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上午寫完一篇稿子,帶着寶寶下樓玩了一圈,遇到小區裡幾個帶着寶寶的奶奶們,幾個寶寶湊在一起玩耍。

玩了一小會兒,有一個孩子嚷着要吃零食,家長們就把帶下來的零食分給孩子們一起吃,其中一個奶奶一臉緊張地說:“我們不給她吃,媽媽不讓她吃零食……”

因為家長不允許孩子吃零食,是以其他家長也就沒有給這個寶寶吃零食,結果就是三個孩子一個吃零食,一個在旁邊看着,一直用小舌頭舔着嘴巴,奶奶想叫她回家,她偏不走,就要在一邊看着,一臉很想吃的樣子,讓其他家長都覺得很難為情。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零食吃好以後,小寶寶們開始玩耍,孩子們在橡膠地上坐着、趴着,還有的甚至趴在上面,那個被限制吃零食的寶寶也坐在了地上,立馬被奶奶一把揪了起來,然後嚷着:“地上髒你不知道啊,把你的衣服都弄髒了……”

這一幕相信不少家長都很熟悉,因為即便我們沒有做過這樣的家長,也在身邊看到過不少這樣的家長。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限制孩子吃零食,隻是限制的零食嗎?

其實看太多科學育兒的内容,真的容易焦慮,因為自己就是這個行業内的,以前也關注過很多如何科學養育孩子的内容,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是異常焦慮的。

比方說,一直控制孩子的飲食,不允許孩子吃零食,孩子每日三餐也是嚴格控制油鹽。

孩子2歲多的時候在外婆家住過一段時間,小外甥女給了寶寶一顆棒棒糖,最初她是拒絕了,因為她從來沒有吃過這些東西,但是舔了一口之後好像就進入快樂星球一樣,小家夥開心壞了。

讓我更焦慮的還有,小外甥們背着我給她喂了第一口零食。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糖不能吃,糖沒有好處,我真的能直接背誦出糖果對孩子的影響的方方面面,零食這東西能吃嗎?零食的配料裡都是什麼?薯片裡都不含有馬鈴薯,這東西能吃嗎?全是食品添加劑……

如果按照這個思維,吃一口糖和零食之後,孩子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反應,然後引起我們極大的焦慮感。

實際上呢?我們想象的一切并不會發生,吃糖果之後,隻要好好刷牙,孩子的牙齒不會受到傷害,隻要每天攝入的糖果量限制在一定範圍内,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身體發育也不會受到影響。

但是,因為家長的嚴格限制,卻給孩子帶來另外兩個可能的影響。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很好:孩子小時候跟你要糖,你拒絕了,孩子長大以後就拒絕接受你的糖了。

長期被管控地很嚴格的孩子,有兩個可能的極端會出現:小時候被拒絕,長大了拒絕溝通,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小時候被管控嚴格,一旦孩子有了一定的零花錢自由,就會瘋狂去購買零食糖果,這個時候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時刻提醒孩子“别弄髒衣服”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你知道嗎?

孩子在室外玩耍,經常被家長提醒:不要坐在地上,會弄髒你的衣服;不要碰那個,會弄髒你的衣服;不要趴在地上會弄髒你的衣服……

想一想都覺得窒息,最後孩子做事畏手畏腳,就是最快樂的時候也要想着不能把衣服弄髒了,最後孩子得出的結論是,我的衣服比我的感受重要。

不要小看這個結論,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開始,孩子感官上受到了影響,很多時候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其他的無關緊要的因素。

長期被這樣限制的孩子,是很難解放天性的,除非他能夠真正釋放自己,這些孩子的創造力也會受到影響。

如果能夠一直保持下去,沒有任何反彈,那他興許能夠做一個還算幸福的普通的人,就怕孩子威力擺脫了父母的控制以後,突然獲得自由,會盡情釋放,甚至到釋放無度,最後有失分寸,給自己和家人造成傷害,難以回頭。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規則和“限制”是兩碼事

零食不是好東西,但是零食可以讓孩子快樂,是以零食還是要适當放寬的,不能限制得太嚴格。

不過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制定規則,比方說先吃飯然後才能吃零食。

當給孩子制定了一定的規則以後,他們不會無限制地吃零食,當家長放寬以後,他們反而吃點就夠了。

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從什麼時候買零食來入手,比方說,一周隻能周末去超市,每次去超市不能買超過幾種東西,這些都提前跟孩子講好。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限制孩子吃零食,不去提醒孩子“髒”的?

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培養孩子的消費觀,一方面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當我們在規則範圍内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以後,讓孩子實作了相對的零食自由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就不在那麼鐘愛零食了。

對于孩子在室外活動的時候弄髒衣服這件事,也可以使用一樣的方法。

在幹淨的草坪上或者是橡膠地上,可以放開玩,但是在比較髒的地面要首先想到“地面是不是太髒”這個問題。

當家長引導到位以後,孩子就不會太過分,同時可以釋放天性,快樂地奔跑。

育兒是個漫長的過程,松緊有度是我們要堅持的原則,适當地讓孩子保持在一個放松的狀态,比時刻提醒督促孩子要重要得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