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作者:卓易紫砂街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至今,遺留的文化瑰寶浩如煙海。

瑰寶背後往往是一個個偉大的人物:

張三豐創立太極拳;姜子牙為儒、法、縱橫等“百家宗師”;老子立“道教”;張旭開創“狂草”藝術;範寬将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新高度……

紫砂行業600餘年,每一款經典器型、傳世之作背後亦站着一位位紫砂大家。

今天「人物」欄目對話的是被譽為“開啟紫砂現代陶藝先河”、“新流派”的吳鳴大師。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我不是“鬼才”」

他的作品往往造型獨特,是以網絡上稱他為“鬼才”、“怪才”。

但吳鳴老師卻說,雖然非常感謝大衆的認可,但他并不苟同這種評價,“他們不懂我”。

“他們隻看到(作品的)造型,但其實每一個作品擁有一整套的思維、表達方式”。

事實上,每一個有幸參觀吳鳴老師「怡陶園」的人都會流連忘返。

它們就在那裡,造型獨特卻不乏美感,壺名簡單但領略後往往令人會心一笑,初看是壺、再看卻蘊含萬般人生哲理。

不言不語,卻仿佛說盡上古春秋、看透人間那些事兒。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子非魚」受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啟發而來。

作品像魚而不是魚,似水而非水,似雕塑而非雕塑,造型似壺又非壺,但紫砂壺所有要素壺把、壺流、壺身又全都擁有,似乎就為诠釋莊子那句千古名言而生。

100個人看「子非魚」,或許會有100種體會。

有人評價說,“你這把壺的哲學理念是故事情節也解釋不了的”。

的确,這樣的作品,你不能僅僅從造型,或某一個點、一個面去欣賞它,“它是一整個的有鋪墊有面、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事物”。

或者我們可以這麼了解:在汲取了華夏文脈之精華後,吳鳴老師運用紫砂傳統的工藝技法,突破傳統紫砂壺的形體與功能結構,捐棄實用功能,不再拘泥于紫砂傳統的工藝美術品,但卻創造了獨屬于紫砂的藝術作品。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其他作品也諸如此類,比如「竹林七賢」,沒有任何具象的人物在壺上,但又融會了七賢各自的特點于壺中,避世、狂狷、飲酒、風骨……

作為一個美術專業出身的人,他更能感受到時代潮水的方向。

1986年,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首次舉辦,中國也受邀送件但是都沒有入選。吳鳴老師回憶說:日方機關寫信給當時的輕工部,大意是說中國的作品制作技藝非常好,但是設計理念落後了半個世紀。

于是到了1989 年舉辦第二次美濃展的時候,中國官方發動美術院校的師生都去參與,最終有四件入選,其中一件就是吳鳴老師的作品。(美濃獎是世界當代陶藝的代表性競賽)

也正是這些經曆和國際視野,他對于紫砂有了自己的道。

在一篇公開的文章中,他說,“現代審美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實用,特别作為藝術創作的體驗更重視形式、内涵、藝術性、文化性等等。當古老而傳統的紫砂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和影響,想要赢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要更重視藝術、審美特征。畢竟藝術形象才是立身之本”。

于是,他開始了現代陶藝創作之路,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但創新不是随意而為”。

“有些當代陶藝作品受到诟病,是因為它們雖是新的造型,但做得沒道理又沒有美感,往往是因為傳統技能就沒有了解好”。

在他看來,創新一定是在掌握紫砂傳統工藝的基礎之上,了解紫砂長久以來的内在精神與基本特征之後才能去做的。

“一把壺,剖解開來,空間、比例、造型之間的關系都要吃透,這是我們要繼承傳統的地方。就好比做衣服,你可以創新但不能醜陋。”

當然,如果隻是做工藝品,任何一個行當、任何一樣事物,專注就能做到最好,“庖丁解牛,他已經做到了極緻,從技上升到了道”。

但做藝術品,尤其是傳世之作,沒那麼容易。

“很多著名的大家徒弟衆多,功底都很好,但在曆史長河中也不曾留下姓名”。

吳鳴:紫砂“新流派”一代宗師|人物

吳鳴老師坦言,“你在這個社會存在的證明,就是你的作品能夠留下來”,“而我所希望的是,我的作品在曆史長河中能夠留下來”。

20世紀初,杜尚的“小便池"開啟了當代藝術新的審美方式。21世紀,遙遠的東方,吳鳴老師用“紫砂藝術品”開啟了現代陶藝的先河。

我們相信,未來,終有那麼一件或多件珍品留存于博物館,證明屬于陶藝史上的巨變亮點和裡程碑,那是屬于陶藝史上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