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安踏COO陳科:上司就是在培養3年後取代你的人

對話安踏COO陳科:上司就是在培養3年後取代你的人

“全球疫情讓每個人都對巨變中的世界有了近距離且直覺的認知。”

“疫情期間企業主面對中長期的不确定性和短期巨大的經營壓力。”

這是混沌的老朋友,安踏集團首席營運官陳科為休伯特·喬利《商業的核心》一書寫下的序言,也是對這個時代企業主生存現狀的如實叙述。

壓力之下,處在至暗時刻或面臨轉型的企業上司者該怎麼做?我們能從前行者身上學到什麼?

休伯特·喬利,2012年接手百思買,完成了堪稱經典的“扭虧為盈”商業轉型。陳科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完整參與了百思買在中國的發展。他說,“其實休伯特·喬利創造了一個零售行業複蘇的奇迹。”

陳科說,“很多企業在扭虧為盈的過程中,遵循了米爾頓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型,大幅削減成本(關店、裁員等),增加短期收入(擴大品類、快速擷取流等)。但喬利的管理哲學差別于米爾頓,他把使命和人放到了首要位置。”

休伯特·喬利如何創造出零售行業複蘇的奇迹?

不以利潤為名額,怎麼扭虧為盈?

怎樣看待裁員?

……

上周,在與混沌的對談中,從以人為本的經營哲學出發,陳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文章最後,他總結多年的一些經營理念,給混沌創新創業者提出了八點建議。

以下為訪談實錄,略有删節:

受訪者|陳科 安踏集團首席營運官

采訪者|趙滢 混沌商業案例研究團隊

本文為混沌商業研究團隊“讀書”欄目,本期閱讀《商業的核心》,作者休伯特·喬利,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文末混沌君送你5本書

對話安踏COO陳科:上司就是在培養3年後取代你的人

混沌:《商業的核心》中提到的米爾頓經濟自由主義指什麼?

陳科: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就是米爾頓·弗裡德曼提出的。

弗裡德曼推崇經濟自由主義,即政府不要過多限制企業,應允許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戰結束後,美國處于高失業率、高通脹的狀态。“自由市場”這一概念,确實讓一些歐美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複蘇,是以弗裡德曼也備受推崇。

1962年,弗裡德曼出版《資本主義和自由》一書後,到全球各地做經濟實驗,并于1976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總結起來,弗裡德曼推崇的經濟自由主義即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利潤是唯一名額”。

混沌:百思買在美國市場上不以利潤為唯一名額,還能實作扭虧為盈的最關鍵的幾個舉措是什麼?

陳科:休伯特·喬利創造了一個零售行業複蘇的奇迹。

百思買是北美品牌,也是全球家電連鎖行業的領先企業。2006年,百思買開始嘗試國際化,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它選擇收購五星電器——當時國内排名第三的家電連鎖品牌,用雙品牌戰略來營運。2011年左右,百思買開始關閉中國門店,2014年底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

撤出中國市場的決定,就是休伯特·喬利做的。他從2012年開始接管百思買,當時的百思買前途未蔔,股價已經跌至谷底。

2008、09年後,亞馬遜等線上平台慢慢崛起,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了。這時百思買沒有做出相應的轉型,加上股東之間存在争執,在幾次CEO換屆的過程中,業績一路下滑。

喬利在百思買的至暗時刻接任CEO,做了幾件事:

一是彌補自身短闆,與亞馬遜建構差異化。

1、調整價格。亞馬遜有低價政策,百思買盡量做到和亞馬遜價格沒有差異。

2、快速供貨。亞馬遜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百思買推出了當日送達服務,進階會員可免運費。在此基礎上,還保證所有門店可以自提,有了一點全管道的味道。

3、顧問服務。喬利上任後開始實行“奇客”(Geek Squad)售後服務。如果顧客對電腦不太熟悉,不知道怎麼安裝和修理,奇客技術團隊可以上門服務,相當于技術管家。技術管家的服務邏輯,差別于亞馬遜的低價邏輯,構成了差異化。

