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報告,旨在幫助企業或組織針對産品設計、制造、銷售、購買以及消費使用等等環節制定相應的碳減排政策。

早在2010年,GHGProtocol标準草案就已經出台,并且經過60家公司進行試用和測試,在關于碳足迹核算的規定、要求和指導等方面,GHGProtocol被認為是最為詳細和清晰的。

  ISO14067,是國際标準化組織(ISO)根據PAS2050标準發展而來,其全稱比較簡單直覺,就叫“産品碳足迹”,2012年10月4日,在國際标準化組織的官網上,該标準的草案版被公布,該标準提供了産品碳足迹核算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導,被認為是更具普遍性的标準,其正式版本釋出于2013年。

在ISO14067中,産品碳足迹的定義為:基于生命周期法評估得到的一個産品體系中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總和,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q)表示其結果。ISO14067規定研究目标必須說明開展研究的原因,預期的應用以及觀衆(Soodeeta1.,2013)。ISO14067标準頒布之後,其它産品碳足迹的相關标準将被終止使用或者根據此國際标準進行修正。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國際标準的發展曆程和互相關系

  三個産品碳足迹國際标準的發展曆程和互相關系如圖所示。國際标準化組織(ISO)于2006年釋出了ISO14040,ISO14044兩個标準,為生命周期評價(LCA)的提供了基本架構結構和概念,為其他碳足迹的核算以及核算标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2011年出台的GHGProtocol,借鑒了PAS2050(2008)的内容,并且同樣增添了補充性的條款要求,同時還細化并強調了一些被ISO14044和PAS2050忽視的概念闡述,如關于産品“功能機關”以及“基準流”詳細定義方式和概念等。PAS2050以及GHGProtocol在系統邊界設定步驟上(即是否考慮和核算某項排放、過程與貢獻時),同時要求:不僅要根據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來設定,同時應當考慮“歸因過程”(attributable process),即依據歸因方式(追溯排放的起因和源頭)而非僅僅采用結果方法(僅依據最終的排放結果)來設定系統邊界。

  2013年正式出台的ISO14067,從最初建構到正式出台曆時4年,是國際标準化組織(ISO)依據PAS2050标準發展而來,最初草案是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US0/TC207)在2009年6月提出,而後2012年10月,ISO官方網站上公布了國際标準草案版。ISO14067的主體部分是依照ISO14040和ISO14044提出的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架構,其中有兩個小章節則部分引用和參照了前面所介紹的兩個标準:“特殊過程的處理”是來自于PAS2050(2011),“回收配置設定”是來源于GHGProtocol。

從整個産品碳足迹的發展曆程看來,在ISO14040和ISO14044提供的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架構和原則之上,PAS2050首先提出來專門針對産品碳足迹核算的相關規範,可視作産品碳足迹标準的始祖。

GHGProtocol則是在前面兩者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補充了前面兩者的不足,主要目的為企業,公司核算産品碳足迹的提供詳細指導和規範,相對來說,更加針對性服務于企業的商業目标。在前面三個碳足迹标準的基礎上,ISO14067出台,其步驟和結構實質上與生命周期評價(LCA)基本一緻,内容上部分參考了前面的三套标準,不過它的出台與釋出使得産品碳足迹核算的全球影響力得到了提高。

  産品碳足迹标準結構

  按照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方法步驟,對三個産品碳足迹标準的具體結構安排和核算步驟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各标準的結構安排與特點,互相關系以及不同之處。

碳足迹的概念、核算方法及标準,一文講透了

  ISO14067是以ISO14040和ISO14044為基礎,發展制定的專門針對于産品碳足迹的生命周期評價标準,是以其核算步驟與生命周期評價的四個基本步驟保持一緻,但是在各步驟的具體内容上有一定的調整:

  (1)目标和範圍界定,該标準特别強調産品種類規範(Prouduct Category Rules,簡稱PCR),即針對每一類産品,應當依據或建立專門的PCR進行目标和邊界設定;

  (2)清單分析,該标準針對碳足迹計算,在ISO14040和ISO14044的基礎上增添了相關特殊碳排放過程的處理規定,比如清單中是否應當包含生物碳、化石碳和土壤碳,以及如何具體核算;

  (3)影響評價,由于該标準是僅僅針對性評估碳足迹的環境影響,是以對于生命周期過程中引起的其他多種環境影響的處理(如歸一化,特征化,權重等),在此标準中不再考慮和涉及,即在此僅涉及兩個步驟:一是将之前計算得到的溫室氣體排放乘以相應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以得到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二是将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進行加和,得到最後的碳足迹;

  (4)結果解釋,該标準于這一步驟上基本上與生命周期評價的第四步驟内容一緻。

  PAS2050guide和GHGProtocol兩個标準則是将生命周期評價的步驟的位置、一些相對寬泛的術語和概念進行了一些調整與修改,使其更加直覺明确,并有利于針對産品碳足迹評價的實際操作與執行。PAS2050guide重新劃分評價步驟,從清單分析環節将資料收集以及其品質控制的内容剝離出來,單獨成章;而清單分析中的剩下的排放計算以及後一步的影響評價則被合并為一個步驟——“碳足迹計算”,名稱上更簡單清晰和具體,同時如此劃分也更利于對于計算環節的指導。GHGProtocol則是在步驟上的劃分更加細緻清晰,将産品碳足迹的核算工作所需處理的重點環節一步一步展開,一共分成了12個步驟,每一個步驟再配以具體的規定和詳細的圖例進行闡述和指導。

