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争優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以一定品質、足夠數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撐。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提出“堅持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上司”“堅持全面培養、分類施策”“堅持多元主體、分工配合”“堅持廣招英才、高效用才”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原則。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是科技創新、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應當在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建設鄉村人才隊伍方面發揮優勢、承擔責任。

确立“新農人”培養目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指明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新農人”的基本内涵。如何確定高校培養的涉農人才及其知識技術真正為鄉村所用?這就要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确立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育人目标。“懂農業”是發展農業與開發新農業的知識與技能基礎;“愛農村”是紮根鄉村的情感基礎;“愛農民”則是服務農民的情感基礎。三者是一種互動合力的關系:隻有具備“懂農業”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且擁有“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感基礎的“新農人”,方能真正服務于“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這一育人目标的實作,需要高校與地方協同推進。

優化“新農科”專業設定。鄉村振興是産業、文化、生态、組織等的全面振興,因而在人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包括農業産業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産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等。目前,與地方需要的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相比,高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識專一化、技能單一化、專業分散化等問題。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将“人才培養提質行動”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具體包括“促進學科專業發展建設”“強化人才培養”“加強基層人才能力教育訓練”等方面内容,這為高校培養涉農人才指明了方向。2019年,在教育部統籌規劃下,“新農科”建設拉開帷幕,旨在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動适應資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衆多高校錨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主動适應變革,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創新方式培養複合型人才,切實推行科技小院專項、鄉村振興等專項研究所學生招生項目,使一批研究所學生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脫穎而出。下一步,高校與地方需要持續互動,周期化常态化優化涉農專業設定,以切實增強鄉村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供給的比對程度。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新農人”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産技能,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可見,涉農人才需要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技能,不是僅僅在大學教室裡就能培養出來的,因而亟待創新培養模式,加強校地協同,在培養過程中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一方面,将“土專家”“土秀才”等鄉村人才引進高校課堂,與高校專職教師一同開展專業技術技能教育,在豐富高校課堂教學内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自覺性。另一方面,将高校教師與學生引入“希望的田野”,拓展高校教師與學生對鄉村的認識,做到真正了解鄉村、了解農村,進而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并将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農村,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梗阻”。目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層面已經有所推進,但仍存在諸多壁壘,需要高校與地方共同推進,以實踐為基礎,在未來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

靈活合理用好人才。伴随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在不同機構、不同地域之間的流動愈加頻繁。目前,鄉村在社會服務、公共設施等方面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諸多短闆。如果脫離實際情況,試圖将人才“固定”在鄉村,很可能會傷害他們的“鄉村情感”,打消他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對涉農人才的應用政策應更加靈活合理,秉持可“不為我有”但“必為我用”的邏輯,建設一支容納不同層次、類型、專業的人才隊伍。靈活合理用好涉農人才,既需要高校在推進學生就業工作中更加面向廣大鄉村,引導學生紮根鄉村;也需要地方在用才時不拘形式,為鄉村人才提供個性化崗位。例如,通過建構鄉村人才的委托培養與定向就業體制以及地方各種優惠性政策,強化高校的“推力”與地方的“拉力”,進而形成“合力”,吸引人才到鄉村就業甚至安家。通過建立高校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到鄉村挂職等制度,推動人才周期化滾動化服務鄉村。通過地方與高校協同開發周期性教育訓練課程,使鄉村人才的知識與技能在服務過程中不斷提升,更好地服務鄉村。

總之,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隻有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多措并舉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才能使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産業彙聚的良性循環。

《光明日報》 黃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