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有這麼一個地方,奇幻,瑰麗,濕熱,生機勃勃,神秘莫測,勾起無數自然愛好者的好奇與向往。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圖檔來源/Unsplash

這裡有能産出世界頂級巧克力原料的可可樹、顔色鮮豔的“'ins風'代表”火烈鳥,也有行動比烏龜還慢的“閃電”樹懶。

但同時,這裡有釋放一次毒液便能殺死10個成年人的箭毒蛙、悄無聲息實施殺戮的水蟒,還有喜愛蟄伏突襲的美洲豹。

美麗又危險,亞馬孫森林吸引無數人神往,許多人卻又被諸多因素“勸退”。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圖檔來源/Unsplash

有一位女性,在47歲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亞馬孫森林探險。迷人的花草與樹木另她興奮不已,她感到必須讓它們超乎尋常的美麗永遠留存下來。

在之後的32年間,她15次進入雨林,尋找隐藏在森林中的美好并将它們記錄、繪制下來。就這樣,年近半百的她為植物科學和環保事業奉獻了自己的後半生。由她發現和命名的植物,便有九種之多。

她便是瑪格麗特·米(Margaret Mee),巴西雨林勇敢的探索者和傑出的植物學藝術家。她過世後,在為其舉辦的追思會中,英國菲利普親王及巴西政要均到場緻哀。

2012年巴西紀錄片“Margaret Mee and the Moonflower”記錄了她最後一次亞馬孫旅行的畫面,紀錄片中的瑪格麗特認真而專注。

作為一位女性,她跨越年齡勇敢追逐自己熱愛的事業;作為一位植物學藝術家,她保護雨林,記錄并探索大自然的點滴,為世人留下諸多寶貴的植物學資料。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源于一份對大自然的純粹與執着……

紀錄片節選片段

在探險亞馬孫森林的32年間,瑪格麗特始終用書寫日記和繪畫的方式記錄所見所聞。

這些珍貴的文字和圖像,都收錄于《森林之花》(《Flowers of the Amazon Forests》)一書中。

《森林之花》真實記錄了瑪格麗特·米32年間15次深入雨林的探險過程,收錄了160幅精美的植物手繪、素描以及相關照片。

自1988年出版以來,書籍多次再版,深受歐美、日本讀者的歡迎。現在,這本書終于有了中文引進版。

《森林之花:瑪格麗特·米的植物學筆記》

在《森林之花》中,

她真實地記錄這一次次的探險曆程,

講述了她作為植物學畫家的工作。

01

160幅傳世畫作

看盡亞馬孫森林之美

《森林之花》一書收錄了瑪格麗特·米160幅精美的植物手繪、素描以及相關照片。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她在旅途中一直保持着寫日記的習慣,書中的文字也來自其中,叙述的主要内容是她作為植物學藝術家的工作,和她關于急劇消失的巴西熱帶雨林的思考。

植物是最吸引瑪格麗特的。

她會當場畫出植物的彩色素描,然後回到家中的畫室裡畫出整株植物的大型圖畫。在瑪格麗特 ·米記錄的植物中,有九種是科學界此前從未知曉的,現在它們以她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米氏尖萼鳳梨(Aechmea meeana)、瑪格麗特折葉蘭(Sobralia margaretae)和瑪格麗特彩葉鳳梨(Neoregelia margaretae)。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旅行途中,她攜帶塑膠袋、采集者用的小籃子和盒子用于儲存植物。她時時照看這些植物,以免它們在她回家的漫長途中死去。在家中,她根據旅途中繪制的素描草稿,完成最終的畫作。

有時她會在某個定居點居住一段時間,為的是盡量讓植物活得更久一些。她會在那裡開辟小花園,栽種收集到的物種。這些物種中有許多最後在聖保羅和裡約熱内盧的研究中心落戶。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推薦這本植物學筆記給大家,瑪格麗特·米是二十世紀頂級的植物學插畫師,對植物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也有着曆史悠久的傳統國畫,相信中國的讀者一定會非常喜歡裡面的植物手繪,通過這本書了解亞馬孫豐富的植物生态。

—— 巴西駐華大使

Paulo Estivallet de Mesquita 保羅·瓦萊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在我們停留的古魯皮河上的小鎮裡,那個充滿綠意與平和的港灣,讓我第一次嘗受了亞馬孫流域的歡樂與艱辛,此刻它似乎遠在這顆行星的另一面。

——《森林之花》節選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02

32年15次

精彩亞馬孫之旅

三十二年間,瑪格麗特 ·米對亞馬孫地區龐大、無法預測而又富饒的雨林魂牽夢萦,一次又一次地在它的誘惑下重新造訪。

她在船上與倔強的船民們一起的驚險旅行,必須或溫柔或嚴厲地迫使他們合作。她曾與那些醉酒的勘探者們相逢,隻能用一把左輪手槍阻止他們靠近。她也曾在河上遇到激流、獨木舟進水和突如其來的暴風雨。

這些驚險的經曆構成了她的亞馬孫之旅,也為《森林之花》增添了獨屬于雨林的特質。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瑪格麗特被她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巴西人所吸引,經常與他們一起短暫地生活;她特别喜歡遇到的那些在河邊居住的人,多年來與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朋友。

她身材嬌小,有着藍眼睛和金頭發。她認為,即使在偏遠的森林地帶也不應該降低标準,而應讓自己的外表看上去和在文明世界中的一樣。她戴着手套,并在太陽帽上圍了精細的網罩,盡管如此努力,還是抵擋不住一種叫作“皮嗡”(pium)的南美黑色小飛蟲的侵襲。

32年15次走進亞馬遜叢林,她繪就160幅驚豔世界的森林之花

瑪格麗特一直保持着幽默感,即使在最危險和最惡劣的情況下也總能看到有趣的一面。她從未失去過對工作的熱情,總是不遺餘力地研究稀有物種的相關報告;她甚至發現了幾個新物種,其中有些以她的名字命名。

《森林之花:瑪格麗特·米的植物學筆記》

在《森林之花》中,

她真實地記錄這一次次的探險曆程,

講述了她作為植物學畫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