  産品碳足迹标準特征分析

  基于對标準的解讀和梳理,在此從标準的服務對象、概念規定、方法及參數等相應規定和指導作用等方面對三個标準的主要特征進行一定的總結。

  PAS2050的服務對象,雖然偏重于商業認證(企業),但也可以服務于消費者群組織等其他應用,該标準具備良好的實用性,主要展現概念的清晰和簡潔以及指導的具體與細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概念方面:該标準概念上更加簡單明确,例如,在資料類型的選擇中,并非像其他标準那樣按照直接測量和間接擷取的資料擷取方式來對資料進行分類,而是直接針對計算需要采用的活動資料(activity data,簡稱AD)和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簡稱EF)進行明确規定:活動資料多為初級資料而排放因子多為次級資料,這樣的規定讓标準的操作使用人員更容易了解并執行資料收集工作。

(2)方法層面:該标準的在方法上提供的指導相對具體細緻,例如對于産品延遲排放(在使用過程或廢棄物處置過程的排放)的權重平均影響的計算,三個标準中隻有PAS2050給出了具體的核算方法公式,盡管此點在最新的PAS(2011版)中己經不再強制性要求。

(3)參數層面:該标準提供的參數都是有具體值和名額的,如截斷規則(過程或物質排放超過總共排放的1%則應當包含并核算)、初級(直接觀測)資料應當在資料收集中占的比例(如不小于10%)等等。綜上所述,PAS2050對于标準的使用人員而言,是一個非常實用且容易執行的标準。

  GHGProtocol主要是服務于公司企業的商業目标,該标準概念全面并且具備比較強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概念層面:該标準概念全面并且分類精細。例如分析機關可以分為兩類:基準流和功能機關,前者為中間産品的分析機關,而後者則作為最終産品的分析機關。該表中中的資料可分為3大類型:直接測量資料(按照其擷取方式定義:直接觀測或測量)、活動資料(activity data&AD)和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EF),其中活動資料(AD)又包括過程和财務兩種類型,而排放因子(EF)又包括由投入産出法計算得到的和過程生命周期評價計算得到兩種類型。再例如,不确定性包括3種類型:參數、場景和模型不确定性。其中參數的不确定又包括四類參數的不确定性:直接測量資料、活動資料、排放因子以及全球變暖潛能(GWP)值。在目前的三個産品碳足迹标準中,GHGProtocol的概念和分類是最為細緻全面的。

(2)方法層面:該标準在資料收集、計算等方法上面相對開放靈活,選擇性強。例如對于資料收集中,優先選取的資料的參考标準和考慮(非排放)因素:高成本或者對公司來說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過程,皆可以作為優先選項進行資料收集工作。該标準的截斷規則規定:可以将對于某一個過程,生命周期某一個階段或者全生命周期的總品質、體積或着碳排放而言不重要的排放源排除在外。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對于“不重要”的定義和參考方式很靈活多變,是基于具體核算目的而定。綜上所述,GHGProtocol在具體操作層面非常靈活,可以讓企業針對自身核算的商業目的比較自由地選取需要核算的過程和排放源,但是同時由于限制少,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核算的主觀性,也有可能會造成對比性相對降低。

  ISO14067标準,因由國際标準化組織(ISO)制定出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是商業認證和目标,也包括個人的科研工作等。

(1)概念層面,該标準建立在ISO14040和ISO14044的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架構基礎上,省略了部分生命周期影響評價(LCIA)的内容,同時添加了處理碳排放的特殊過程的相關指導,增強标準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2)方法和參數層面,ISO14067目前缺乏在很多方面缺乏明确的方法參考和定量的參數規定(例如關于含碳産品延遲排放的影響,該标準規定産品延遲10年以上的排放,應當考慮延遲時間的影響,但是卻沒有提供任何核算方法,隻要求如果核算請列舉使用的方法),甚至在有些方面(如是否考慮固定資産的影響)缺乏相關的闡釋和描述,這就給标準使用人員,尤其是沒有受到過嚴格教育訓練的人員的标準使用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使其在解讀過程中産生歧義而最終引起計算結果的不确定性。是以,ISO14067标準對于産品碳足迹核算的實際指導性較PAS2050和GHGProtocol而言稍弱。

和參數層面,ISO14067目前缺乏在很多方面缺乏明确的方法參考和定量的參數規定(例如關于含碳産品延遲排放的影響,該标準規定産品延遲10年以上的排放,應當考慮延遲時間的影響,但是卻沒有提供任何核算方法,隻要求如果核算請列舉使用的方法),甚至在有些方面(如是否考慮固定資産的影響)缺乏相關的闡釋和描述,這就給标準使用人員,尤其是沒有受到過嚴格教育訓練的人員的标準使用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使其在解讀過程中産生歧義而最終引起計算結果的不确定性。

是以,ISO14067标準對于産品碳足迹核算的實際指導性較PAS2050和GHGProtocol而言稍弱。

來源:中歐碳中和、環保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