二是在整個生态鍊上“重新定義朋友和敵人”。

拿亞馬遜舉例,随着蘋果慢慢崛起,亞馬遜可能沒有大規模拿蘋果産品到自己的網站售賣,蘋果也在搭建自己的一套營銷體系。不僅是蘋果,微軟、東芝等公司也推出了類似的直營業務。亞馬遜本身的大平台理念和這些品牌間多少有些博弈的成分。

但喬利認為,零售的本質是做大市場,而不是零和遊戲。

他提出了“店中店”概念,即在百思買門店裡,蘋果、三星等品牌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店鋪。對品牌方來說,開“店中店”可以快速拓展線下管道;對百思買來說,可以增加客流量。顧客為了購買蘋果手機,就會來到“店中店”,順便購買百思買的其他商品。

推行“店中店”模式,是非常需要魄力的,它颠覆了百思買原有的經營邏輯。

百思買原來的邏輯強調自有庫存、自有員工,員工收入主要來源是銷售提成。在美國,藍領店員收入很大程度上也都依靠銷售提成。若品牌方在百思買開設“店中店”,派自己的店員入駐,那百思買門店銷售自然就拿不到這部分提成。

但“店中店”,徹底激活了百思買門店的客流和整個合作生态。讓百思買和蘋果、索尼等品牌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關系。

三是削減成本。

喬利剛上任,還是要為财務報表負責,于是他采取了一些節約成本的舉措。比如關停了耗費大量管理精力又未見起色的中國和歐洲業務;出租空餘的辦公樓;叫停了沒有效果的體育贊助等等。

混沌:為什麼說隻關注利潤很危險?

陳科:喬利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我很認可,我基于他的觀點展開說明:

1、利潤不是衡量真實表現的好名額。

财務報表不能完全呈現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隻能代表短期表現。企業實際經營情況,隻有經營者或董事會才了解。短期報表好看,不代表兩年後的報表也好看。

2、利潤其實是一個容易操縱的遊戲。

如果隻看報表,人們會做出一些導向性很明顯的舉動。

比如,砍掉短期不盈利和投入成本效益不高的業務;和供應商談判,壓低成本價,不考慮雙方關系長遠發展;裁員,砍掉所有和員工發展相關的費用。這些忽視長期發展的舉措,都是資本方過于關注短期利益的表現。

最近由于疫情和俄烏戰争,全球市場比較低迷。但我們此前研究發現,經濟低迷時期,反倒是投資的好機會,如果這時企業隻關注短期利益,就會失去一些可能性。

3、隻關注利潤,會引起顧客和員工的反感。

我們做消費者研究時發現,年輕消費者會非常關注一家公司的産品是否對環境有害,而不是隻要産品便宜好看就購買。

企業隻關注利潤,可能就不會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比如安踏集團去年明确提出了對可持續發展的中長期目标。長期來說,這對整個行業和全球都有益處。隻關注短期利潤的企業不會去做這些。

4、喬利在書中還提到,員工和廠房、辦公樓等不一樣,很難作為資産被算進财務報表裡,但員工本身是公司的重要資産。

混沌:為什麼說大環境特别低迷的時候,可能有投資的機會?

陳科:看不到公司的長期發展,肯定不會進行投資。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很多全球50強或100強的企業,都進行了投資,包括對創新、資産、新品類的投資。還有一些企業梳理了長期發展戰略,進行了員工教育訓練。

在經濟低迷期間,企業能做的事情不多,這段時間該做什麼呢?有些企業選擇了裁員。有些企業則選擇關注長期發展,或是借此機會,思考自身在快速增長期無暇思考的問題。

混沌:在頻頻出現行業暴雷的今天,怎麼看待裁員?

陳科:一些企業在法律範圍内維護股東利益短期最大化,比如大規模裁員,這對社會來說是有損害的。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企業作為社會的企業,也是要承擔社會責任的,中國政府對就業的導向是穩定,這是非常正确的。

我比較認可彼得·德魯克寫的一段話:判斷一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除了經濟次元,還有社會次元。

假設你隻讓股東的利益得到了保證,但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你的企業不管規模大小都會瞬間崩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重要。企業要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最首要的任務是将企業經營好,如果實在經營不好,就把善後工作做好。這點不光在中國,在全球都一樣。

混沌:企業在逆境中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陳科:企業的創始人、股東團隊、董事會都要堅持初心,不要忘記創辦這家企業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隻是想短期盈利,套現走人,就會導緻很多行為變形;如果是為了社會利益,獲得持續性的發展,那在逆境中就不會輕易撤退,而是趁此機會完善自我。

混沌:為什麼“重塑商業始于員工對工作意義的追求”?在一個充斥“内卷”、“躺平”的環境裡,激勵員工是否變難了?結合自身管理經驗,如何解決“不敬業”這個全球性問題?

