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過五十,還能“悶聲發大财”的人,有這幾個特征

01

從未停止賺錢的腳步,一直在路上,才能邂逅新的“商機”。

有人說,命裡的錢,是有定數的。又有人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似乎,這輩子有錢沒錢,跟自己沒多大關系,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

很多人努力過、掙紮過,成功過、失敗過,當再一次被生活打敗時,就拿出這些話來,為自己開脫。

即便他們打心底裡也還有不甘心,卻缺乏“再來一次”的勇氣,就開始了“得過且過”的餘生。

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對于自己靠着“抄書”和偶爾“偷竊”為生,這樣“不體面”也難以為繼的生活,他自己也挺不滿。但因為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已經不對生活再抱什麼希望了,幹脆渾渾噩噩算了。

雖然賺錢很苦,但隻要肯幹,總歸還是有收獲的。就像農人種田,不管是多收了三五鬥,還是遭遇荒年,隻要一直種下去,自己吃的口糧總是會有的。一點點積攢,總會聚少成多。

是以,年過五十,隻要自己依舊勤懇、踏實、肯幹,依然還有賺錢的機會,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年過五十,還能“悶聲發大财”的人,有這幾個特征

02

戒除貪念,才能守住已有的财富。

欲望是一柄雙刃劍,有欲望的人,才會不斷想辦法,讓自己勤于鑽研,舍得吃苦,以求實作賺大錢的目的。同樣,欲望不止,便演變成了貪婪,會将人拖入無底的深淵。

明代的劉元卿曾撰寫過《王婆賣酒》的寓言,說的是一位道士,為了感謝時常為他提供住宿的釀酒師王婆,就替她挖了一口井。這口井,湧出的全是好酒,如此一來,既減輕了王婆的勞累,又保證了她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對此,發财後的王婆,卻還有一個遺憾,她說,酒倒是好,可惜沒有用來喂豬的酒糟。

道士聽出了王婆的言下之意,也就看穿了她的貪婪之心,失望之餘,便收回了此前的恩賜,井水再也不會變成酒水了。

這個寓言告訴人們,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才不會功虧一篑。

年過五十,不顧前半生賺是多還是少,隻要有了一定的積蓄,就要學會捂緊自己的錢袋子。不要再幻想着一夜暴富,也不要眼紅他人,将積蓄投入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

很多時候,你看中高額利潤的時候,别人看中的正是你的本金。你豁出去拼一把,很有可能會血本無歸。

年過五十,賺錢還是按部就班更好,一旦被貪念迷惑了,往往就事與願違了。

年過五十,還能“悶聲發大财”的人,有這幾個特征

03

老實厚道,是最精明的生财之道。

作家尤今寫過一篇短文,名為《精華》。他在文中講述了自己吃過的最好吃的一碗雞蛋面:店主人是個年過六十的老人,每天隻揉八斤面,每斤面都下足十五枚新鮮雞蛋,揉面、醒面都要達到既定的時間,标準的用料,标準的動作,一分一毫都不能少。

最後,他總結道,讓他難忘的,其實也不是面條的味道,而是包裹在面條裡的那種“敬業樂業”的精神。當然,還有老人老實厚道的品質。

年過五十,想要在激勵的市場競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最大的優勢大概就是“靠譜”了。

但凡自己接下來的活,一定是做到完美,根本不用客戶擔憂短斤少兩,或者以次充好,而是一份支撐,一份滿分答卷。

而一旦失去了這份本心,再多的算計和精明,都會被人一眼看出,所維系的關系也會變成“一錘子買賣”。

正如《菜根譚》中寫的那樣:“人之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便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是以度越一世。”

祛除私心雜念,才不至于利欲熏心,功虧一篑。

年過五十,還能“悶聲發大财”的人,有這幾個特征

04

做“有把握”的事,才是真正的敢闖敢幹。

年過五十的人,多半有着豐富的人生閱曆和工作經驗,借助此前良好的基礎,再拼一把,人生的确将有不同的可能。

延續此前成功的“慣性”,在自己熟悉的“賽道”上再加把勁,再大幹一場,才是真正的敢闖敢幹。

我家鄰村的種田大戶林姐,早些年和丈夫一起開了個大米加工廠,幫助四裡八鄉的村民加工糧食,但眼看着周圍很多人都不種田了,他們就開始租田種。

從一開始忐忑不安,怕賺不到錢,到短短三年後,他們夫妻倆租種的水田面積達到了上千畝,日子越過越紅火,成了響當當的緻富能人。

對此,林姐說,種田是“老本行”,面積再怎麼大,終歸是有把握的事,漸漸地,也就放開手腳去幹了。

年過五十的人,想要悶聲發大财,并不是沒有一點可能性,而是有大把的機會。如果能夠揚長避短,能夠持之以恒,那麼,錢财自然也就來了。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