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作者:孟力說曆史

(1)

古城臨沂,交通發達,商賈雲集,為全國物流之都和小商品批發基地,海内外聞名遐迩,有“北臨沂、南義烏”的美譽。

這一切得益于臨沂發達的陸上交通和充沛的水上資源。

發源于蒙山北麓的沂河為臨沂的母親河,它一路向南狂奔,穿越崇山峻嶺,流經臨沂古城東畔,形成了一碧萬頃的平緩湖水.沂河東岸是河東區;西畔是蘭山區;位于臨沂城南,作為沂河分支-陷泥河以南為羅莊區。

在臨沂城北,作為沂河最大的支流的祊河,自西南向東北方向在臨沂城東北角彙入沂河。祊河和沂河在臨沂正好形成一個大寫的“Y”型。在太空中俯視,沂河和祊河就像一隻舒展雙翅的大雁,在碧海青天中自由地翺翔。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一條貫穿臨沂古城東西方向的小河-涑河,蜿蜒曲折,形成一個“S”型,在三河口彙入沂河。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臨沂涑河地圖

從地圖上看涑河猶如一個晶瑩剔透的翡翠,鑲嵌在臨沂城中,滋潤着兩岸百姓。

涑河,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它的修建得益于明朝時期一位分封在臨沂的王爺。他就是泾王朱祐橓。

(2)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對皇帝直系子孫實行異地封王的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親王、郡王、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八個等級,親王是除太子以外的所有皇子的封号。

明朝親王被封往各地為王,隻屬于宗人府管理,享有無上的特權。

生活上享受優越的物質待遇,他們錦衣玉食,從出生,娶妻生子,一直到去世,一切費用都由朝廷負擔。

政治上不受明朝法律限制,不歸當地官員管理,不納稅,不參政,不科舉,公侯大臣見了要下跪。

他們的任務就是無限制地生孩子,為朱明王朝更多地繁衍子孫。到了明末朱姓皇族竟達上百萬!

這些皇族國戚大多沉迷于聲色犬馬,終日無所事事,更有甚者依仗特權魚肉百姓,收取稅費,欺壓官員。

像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時朱元璋43歲,明朝建立剛剛三年,朱元璋老來得子,非常疼愛他,朱檀剛滿月就被封為魯王,15歲娶湯和之長女,16歲去封地兖州。然而魯王夫妻倆長期沉迷長生,喜煉丹藥,竟然将大量民間孩童綁入王府閹割,用閹割之物作為藥引,造成數十名兒童死亡,引起極大民憤,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聞訊龍顔大怒,把二人帶到南京,魯王被施以髡刑,王妃被令自盡。後魯王被放回兖州封地繼續做王爺,但是他癡迷丹藥屢教不改,以緻雙目失明,年僅20歲就毒發身死。死後被谥魯荒王,真是荒誕不經!

諸如敗家的諸王多如牛毛,有建樹的鳳毛麟角。

像朱元璋第五子朱橚,被封為周王,勤學好文,喜詩詞,曾作《元宮詞》百章,善習醫藥,組織醫學能手編著有《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和《普濟方》等醫學作品,流芳百世。尤其是《救荒本草》一書,流傳到日本,被稱為植物學的開山之書。

諸如作為鄭王世子的朱載堉,本來可以像其他王爺一樣錦衣玉食,但他卻節衣縮食,儉樸敦本,而且聰穎好學,早年即從外舅祖何瑭學習天文、算術等學問,因不平其父獲罪被關,築室獨處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願意入宮,鄭王去世後,作為長子的他本應繼承王位,他卻七次讓國,辭爵歸裡,潛心著書,專攻音律、曆算長達十九年,完成《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曆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著作,被中外學者譽為“律聖”。

泾王朱祐橓(1485-1537),明憲宗成化皇帝的第十二子,母親楊妃,楊妃雖然是成化帝普通的妃子,但是在成化最後三年内隻有她接連給皇帝生下兩子,看樣子楊妃比較受寵幸。

《明史》記載:“泾簡王祐橓,憲宗第十二子。弘治十五年之籓沂州。嘉靖十六年薨。子厚烇未封而卒。無子,封除。”

短短不到四十個文字,看不出泾王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他在我們臨沂地方志史書中卻名氣很大。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泾簡王祐橓

