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不知不覺寫了2000字了,暫時打住吧。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呵呵,我家有倆兒子,提起來都是眼淚啊。

和熊孩子封在一起了?|太好了,最蠢的家長才盯着孩子寫作業呢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不知不覺寫了2000字了,暫時打住吧。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呵呵,我家有倆兒子,提起來都是眼淚啊。

我不是标題黨,聽我說完就知道了。

一、家永遠不是學校

郭德綱為什麼不教郭麒麟反而讓于謙給兒子當老師?是他覺得自己不如于謙嗎?非也。因為父母當不了老師,家庭也替代不了學校。反過來也是如此,這是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就像你本來是會計,老闆卻讓你去寫代碼,你是個高數老師,近視800度,小子卻讓你去教服裝設計一樣,越俎代庖,隻會越來越亂。因為你根本沒搞清楚家長在教育當中的定位和作用。

圖檔來自網絡

孩子上學要背書包、帶紅領巾,要進校門,跟老師問好,進入高大的教學樓,坐在排列整齊的課桌前,不好好聽課老師分分鐘教你做人,老師不在還有值日生、班長負責盯着。聽話表現好有小貼紙、小餅幹,反之要被批評,被周圍同學鄙視。周一第一課就是班隊會、升旗,課間操時教導主任、校長要講話,幾百上千人站得整整齊齊的不能亂動。這叫什麼?

這叫灌輸、這叫洗腦、這叫人類的馴化活動,這叫賦予一個人社會屬性的過程。每一個環境、每一個建築、每一個标牌、每一個儀式、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在提醒孩子,這不是家,這是集體,這裡有規矩、有獎勵、有懲罰,但絕對沒有父母的愛和親情。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他在這樣有壓力的環境裡待了9個半小時,再抛去睡覺的9個小時,一共剩下最多4、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了,你還讓他再體驗一下被管理、被指令、被監視的滋味?

換了你,下了班回家,另一半讓你在家也按照上班的狀态再幹一個小時,他在旁邊盯着你,你什麼感覺?很爽嗎?孩子更是無法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要麼反抗,要麼忍受,反正不會是開心。

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學習也是。不說什麼心理學家的理論了。就想想你自己,你是開開心心的工作時效率高,還是充滿抵觸情緒的時候更出活呢?你憑什麼以為孩子在你的監督之下效率和效果會更好?難道他不是你生的?難道他的構造和你不一樣嗎?

你不是真把孟子的話當真了,覺得孩子是天降的偉人坯子,不逼他一把,國家就要失去一個棟梁了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犯迷糊了,先對自己試試行嗎?兩口子對自己狠狠心,讓孩子做個安安靜靜的富二代不好嗎?

二、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家對孩子而言,應該是世界上規則最少,愛最多的地方。而愛,是滋養一個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尊重是泥土,陪伴是雨露。

家替代不了學校,學校也替代不了家。那些學校教不了,老師教不會的東西,才是家庭、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的。

1、情感倫理道德教育。

家庭要教會孩子愛與寬容,同情與支援,感恩與幫助家人、朋友、乃至他人和社會。

你也許要嗤之以鼻了。但是别忘了,多少孩子的悲劇就是父母的教育失敗造成的。當然,你家孩子大機率不會像吳謝宇一樣把你幹掉,但是一個隻有規矩、隻有不信任、隻有強權壓迫,隻有冷冰冰的斥責和不尊重的家庭,一定會養出一個人身失敗的孩子的。

有計劃的殺了自己母親的吳謝宇

2、好的習慣和對生活的熱情。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成了空心人,一切由成人包辦,一切要求得到滿足,卻絲毫沒有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前些年芒果台的《變形記》裡,雖然可能有包裝、設計的成分,但是那些城市的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在我們自己和周圍孩子的身上出現,不信的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

3、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心、好性格。

這三點都不用多說,是一個成年人都知道對一個人而言,這三點和他們的反義詞之間,應該選哪個作為培養孩子的目标。但是,但是!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的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行動地做到。

為什麼?因為父母的權威對于孩子而言又是高高在上的。親子關系當中,更多地展現為上司與被上司,指揮與被指揮,壓迫與反壓迫,獎懲與被獎懲的狀态。在這樣的一個關系架構當中,孩子很難發展出獨立、責任心和好性格來。

三、和熊孩子封到家裡怎麼辦?

回到主題,其實很簡單,放下架子,好好享受這難得的親子共處時間,别忘了,滿打滿算,你能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到了國小高年級或者再晚點,到了國中,你的孩子根本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裡了,也不需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想陪,人家還嫌棄你丢人呢。

1、閱讀。

家裡多多少少都有些兒童讀物、雜志或者世界名著吧?如果沒有,我勸你囤一些,花不了幾個錢。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讨論對書中人物和故事的看法,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了解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比你差。

2、收拾家。

家是孩子最重要的早期生活環境,帶孩子一起收拾家,會讓他有責任心,會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現,會讓他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會讓他覺得自己對家有貢獻。”主人翁精神“也許被說爛了,但是絕對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

3、一起做飯。

你知道有多少男孩女孩過家家的時候都是玩做飯的遊戲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孩子一起做飯,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自立能力,比多背幾個單詞有意義得多。

4、拆東西。

随便翻翻抽屜櫃子,家裡一定有已經不用的電器裝置。與其放着占地方或者直接丢掉,不如和孩子一起拆了再扔。尤其是男孩子,這絕對是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想象力的好機會。惠而不費,還能打發時間,最治熊孩子了。

5、玩遊戲。

各種插電不插電的遊戲都可以。扭扭樂,桌遊,比賽開合跳,平闆支撐,甚至枕頭大戰,隻要不拆家,沒有什麼不可以玩的。玩就是一種學習,比做作業更好的學習方式。

不知不覺寫了2000字了,暫時打住吧。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呵呵,我家有倆兒子,提起來都是眼淚啊。

圖檔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