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作者:曆史雅閣

老話說“落葉歸根”,中國人對身前生後也持有相同的态度。正所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人們從古至今都保持着土葬的風俗習慣。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演變,火葬慢慢取代了土葬,國家甚至劃定了火葬區,在該區域内殡葬則需要采取火葬。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一、土葬來源

土葬的發源就像中華曆史那樣源遠流長,早在文字可考的原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土葬的雛形。

随着時間的演替,土葬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比如商朝的土葬就格外奢靡,又稱“厚葬”。商朝甚至對墓地的規格、陪葬的數量價值都有明确的規定,達官貴人的墓葬品更可謂“價值連城”。

漢代的墓地則講究風水,漢朝人會傾向于選擇風水寶地作為祖墳,并且流行起夫妻合葬。而到了三國時期、魏晉兩朝,逐漸變成了“薄葬”,并延續千年。

是以,土葬幾乎随着中華曆史共同存續,融化在每一位中國人血肉裡。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二、新舊演替

而到了民國時期,推翻封建主義和壓迫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後,千年奉行的土葬迎來了西方文化的沖擊。

随着打開國門,西方文化迅速湧入,一些上流階級認為土葬是應該擯棄的舊式糟粕,而火葬才是現代趨勢。

民國政府也順勢發起了一次火葬改革,但是并不成功,社會上仍是土葬居多。

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改革春風吹滿地,土葬改革又一次被放在了大衆面前。

這一次,新中國政府下定決心要改變土葬思想,于是采取黨員幹部下鄉搞宣傳、身體力行做先鋒的方式,一點點地破解頑固思想。

随着國家上下共同努力十多年,土葬逐漸被火葬所取代,越來越多的群衆接受了火葬。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三、土葬複興

但是近年來,随着傳統文化的“複興潮”,一些被時代淘汰的事物、習俗又被重拾。土葬作為千古的喪葬方式,引發了巨大的争議。

網絡上關于土葬複興的讨論也如火如荼,有的人認為應該恢複土葬,畢竟中國人自古就奉行“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習慣;有的人認為應該保持火葬,而土葬弊大于利。

在無數辯論和争吵中,有一位學者的觀點吸引了極大目光。他就是吳飛,一位就職于北京大學的教授。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四、争議與利弊

吳飛自幼熱愛學習,大學、碩士都就讀于北京大學,畢業後遠赴哈佛大學進修。學成後他反哺北大,成為了一名教授哲學和宗教學的大學教授。

熱愛傳統文化的吳飛,是一名支援恢複土葬的知識分子。見到網絡上關于土葬火葬的激烈争吵後,吳飛理并沒有無頭無腦的參與争吵,而是通過翻閱書籍、查詢典籍來論證觀點、分析利弊。

在綜合考慮優劣後,吳飛認為:應該取消火葬、恢複土葬。

他認為,新中國之是以取消土葬,是為了避免飛速增長的人口給土地帶來超額負擔。但資料表明,近年來采取土葬的地區并沒有明顯減産,反之,采取火葬的地區也并沒有明顯增産。

兩廂對比,火葬的意義并不大。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并且他認為,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土葬符合中國人的曆史發展和内心天性。土葬伴随着中華文明發展千年,在多處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身影,尤其是殡葬方面。比如“墳墓”中的墳字,就是土字旁。

而火葬是大不敬的,在古代,隻有行極刑、被懲處時才會涉及到火葬。尤其是将親人火葬,隻剩下輕飄飄的一捧骨灰,違背古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祖訓,也不利于後人祭拜和緬懷哀思。

對于吳飛的觀點,網絡上有人反駁:土葬會引發疾病、瘟疫,對現代社會造成難以估摸的損害。

吳飛有理有據的反駁,瘟疫并不會因為土葬而滋生,反而更多源于人類髒污邋遢、不講衛生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北大教授吳飛支援恢複土葬:土葬是人最後的體面,火葬不符合祖訓

吳飛教授的觀點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但無論如何,對于民間的争議,政府看在眼中,也做出了對應的行動舉措。目前,大陸并沒有強令必須火葬、或禁止土葬,而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民俗風情,由群眾自行選擇土葬還是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