陳科:我個人認為,很多時候“内卷”和“躺平”是某些群體目标感喪失之後,帶來的一個表象。

無論在什麼環境中,人的内心訴求從未改變。每個人都有渴望、有追求;都重視自我,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沒有任何人希望逃避是自己的唯一選擇。是以我覺得做企業家或者做上司,一定要幫助他人找到目标感。

就大範圍來說,年輕人沒有躺平,他們很努力。我周圍很多年輕的小夥伴,其實比上一代人對成就的訴求更高,而且非常勤奮、聰明,有很強的知識擷取願望和能力,對工作的敬業度不輸任何年代的人。

為什麼會有“不敬業”現象?如果企業家的目标隻是為了保證股東利益,員工的目标隻是要打工賺錢,再去做其他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邏輯之下,必然導緻不敬業。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為了獲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而是通過受苦拿到金錢回報,再去做另外一件事,那自然就會想,如何減少付出來獲得同等回報。這是不敬業的本質原因。

解決“不敬業”問題的核心方法,就是找到工作本身的意義。

混沌:為什麼說要抛棄胡蘿蔔加大棒這種傳統的管理思維?

陳科:休伯特在書裡引用了一些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研究的結論,主要表達如果僅僅給員工經濟刺激,那麼大家的工作就會把經濟當作最重要的驅動;如果工作中被指責批評比重很大,則會很大程度影響大家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最後結果往往都不好。

如今的企業,如果還是僅依靠各種強KPI進行管理,往往會導緻管理文化的沖突,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KPI管理最早起源于泰勒的“科學管理模型”,這個模型是基于1950-1960年代的工作邏輯,它确實能在那個年代起到作用。在工業社會初期需要精益生産,多勞多得。當時激勵員工的前提是什麼呢?服從。你要服從工作本身的職責,按部就班地産出,企業才付給你金錢。如果錢激勵不了,就靠上管理手段,管理手段狠,員工投入産出就高一點,和鞭打快牛的邏輯一樣。

現在部分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管理方式帶來的問題,也有些企業有一定的管理慣性,是以還在套用這套方法做管理。

但工作本身是需要把人内心的東西激活,如果人本身不願意,别人再去激勵、去抽鞭子,管理效率也是一樣低。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有些人管理能力很強?

比如休伯特·喬利,在做麥肯錫的顧問之後擔任過幾家公司的CEO。他其實是跨行業管理者,對零售行業并不了解,但他懂管理和上司,懂怎麼做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他認為激勵本身更應該考慮到的是人,然後是業務,再是利潤。利潤最後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這就是他說的“一切始于人,一切終于人。”

胡蘿蔔加大棒在工業社會是适合的,但用來管理知識工作者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把員工内心的熱情激活。比如對創意工作者來說,如果他的創意最終能被呈現出來,能被消費者接受看到,這種滿足感遠遠大于金錢的激勵。

混沌:從羅蘭貝格全球進階合夥人來到安踏,有沒有遇到過,或者幫助企業度過百思買一樣的至暗時刻?斐樂剛被收購時,一直處于虧損狀态,是不是一個至暗時刻?