(3)

泾王出生的年代,正值明朝中葉,明朝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國家由前期的開疆拓土逐漸地變得守内自保,上下更注重内政。

作為成化皇帝第十二子的王祐橓,出生不到三周歲時其父親成化帝就駕崩,他的同母弟朱祐楷不到周年。他的長兄朱祐樘繼位,是為弘治皇帝。弘治帝在明朝十六個帝王中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曆史評價最高的皇帝。

弘治二年(1489)年僅五歲被封泾王。府邸在沂州。由于年幼不能就藩,隻能在京城生活。他和衆兄弟姐妹快樂地成長,尤其和小他兩歲的同母弟弟申懿王朱祐楷關系非常好。

弘治十三年(1500)朱祐橓與東城兵馬指揮曹铉之女成婚,弘治皇帝親自主持婚禮,泾王夫婦接受朝臣朝賀,婚禮按照皇太子的規格舉行。

弘治十五年(1502)年僅17歲的泾王,攜曹王妃諸人告别灑淚告别母親和弟弟,離開京城,去千裡之遙的封地-沂州。

僅僅過了一年泾王弟弟申王朱祐楷在宮中早夭,年僅16歲,谥為申懿王,無子封除。相伴長大,情同手足的兄弟僅剩泾王一人。面對親人離世,陰陽兩隔,他悲痛欲絕,但不能去赴喪,由于明朝親王制度,親王就藩後沒有皇帝允許不得離開封地,即使父母兄弟姐妹去世也不得。

泾王隻能在千裡迢迢的封地-沂州遙祭自己的親弟弟了。

(4)

沂州即是今天臨沂。臨沂古稱琅琊,明朝時期沂州隸屬青州府管轄,治所在臨沂縣,相當于府與縣之間的地方機構。一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沂州府,才直屬山東行省。

泾王府邸早在弘治二年(1488)封王時就在沂州城中建設。

富麗堂皇的王府高聳入雲,當時是沂州城最高最宏偉的建築。

危樓高千尺,手可摘星辰。

今天在蘭山區政府西側,臨沂影劇院附近。影劇院前身是臨沂第五中學,在清朝時期,是考取秀才的地方,叫做“試院”,俗稱“考棚”。現在的考棚街,就是是以而得名的。

考棚街以西的南北小巷,叫考棚西巷。過去有淩雲閣澡塘,今已不存。從此往西,當時是一片大汪,并無人家。為了防止夜間行人失足落水。汪東崖築有一段垣牆。牆基下部一步之内砌有三孔小橋,名曰“一步三孔橋”,是“臨沂八小景”之一。

泾王府邸就在附近。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沂州古城

泾王聰明好學,勤儉節約。朝廷規定親王封地上萬畝,他主動辭讓一半土地歸還給當地政府。

他經常深入簡出,不飾太多華麗的車駕,樂善好施,接濟百姓,興修水利,笃信佛教,捐資佛堂,在當地赢得很好的名聲。

嘉靖元年(1522),他見當地沂州西一帶百姓疾苦,雖良田沃野千裡,但因為連年旱災,農産不豐,農田灌溉成棘手問題,甚為惋惜,如果引涑河東與沂州城護城河連通,不但解決良田灌溉問題,而且還能解決城裡百姓吃水用水的便宜,造福百姓,這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于是他上書朝廷,興修水利。

收到皇叔關注民力的奏章,嘉靖皇帝欣喜,欽命工部侍郎付熙法前來督辦,協同沂州知府範樹銘、沂州衛指揮使史李翰一起,招募當地百姓數千,開挖涑河。

(5)

涑河又名“小涑河”,古漢語中流水速度快稱為“涑”,由此得名涑河。發源于費縣芍藥山西南峪村老庵子廟,流經新莊,馬莊,劉莊四鄉鎮,經西墠(shan四聲,人工修築的高台)村流入蘭山區。

