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誰還記得,古巴的前上司人卡斯特羅嗎?

作者:木小木的情感客棧

在這座革命的島嶼,新聞還未見報就已經舊了。

《飓風掠過蔗田》是一個中國記者的古巴見聞錄,作者劉骁骞,以深度調查報道見長,包括深入巴西販毒集團調查,探營哥倫比亞反政府遊擊隊,曝光南美洲“毒品銀三角”可卡因生産鍊條等。

劉骁骞因一線報道2020年美國大規模反種族歧視抗議,被網友稱為美國暴亂中“一個熟悉的中國人”。相關報道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大獎2019-2020年度廣播電視節目獎”。

他的首部非虛構作品《陸上行舟:一個中國記者的拉美毒品調查》提名“2020書業年度評選”年度最佳社科類圖書。現為央視駐美國記者。

說到古巴,腦海中悠然閃過卡斯特羅、雪茄煙、蔗糖、切.格瓦拉,古巴作為曾經社會主義陣營的好友加兄弟,如果你曾經關注報紙新聞,古巴國内的風雲變幻和人民生活内幕,總是能在國内的報紙上一探究竟的。

古巴,這個被時光當機的國度,在短短幾年間發生了巨變,劉骁骞,作為一位掌握四門外語,以深度調查報道見長的駐外記者,親身體驗了古巴這短短幾年間發生的巨變,以局内人之眼審視、用冷靜筆觸書寫,如實呈現一部不為人知的古巴“生活辭典”。

曆史的反複對劉骁骞來說,不再隻是一種形而上學。他如同親眼見證一場來自佛羅裡達海峽的飓風掠過田蔗遍布的島嶼,從起風前略顯沉悶的瓶頸,到氣勢洶湧的過境,再到消散…… ​

​ 紙媒蕭條萬民皆寫手的網絡時代,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有着如此優秀文筆的記者,對某些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能夠扛起深度報道的記者,文字功底深厚是不必說的,不光要有犀利的報道切入視角和敏銳極緻的新聞悟性,還需曆經無數次新聞一線的多重洗禮,才能做到天下新聞,唯快不破。 ​

《飓風掠過蔗田》劉骁骞首篇便是《卡斯特羅的葬禮》,這篇本來是《三聯生活周刊》聯系他寫一篇在哈瓦那的實地見聞的約稿,但是,最終當雜志的特刊已經結稿送印了,他這篇約稿還沒有寫完。

其中緣由,并不僅僅是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繁忙,而是作為一位優秀的新聞人,他又遭遇了和卡斯特羅和古巴有關的更多的人和事,進而,讓前一晚即将完筆的稿子衍生出新的章節。

有誰還記得,古巴的前上司人卡斯特羅嗎?

記者這份職業為劉骁骞的好奇心和莽撞提供了所有的借口,在古巴的哈瓦那,他竭盡所能創造有用的視角,建構出一種開闊的叙事,用身臨其境的叙述,巧妙引領讀者對時間本身的代入感,随作者踏入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國度古巴,直擊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第1線。

譬如他在《卡斯特羅的葬禮》中,恰逢其時地引用了《紐約時報》悼文的最後部分:菲德爾·卡斯特羅----狂熱的革命倡導者,在1959年将冷戰帶到西半球,并作為古巴最高上司人與美國對抗将近半個世紀,折磨了11任美國總統,短暫的将世界推向飛彈戰争的邊緣----于本周五去世,終年90歲。

這段引用文字,其中的資深意味不言而喻,高手用文字博弈,總是四兩撥千刀,與國内一些同樣用網上的文字拼湊而成的所謂記者,水準高下立判。

“悼念隊伍的移動速度漸漸變快了,何賽·馬蒂的腳下纏繞着好幾條由人組成的曲線。”,表面文字的樸實無華下波濤洶湧,有時候探究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樸實,細細品嚼,那是私下裡的事。

處于敏感的政治前沿,文字裹挾着重大事件情節本身,構成九曲回廊的鋪陳綿延,是深度報道記者的基本功之一。

有誰還記得,古巴的前上司人卡斯特羅嗎?

但是有的時候,劉骁骞也會選擇直抒胸臆,展現大國的深度闊朗,和旁觀者冷靜睿智的風範氣度:這束鮮花必定有更多的含義,隻不過他并不願意向一個擦肩而過的外國記者敞開心扉,何況這還有可能給他帶來麻煩。如今古巴人在表達對卡斯特羅的崇拜時,也越來越謹慎,使用那些既成事實的形容詞是最安全的。

這是劉骁搴第一次在古巴這個物質匮乏的島國看見成束的鮮花,還是在卡斯特羅逝世的紀念儀式上,這麼一個特殊的場景和節點,而他所遇不過一位普通的~帶着一束花的古巴祭奠者。

印象比較深的是關于切.格瓦拉的記述。“1965年,切.格瓦拉因為與卡斯特羅政見不同,決定離開古巴,前往剛果(金)支援當地的遊擊活動。臨行前他給卡斯特羅寫了一封告别信,要求辭去古巴政府和黨内的所有職務,并說“世界其他地方召喚我去貢獻微薄的努力”,切.格瓦拉在他信的結尾處寫道:直到永遠的勝利,祖國或者死亡”。

有誰還記得,古巴的前上司人卡斯特羅嗎?

卡斯特羅在同年古巴共産黨成立大會上宣讀了這封信,然而當念到結尾時,他删去了“祖國或者死亡”。據說遠在非洲的竊格瓦拉知道後非常驚訝,無論如何,這句話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直到半個世紀後,他反過來被用來告别卡斯特羅。

好的文字,在優秀的~擅長深度報道的記者筆下。閱讀後就是會有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飓風掠過蔗田》對于喜歡古美曆史的人來說,的确是可以不厭百回讀的一本佳作。

有誰還記得,古巴的前上司人卡斯特羅嗎?

​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