陳科:其實企業短期的盈虧都不算經曆至暗時刻。至暗時刻是指現實與預期出現很大偏差的時候。

你們提到的09年安踏收購斐樂,我們用了3-4年時間到達盈虧平衡,這其實是戰略性布局的前期投入。2007年安踏主品牌上市,盈利狀況不錯,市場也很健康。打個比方,安踏是大哥,大哥身體健康,賺錢能力也強,家裡又多了一個小寶寶。

如果短期小寶寶賺不了錢,我們也覺得正常,本來也是把它當家裡的一個孩子養,沒打算靠它賺快錢然後把它收割了,賣掉。經曆一段時間的培養期,大家是有預期的,目标也是堅定的。

社會發展到現階段,消費者比以往更加關注體驗,企業不與時俱進的主動轉型是不行的。2010年到2014年,面對行業問題,我們動作比較快先轉型,而不是等問題暴雷了再去轉。這兩年集團内部主動推動了很多轉型,包括從經銷(批發模式)轉直營,安踏品牌更新,數字化轉型,新10年戰略,科技創新等等,也宣布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安踏可持續發展的目标,這些是我們在前瞻性地布局。

混沌:至暗時刻,對公司高層的上司力提出了怎樣的要求?你覺得對處在各個階段的企業來說,最需要哪種類型的上司者?

陳科:我認為總體而言,首先高層上司要有戰略導向的目标感。一家公司存在,總要有使命和願景。任何時候都要讓團隊對目标非常堅定,然後群策群力,基于可能性創造可行性。

邏輯上是先有可能性,再說組織能力。比如我們要合夥賺100億,先分析有沒有可能性,再想可行性角度,思考還缺什麼資源,再去找資源,最後創造出可行性,讓它實作。

此外,很多大型企業的上司,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足夠的同理心。同理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員工,能感觸到他們在關注什麼,在公司的平台上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二是對顧客,在過去的增量時代,産品為王,企業不太關注顧客的需求。現在顧客的選擇多了,就必須對顧客有足夠的同理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他們的需求。

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對價值觀的堅守,明确什麼是即使處于至暗時期也絕不能做的。當企業面臨絕境,人們可能會觸犯底線,就像有人餓急了去偷搶一樣。

對于處在不同階段的企業,對上司力的需求會有一些差異:

第一個階段,創業期。上司要充滿幹勁,堅定相信、執着追求。

第二個階段,過了創業期,上司者要會建立體系和規則,還要能執着地把工作推進到底。比如蘋果的庫克和阿裡的張勇,都是在企業完成創業階段後擔任一把手,他們的工作重點是建立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第三個階段,進入成熟期,上司者要打破自己。一般到成熟期後,人們會選擇守江山,但往往守着守着,企業就開始衰退老去。這時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往往很高,利潤表現也不錯,于是大家懶于改變,也不敢改變。這就需要大膽創新的上司人去做轉型,比如GE的傑克·韋爾奇,海爾的張瑞敏,他們一直在做變革,不論效果如何,都是為了讓企業在變革中前進,重新煥發活力。

混沌:安踏現在處在哪個階段?

陳科:我認為安踏現在介于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至少70%的業務處于第二階段。雖然我們現在的規模排在全球前列,但也在不斷加強自己的核心競争力,保證能在下一階段繼續保持現在的位置,甚至達到全球領先。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一個現象,安踏畢竟是一家30年的公司了,某些業務單元也會陷入維持現狀的狀态。是以這時要打破它,去尋求變革。

是以,雖然整個企業大部分處于成長期,但某些業務單元已經到達成熟期,還有一些單元處于孵化中的初創期。對于各項業務來說,管理方式、管理者的能力、公司整個組織的激勵群組織績效的設定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混沌:你說從羅蘭貝格全球進階合夥人崗位轉型至安踏,這本書描述的很多管理理念都能引起共鳴。

可否列舉幾條最能引發共鳴的理念,或者自己這麼多年總結的一些重要理念,給混沌創新創業者提供一些方向和意見?

陳科:《商業的核心》這本書裡的很多觀點,我在價值觀層面都比較認可。我結合自己的感受說幾點:

01. 上司力的核心是對人的關注

書中休伯特·喬利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段話:“我曾經以為,上司力是一種由資料和分析驅動的白上而下的戰略規劃方法,我現在則專注于使命和激發人的能量。我曾經努力成為團隊中最聰明的人,解決所有問題,現在則專注于創造一種環境,讓所有人可以蓬勃發展,并找到解決方案。我曾經相信利潤是商業的目的,現在我知道,這隻是一種迫不得已的結果。”