在這以前是在蘭山區義堂鎮郭村向南流經羅莊,經過寶泉寺,郯城,江蘇邳州最後彙入京杭運河。

泾王采納當地百姓建議,在義堂鎮郭村開鑿一條人工河道,故道仍然保留,隻是向東再開拓一條人工河,在今天的宏大路與陷泥河接通,可彙入沂州古城南護城河,彙入武河。

流經臨沂古城西門時外再分為兩股,北股經過臨沂原城西門城牆、北門,向東注入沂河;南股在螞蚱廟附近注入護城河(即青龍河)。

這樣臨沂古城河流星羅棋布,形成完整的發達的水系。

後人把彙入北護城河的稱為北涑河,郭村南向涑河故道稱為南涑河。

在臨沂形成了“北涑河,南武河,一條沂河通南北”的局面。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臨沂三河口

試想,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延續着中國幾千年來的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生産工具簡單,沒有挖掘機等現代工程裝置,完全靠人工,工程量浩大。泾王陪同欽差親臨工地督辦,利用枯水期,不到半年就順利完工。

泾王疏通涑河,治水成功的壯舉受到沂州百姓的愛戴。

朝廷派的欽差,治水的工部侍郎付熙法駐紮的地方後來形成了前欽宿和後欽宿。

泾王治水臨時駐紮的王府的地方形成了幾個村莊,人們都叫王莊,比如宋王莊、曹王莊、陸王莊等。

泾王崇信佛教,經常捐資重修寺廟。他看到臨沂城西南的寶泉寺在當時已經破落不堪,于是捐資助佛,重修佛堂,功德無量。

今天這個位于臨沂市羅莊區朱陳村西南的寶泉寺,已經成為臨沂四大名寺之一,寺内仍存石刻碑記載着泾王捐資修佛,導涑入城的事迹。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臨沂寶泉寺

嘉靖九年(1530年),泾王妃曹氏薨逝,年47歲。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臨沂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臨沂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北面是層岚疊嶂的蒙山,南面是沂河沖擊刷下一馬平川的平原。蒙山沂水,是以說臨沂又俗稱沂蒙。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何況帝王諸侯。

據說,泾王對自己的後世已經選中了蒙山南麓,這裡北靠山南有水,為風水寶地。

泾王在山前建造了一座陵寝,先将發妻安葬于此,等自己百年之後也葬于此。在陵墓周圍種了萬棵松樹,遠遠望去,郁郁蔥蔥,蒼茫如海。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費縣王林莊曹妃陵墓

這陵寝位于費縣薛莊鎮東,雲台山下。山腳下的護林守墓的人後來形成一個村落,王林村。

就在曹妃去世七年後,嘉靖十六年(1537)夏,泾王薨逝,終年53歲,沂州地方官訃告到京城,嘉靖皇帝命工部為泾王建陵,由于泾王生前清正廉明,崇尚簡約,賜谥“簡”,谥法上有“一德不懈曰簡”,泾王又稱泾簡王。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泾王陵墓

泾王去世前,其唯一的兒子朱厚烇未封而卒,根據明朝制度,藩王死後無子的,要除去封号,葬于京城。

今天北京西山著名景點八大處-金山府,此村因葬明代泾王而得名。葬在蒙山腳下的曹妃也一同遷往西山。

蒙山南麓的陵墓成為一座空墓。

泾王的另一位王妃魏妃,嘉靖帝令在北京重建泾王府,讓其安度晚年。

(6)

從此,臨沂的泾王府也就逐漸荒廢了。今天,富貴華麗的泾王府早已蕩然無存,已經成為普通居民的樓房。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涑河自從疏通後,涑河景色宜人,好多文人墨客前來吟風弄月。明朝時安徽人舒祥做沂州教谕時遊覽到此,留下一首詩:

蒼蒼微曙霭高台,幾樹桃花昨夜開。

疏柳啼莺三月屆,斷雲迷雁九天來。

千門辟盡晨鐘散,百役奔初曉漏催。

此際登臨觀下境,滿城春色擁蓬萊。

後人給此詩題名為《平野曉霁》,成為沂州八景的代表詩作。

改革開放後,随着工商業的發展,涑河河水污染嚴重,防洪低,河道排洪功能弱。2005年,市政府投資300多億元,用3年的時間把涑河整修規劃,建成了兼具水鄉風景和商業旅遊的試點。

明朝泾王興修水利,引涑河入沂州古城,為後人所稱頌

涑河風景

今天涑河已經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河水清澈見底,夾岸綠樹成蔭,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絕佳場所。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作者 孟力

文獻參考:《明史》《沂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