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市值榜,作者|王玲,編輯|趙元
上世紀90年代,一位年近40歲的中年人在跑業務時,為了填飽肚子,在火車上吃起了泡面。在物資貧瘠的中國,泡面香味頓時引來同車旅客的注意,大家紛紛向他打聽是在哪買的。
就是這麼幾句簡單對白,讓中年人笃定了投身友善面的生意。
不久後,他帶着800萬美元在天津創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研發符合中國大陸人口味的“紅燒牛肉面”,這位中年男子的名字叫魏應州,而他創辦友善面品牌,是日後中國家喻戶曉的康師傅。
憑借“一包面餅多包調料”的設計,康師傅迅速風靡全國。
與康師傅同樣崛起的還有統一。2008年,統一集團繞開與康師傅紅燒牛肉面的直接競争,推出差異化單品酸菜牛肉面,很快成為僅次于康師傅的巨頭。
這種高速增長态勢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從2013年開始,康師傅和統一業績增長疲軟,雖然這兩家公司都采取了各種措施對抗友善面業務頹勢,但效果并不理想。
翻開财報,康師傅2021年友善面業務同比下滑3.6%,公司歸母淨利潤38.02億元,同比下滑6.39%,也是康師傅五年以來第一次淨利潤出現同比下滑。統一由于友善面業務的營銷投入和原材料漲價,盈利能力也被拖累,食品事業部的淨利率由5.5%降至1.6%。
從國民快餐到增長乏力,不難看出,中國人正在抛棄友善面,更準确地說,是在抛棄康師傅和統一的友善面。是什麼導緻他們賣不動了,是外賣?是螺蛳粉?還是年輕人的胃?
01 “圈地”與價格戰
在行業鼎盛時期,康師傅一度是友善面的代名詞。
每天清晨,康師傅控股旗下的天津頂益公司門前排起汽車長龍,大批批發商拎着一袋袋現金瘋搶從生産線上下來的“康師傅”,甚至連夜等待進貨。
在康師傅大獲成功之際,中國台灣的“統一”,新加坡“幸運”,印尼“美廚”和“營多”,日本“出前一丁”等品牌快速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内資企業中,珠海“華豐”,山東“龍豐”,河北“華龍”,無錫“中萃”,陝西“熊毅武”,河南“南德”,廣東“來利”和“錦豐”,福建“宏發” 等國營、集體和民營友善面生産企業紛紛建廠。
到1995 年底,全國友善面生産廠家達 1000 多個,生産線 2000多條。
雖然早期友善面市場競争激烈,但主戰場還是在城市,很少有品牌關注到有8億人口的農村與城鎮。
河北的華龍看中了這一機會,推出每袋市場價不到一塊錢的友善面,一是可以差異化競争,二是避免與已經占領中高端市場的康師傅、統一正面交鋒。
在這場下沉市場幾年的厮殺中,大部分廠商的命運要麼是倒閉,要麼被被吞并。勝出的内資企業寥寥無幾,隻有華龍,還有白象、中旺和錦豐。
當站穩下沉市場後,他們為了搶占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和利潤,決定向中高端發起競争,最直接的競争對手便是康師傅和統一。而此時的康師傅和統一,也正想在下沉市場提升市場占有率。
向下和向上兩股力量交鋒,一場更大規模的價格戰在友善面行業爆發了。
在這場價格戰中,統一最先敗下陣來,2008年,它逐漸掉隊至行業第六。也是這一年,統一推出了一款極其成功的單品:老壇酸菜面,當年賣出1.5億元,2012年賣到了40億元。
在之後的幾年中,康師傅和統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參與到價格戰中。
以2006年到2013年為例,康師傅的銷售費用率從19.1%提升至21.1%,統一從23.4%提升至29.2%。
價格戰穩固了康師傅市場地位,也讓統一重回頭部陣營。康師傅以44.1%的市場佔有率穩坐中國友善面頭把座椅,統一以17.2%的市場佔有率位列第二。
但價格戰帶來的結果是傷敵一千損兵八百。
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在業績釋出會上表示,中國大陸市場的友善面大戰,打亂了統一友善面的布局,尤其是在與對手都放“火腿腸”的力拼中,兩家公司一共用掉40億根火腿腸,使得統一友善面事業出現虧損。
在财務方面,為了追求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促銷力度較大,導緻淨利率不斷下降。康師傅的淨利率一度由9.8%下降至2.5%;統一的淨利率也一度從7.7%下降至1.3%。
02 消失的紅利
在友善面價格戰進入尾聲時,康師傅和統一迎來了更大的敵人。
2013年9月,淘點點作為阿裡巴巴獨立事業群誕生,定位為“移動餐飲服務平台”、生活版的淘寶。幾個月後,在團購領域風生水起的美團網上線外賣服務,緊接着,騰訊、百度、京東都紛紛下場,掀起了中國網際網路史上較為早期的戰争:外賣平台燒錢大戰。
燒錢大戰實際上是傳統産業價格戰的翻版。不同的是,傳統領域的價格戰隻是消耗利潤,網際網路的價格戰,實際是在直接消耗資本。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從散落的競争,走向集中的、寡頭的競争。隻是,這個過程在過去會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今天的網際網路,通過極端的燒錢大戰,大大壓縮了這個産業演化的過程。
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外賣平台燒錢大戰比友善面價格戰更為激烈。