這段話讓我特别有共鳴。當我看到這段話,回想起自己多年來對上司力的認知變化過程,确實是如此。

我曾經做過很多年戰略咨詢,喬利以前也是麥肯錫戰略咨詢顧問出身,那個行業大家都很聰明,相信各種分析、模型和邏輯推演,總希望這些東西能給企業指引成功方向。

但随着年齡、閱曆的增加,大家都從技術層面慢慢轉向了更加關注人,關注人與人更深層面的關系。

02. 上司力是激勵他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喬利談到人類的天性,是追求自主、互相聯系。作為新時代的企業上司,在建構員工自主性上需要引入更多自主權,要相信員工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也要随時在員工需要的時刻提供幫助和誠實回報,設定不可動搖的目标,激發團隊精神,激勵員工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對這段話很有感觸,從我自己的觀察來說,很多管理者的管理動機有兩種導向:

一種是先以不信任為出發點。這種情況下,管理者會設立很多規則來控制,會浪費大量的資源和人力成本,損失一定的效率來保證管理者自身的安全感。

另一種是以信任為出發點,相信他人的能力、品格和動機,也相信甚至願意鼓勵他人做出決策。我個人更願意基于對人的基本判斷,選擇以相信為出發點。

當然,“相信”也不是要完全撒手不管。上司的角色是和員工一起完成方向的設計,在大家達成共識後,相信他們能夠達到目标,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權限,把專業知識輸入給他,把更多的自主權給他,把觀察到可能發生的偏移誠實地回報給他,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你不會缺席。

誠實地給予并接受回報,也許并不容易,而是需要一個過程。

拿我個人舉例,我的管理風格是百分百誠實地對事不對人。我發現,大家慢慢地接受了這一點,因為我所有的回報都是為了幫你達到你想達到的目的。是以我認為,上司力是和大家共同設定一個目标,激勵同僚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過程中提供真實的回報,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随時都在。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團隊裡我特别強調終身學習,鼓勵同僚去看書,我自己沒事也看書。我跟助理說,你們想要看什麼書,可以在我書架上拿。我自己對書架的擺放很敏感,如果有天發現哪本書不見了,首先這是件好事,然後我會問對方什麼時候歸還。我的重點不在于那本書本身,因為很多人拿了書不看,我希望拿走書的人能真的看,這樣公司就會形成一個讀書氛圍,大家少看小視訊,多看書。

不隻是學習,因為我們是體育用品公司,公司裡建立了層層運動打卡的規則,鼓勵大家都要運動打卡。目的也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企業上司要能建構一種氛圍,讓每個人都接受真我,在這個氛圍裡真實地呈現,而不是每個人都表現出上司希望的樣子。不能讓每個人都變成套中人。我認為這是建構人與人之間純粹關系、建構信任和多元包容文化的基礎。

03. 我特别信奉“實事求是”

員工做不到實事求是,有時是公司文化導向存在問題。比如有人強調說“我隻能赢”,我覺得這其實也反映出另一種脆弱,即“我不能說我不行”。事實上個體永遠都有不行的時候,企業要有實事求是的氛圍。

就像朋友之間,肯定是互相表現過自己脆弱的一面,你們的關系才會更加緊密牢固,而不是僅僅隻互相展示過自己的完美。

04. 尊重科學、敬畏趨勢也很重要

在快速成長之下,組織裡的個人英雄主義會凸顯。到了現在的存量社會,大家應該客觀看待趨勢,因為所有企業的發展都受到大環境影響。你的企業發展不錯,很大程度是因為你所在的周期和行業本身發展不錯,你自己也做得還不錯,而不光是因為你自己多厲害。

05. 過度追求表象上的完美阻礙了創新

十幾年前,我在機場等行李時看到一句話,“完美究竟有多美”,當時就陷入了沉思。我想我們永遠都在追求完美,但完美究竟有多美?這件事本身沒有答案,因為完美這個詞就沒有答案。我們一定要避免為了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

完美主義對組織和個人有兩個不好的影響:第一是你會為了心中的完美去展示自己,古龍的《天涯明月刀》裡有一個刺客,為了給所有人留下守時的印象,每天固定時間去一家餐廳吃飯,幾十年如一日。但其實在别人眼中,這是一個墨守成規、無趣的人。

