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自商周以來,厚葬之風盛行,王宮權貴的陵墓規模宏大,随葬品衆多,這對盜墓者産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盜墓之風一直長盛不衰,甚至産生了專門以盜墓為生的盜墓賊。

這些盜墓賊們往往身懷絕技,通過觀察地面土地的顔色就能知道地下是否有墓,墓中是否有金銀玉石這些随葬寶物。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一旦探尋到墓葬位置,這些盜墓賊就會把墓室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但唯獨一樣東西,他們卻堅決不會拿走,那就是——玉石。

盜墓賊為什麼不盜玉?

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曆程中,玉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最獨特的一種重要文化,它貫穿于中國曆史的每一個階段,也深深影響着每個人的觀念,特别是盜墓賊的觀念。

在新石器時代,由于開采工具和技術的局限,玉的數量極為稀少,一般被用在祭祀等宗教活動中,久而久之,玉就被賦予了超越現實的神秘力量,被視為“神物”。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進入奴隸制後,玉成為了巫神媒介,其祭祀鬼神的神秘功能得到加強,與此同時,統治者們開始将玉等級化,使玉成為了“分人貴賤”的禮器。

玉與王權結合更加緊密,統治者不僅僅将玉看做神秘的器物,而是利用玉器的神秘感來加強王權的至高無上。

玉器成為了王權的象征,玉隻限于在帝王和貴族手中使用,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玉開始以随葬品的身份出現在王公貴族的墓葬中,但因其社會地位高貴,是以沒有盜墓賊敢盜取玉器。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到了秦漢時期,玉成為了聯系超越生死、溝通神仙和現實人間的橋梁,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玉是山石之精,身上佩戴玉可以辟邪,吞食玉可以長壽,他們甚至認為穿上玉石做的衣服可以使屍體不朽。

于是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衆多制作精美的玉衣。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顯要貴族死後才可以穿的特殊葬服,按照《後漢書·禮儀志》中規定,皇帝墓葬中要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要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

這些玉衣都是用上等玉石制作而成,用金絲、銀絲或銅絲将其縫合在一起,制作精美,價值連城,但此時的玉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神話色彩,與人的生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盜取玉石被盜墓賊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一種行為。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隋唐之後,随着經濟的不斷發展,玉已經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物品,大量的玉制品開始湧入民間,雖然玉的社會地位大不如前,但是盜墓賊不盜竊玉的傳統還是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盜墓業裡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被放棄的絕世珍寶

1968年夏天,在河北保定滿城縣陵山上的建設施工中,偶然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墓葬。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終于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在劉勝的陪葬品中,有一件可以算得上是絕世珍寶,那就是劉勝身着的金縷玉衣。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劉勝金縷玉衣制作精良,全長足足近兩米,是用2498片來自遼甯的岫岩玉片和約1100克的金絲制作而成。

劉勝金縷玉衣出土時,價值連城的玉片儲存完好,但用來連接配接玉片的兩斤金絲卻被盜墓賊一根根地抽走了。

在後續的考察中,專家們發現劉勝的墓穴曾遭到多夥盜墓賊的“光臨”,但因為那個不成文的規定,金縷玉衣才得以多次逃脫被偷盜的命運,完整的儲存下來。

無獨有偶,因為盜墓賊不成文規定而得以傳世的寶物還有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鑲玉漆棺。

獅子山漢墓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郊的獅子山上,該漢墓規模宏大,整個墓室都嵌在山體當中,位置相當隐蔽。

1990年夏天,在經過近10年的不懈探尋後,考古人員終于發現了獅子山漢墓的準确位置。三個月後,獅子山漢墓的大門終于展現在了考古人員的面前。

由于墓穴位置隐蔽,考古人員滿心期待能夠看到一個未被破壞的墓穴,但當大門被打開的那一刻,眼前的淩亂場面令這些“久經戰場”的考古人員們都感到十分震驚。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地上散落着大量的玉片和打碎的玉器,楚王的鑲玉漆棺也被盜墓賊們無情撬開,墓中大量的陪葬金銀器、青銅器、珠寶首飾等寶物早已不翼而飛,顯然是已經被盜墓賊盜走,但鑲玉漆棺上大量的和田玉以及陪葬玉器卻被盜墓賊們舍棄了。

相較于玉器,金銀器和各類珠寶首飾更受盜墓賊的歡迎,原因也非常簡單,珠寶首飾有極高的市場流通性,在二手市場上友善出手,而金銀器可以加熱重鑄,直接當金銀使用,友善盜墓賊們更快速的銷贓。

而王公貴族墓穴中陪葬的玉器多刻有龍紋等明顯的皇家用品特征,不僅不容易被改變形态,而且還極易被别人發現,這也是玉器總被盜墓賊舍棄的一個次要原因。

盜墓行業有個不成文規定,金銀珠寶皆可盜,唯獨一樣東西不能動

結束語

中國古代因敬鬼尊生的傳統而對墓葬常懷着一種敬畏之心,墓葬不僅僅是死者的安息之所,更是後人的緬懷感恩之地,而盜墓賊們整日盜取他人墓葬,心中不免惶惶,“盜墓不盜玉”不僅是他們的職業準則,更成了他們心中的一個自我安慰。

他們認為隻要“不盜玉”,就不會與不吉利的事情牽連,但盜墓賊對墓葬的無情破壞和對死者的極端侮辱仍是對死者家人、社會文化的一種否定,他們的行為從古至今也一直為大衆所不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