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聲裡的懷念

2022年4月7日下午,《我愛你,中國》原唱者、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驚聞一代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先生逝世,我非常地難過。她的音容笑貌雖相隔多年,卻還是那樣的清晰,她的歌聲依然在耳邊回響纏繞。

葉佩英先生最為廣大觀衆熟知的代表作是《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是上世紀70年代末,著名詞作家瞿琮和著名作曲家鄭秋楓為一部反映愛國華僑心系祖國的電影《海外赤子》創作的。

80年代初,她應海軍、交通部之約來青島參加全國青少年航海夏令營開營儀式,并為島城人民演出。期間,根據會議安排她與劉淑芳、婁乾貴、左偉等一行藝術家來青島港參觀港口,我負責陪同。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拖輪上,一睹了老藝術家們難忘的風采。當時,港口拖輪接待任務還不是很多,并且有紀律,對接待的客人是誰,船員們不去過問。但是,這次得知是家喻戶曉的歌唱家們到船上做客,大家都喜出望外,更是熱烈歡迎。

因為大家都非常喜愛他們的歌聲,隻是沒見過歌唱家們本人。這一次“近水樓台”不僅能見到歌唱家本人了、說不定還能聆聽他們早已耳熟能詳的歌聲,是以船員們分外激動。

拖輪的船長也是這幾位歌唱家的粉絲,應大家請求,他就向我提出來,能否破例滿足一下大家這個願望。船員們的想法也正中下懷,與我不謀而合,于是我就把這個請求委婉地轉達給幾位老藝術家了。誰知,我的話音剛落,幾位歌唱家就異口同聲地說:“好啊”!

消息傳開,在碧波蕩漾的棧橋前海,船長立即指令把拖輪停下來,熄火、抛錨。不一會兒船員們就立馬集合到甲闆上,連底艙加油的輪機員們,也顧不上擦把臉,就汗水淋淋地爬上甲闆,站到了不足十人的“觀衆”隊列中。

記得當時正是夏季,烈日當空又接近中午,海上溫度高達30多度,雖然有不大一塊兒篷布遮擋在甲闆頂部,但随着拖輪在海上随波漂動,烈日也像探照燈一樣緊追不放,對遮陽來說已無濟于事。更何況海上吹來的風都是濕漉漉,熱乎乎的。

船裡船外,都悶熱得要命。當時,葉老師站在甲闆上是第一個演唱,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家所喜歡的《我愛你,中國》。她當時穿了一件淺色的短袖襯衣,頂着烈日,充滿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歌曲,歌曲的每一個樂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冒着高溫,水也沒顧得上喝一口,又演唱了一首《鐵蹄下的歌女》。每首曲目演唱前後,她都很有儀式感的像在舞台上一樣,開始前和結束後,均溫文爾雅地對着鼓掌的船員們屢屢鞠躬緻意。

此時,她的臉龐流着汗珠,襯衣也被汗水打濕了,但卻沒有一句怨言。當船員遞給她毛巾擦汗時,她樂呵呵地點點頭,嘴裡連連緻謝。在高溫的甲闆上,歌唱家們一位唱完,另一位立即接上;一首連着一首,全神貫注地為船員們演唱着,沒有一句怨言。最後還欣然與船員們合唱了《祝酒歌》。

甲闆當舞台,海濤奏和弦。劉淑芳老師的《寶貝》、《船歌》、婁乾貴老師的《金瓶似的小山》、《為了一塊兒牛排,出賣了巴黎》等,藝術家們聲情并茂,一絲不苟,格外認真,雖然是清唱,歌曲演繹難度較大,但卻難不倒老藝術家們,紮實的功底,藝術的魅力更讓船員們親近、感動。

一曲下來,船員們激動不已,掌聲融着汗水,在大海上此起彼伏。藝術家們德藝雙馨、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風采也伴着歌聲,深深地留在船員的心上。這次“海上演出”不僅給船員們帶來了藝術享受,也使碼頭勞工真正領略了老藝術家德藝雙馨的風采。

多年後,每當聊起此次别開生面的演出時,船員們都會津津樂道地談到曾經的感動;還會頗為感慨地與這些年來,各個層面的“大腕”、“網紅”們,做一比較。結論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這也是我第一次面對面聆聽這幾位老藝術家的歌聲。雖然時間較短,但獲益匪淺。這對我以後從事企業文化傳播,利用音樂這種形式,傳播企業文化,用文化熏陶人,造就人,增強企業職工凝聚力、向心力;提升企業知名度、打造企業競争力,都有着重要啟示和幫助。

1985年,我受命與青島電視台合作,拍攝了全國港口企業的第一部電視音樂風光片《美麗的青島港》。從此開始了通過這種形式,傳播企業文化的先河。由李煥之譜曲的《美麗的青島港》随之産生,成為青島港的港歌,青島港第一屆藝術節,也由此拉開序幕,每年一次,一直搞了20多屆。

全國青少年海上夏令營在青開營後不久,葉老師一行就返京了。我與葉佩英等幾位老藝術家相處雖然隻有幾天,但他們和藹可親的面容,他們的風采猶存我心;《我愛你,中國》深情的歌聲,永遠在我心裡回蕩。

“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葉佩英先生一路走好,我們在《我愛你,中國》的歌聲裡懷念您,人民不會忘記!

作者:李明才 筆名:黎言,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