第二,完美讓你害怕改變,因為改變可能帶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會破壞你心目中的完美,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新。

過去大家不敢創新,很大原因在于畏懼不确定性。《商業的核心》中還舉了個例子,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在股東信裡寫道,“失敗與發明是對連體雙胞胎”。大多數公司都追求完美,但想做發明隻是口頭說說,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失敗,失敗會帶來不完美。這是個悖論。

06. 激發員工的潛能

最近我部門裡成立了很多個“特種部隊”,由一個個單獨的團隊去執行特别指派的事項,這個組織在一個周期内隻為了一個目标存在,目标達成之後就解散。

我發現這個“特種部隊”團隊的人很有熱情地執行和改善問題。不是說這些事他們過去很懶沒有做,而是沒有人引導他們,他們不知道應該做成什麼樣。

現在突然有人引導,團隊的工作效能和主動性變得很高,非常熱情,有積極性。這件事讓我格外觸動。

其中一個團隊完成任務的當天,我請他們吃飯,和他們分享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說,第一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通常都是屬于你自己的東西;第二就是關愛他人,不能隻關注自我的得失;第三是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那個團隊通過這個項目幫助其他人找到了工作的意義,他們之前從未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原來這麼有價值。

其他同僚都知道這個“特種部隊”隻是短暫存在的,更多的是幫助大家解決問題,通常在這個周期内都會無所求地幫助他們,這樣的氛圍下做事情的成功率就高。

我在嘗試用一種新的模式,也要求大家去組建自己的特種組織。除了每個團隊本身的日常工作事項之外,讓大家自己去尋找其他優化和變革的可能性。

第一階段,很多“特種部隊”是由我來指派任務和隊長。推動一段時間之後,第二階段我會告訴他們,接下來看你們自己。我隻說事,不派人,你們自己指派隊長。第三階段是讓他們自己找到驅動力,我不考核,他們自己考核自己。

如果一年或者一個周期下來,你都沒在“特種部隊”裡,有三種情況:第一,你不招人喜歡,大家做事不願意帶着你;第二,你的能力沒有被需要,人家自己都能形成閉環;第三,你沒有上司力,自己不能組建團隊解決問題。如果三種都沒有,你在組織内還有什麼價值?這樣能激勵大家都活躍起來。

07. 公司隻作為生存平台是不夠的

喬利在書中寫道,公司的目标是創造一種環境,確定員工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我高度贊同。公司隻讓大家有一個生存的平台是不夠的,如果員工隻是在這個平台短期内賺一點錢,不會有忠誠度、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

員工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存在感,通過克服困難找到成就感,公司或者部門平台才做到了該做的事情。

我們現在做這個行業,自己設計的産品,不妨想想自己的親朋好友誰會穿?如果你真的覺得你的産品他們會穿,你還挺有自豪感,那麼大半情況下這個産品就是對的。

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産品有問題,甚至你并不确定它是否存在問題,那你和前端的連接配接是有問題的。你應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重新檢視你現在的工作。

08. 上司就是在培養3年後能取代自己的人

書中還提到一點,就是上司和員工之間要建構信任。建構信任第一是靠時間,相處合作時間越長,信任越深厚;第二是靠說到做到;第三是靠平等。人與人真的隻有社會分工不同,上司者要引導他人做更适合自己個性或認知的工作,而不隻是自上而下地配置設定工作,上司者應該幫助他人去獲得成功。

上司究竟在扮演什麼角色?有一句話我經常說:上司的工作職責隻有一件事,就是培養一個明年或者三年後能夠取代現在的自己的人。當然,如果你自己在一年内沒有成長,明年人家就真的會取代你。

互動話題:

結合混沌一思維,你心中上司力的核心是什麼? 回答問題,混沌君在評論區随機挑五位同學送一本《商業的核心 》。

本書中,百思買前董事長兼CEO、備受矚目的轉型策劃人休伯特·喬利闡述了他的新時代企業經營原則,該原則旨在通過将人和目标置于業務的核心來實作非凡的成果。

對話安踏COO陳科:上司就是在培養3年後取代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