它給友善面行業帶來的結果是,在兼具便利、口味多元的外賣行業面前,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地質大學調研資料顯示,隻要外賣平台的市場規模擴大1%,那麼友善面消費量就相應地減少0.0533%。
有資料顯示,2011年到2016年期間,中國線上訂餐市場規模由216.8億元增長至1662.4億元,6年間增長了近8倍。并且外賣市場還在繼續膨脹,中商産業研究院預測,2022年中國外賣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将達9417.4億元。
除了遭受外賣沖擊,此前中國友善面行業得以高速發展的紅利正在消退。
第一,是2013年前後,中國高速的城市化程序結束。
在城市化程序加快的階段,農民工背井離鄉,掀起進城務工熱的時代紅利,在遙遠的路途中,便利、便宜的泡面也就成為首選。随着高速城市化程序結束,友善面自然流失了一部分使用者群。
第二,高鐵技術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友善面消費。
此前的綠皮火車或者特快列車,動辄一整天甚至幾天的出行時間,縮短至現在隻需要幾個小時,友善面消費場景在減少。
中國地質大學調研報告的資料,隻要大陸高速鐵路營運裡程多出1%,那麼友善面的銷量就會減少0.3191%,相應地,隻要高鐵乘客增加1%,友善面銷量就會少0.3977%。
第三,友善食品多元化發展,讓傳統友善面失去優勢。
2018年以來,自嗨鍋、螺蛳粉、地方小吃等速食品牌成為新晉網紅,蠶食着原本屬于友善面的蛋糕。原本對品牌或品類忠誠度不高的消費者,有了更為豐富的選擇。面對競争日益激烈的市場,口味單一的友善面難逃被迅速抛棄的命運。
這些原因共同作用到康師傅和統一身上,是從2013年開始,友善面業務喪失了昔日的強勢增長動力。
在這之前,康師傅友善面業務增速高達20%、統一甚至能夠達到67%的增速,但2013年後,他們的友善面業務增速回落到個位數,甚至出現負增長。
時至2021年,康師傅和統一依舊沒有恢複元氣。
根據統一2021财報,友善面業務收入90.07億元,但由于該闆塊營銷費用投入的增加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集團的盈利能力被拖垮,統一集團食品事業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31.2%下降至2021年的25.3%,淨利率也由5.5%降至1.6%。
康師傅2021年友善面業務收入為284.48億元,同比下滑3.6%,歸母淨利潤38.02億元,同比下滑6.39%,也是康師傅五年以來第一次淨利潤出現同比下滑。
03 高端化是出路嗎?
當一個行業規模處于縮量階段,造成玩家競争加劇,這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内卷。
内卷往往伴随内部惡性競争、過度競争甚至逐底競争,人類學家項飙将内卷描述為“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環”。
這是康師傅、統一們面臨的行業困境,他們選擇突圍的方式是高端化。
2014年開始,統一先後推出了湯達人、茄皇品牌、極味館系列等高端産品和品牌。康師傅正式入局高端面市場是2016年,陸續推出黑白胡椒系列、匠湯系列、DIY面系列等。
雖然兩家行業巨頭都聲稱看好這一市場,但至少從當下的财報來看,高端産品沒有振興兩家公司友善面業務。
那麼未來,會有機會嗎?探究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日清食品來尋找答案。
1958年,中國台灣籍日本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發明的友善面“雞汁拉面”發售,這是世界最早的友善面。在之後十多年中,日本友善面行業爆發性增長,到1970年,日本人均每年消費40包友善面。
為了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日清成功開發了杯面,随着杯面銷量猛增,袋裝面開始不斷下滑。換句話說,杯面與袋裝面成了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
之後,日本人通過不斷變化的風味、産品,不斷提升的品質、營養價值和安全性,來吸引消費者,當然也包括我們所說的高端化。即便如此,當下日本友善面人均每年消費量仍停留在40餘包。
有人可能會說,日清在日本母公司日清控股這些年雖然增長乏力,但不論是利潤規模還是營收都在持續增長。增長是事實,但主要得益于日清控股的多元化和出海戰略。
日清控股的多元化包括在糕點和谷物闆塊,也包括冷藏、速凍闆塊和飲料業務。這一點康師傅統一也在布局,不屬于我們此次探讨的友善面業務範疇。
再看出海戰略,這是日清控股重要的驅動力,産品主要為友善面,在2019年财年,公司海外營收占公司 27%,其中中國占到 14.1%。
日清控股把中國市場提升到戰略高度是2017年。這一年,日清控股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業務打包,以日清食品為名在香港上市。
日清在海外子公司有很多,但在當地股票市場上市尚屬首次,目的是徹底推進本地化,以加快決策速度,足以見得日清對中國的重視。
從2017年開始,日清食品在中國大陸市場主打高端化政策,在市場率以14.5%位居前三。2021年上半年,日清旗下杯面在大陸地區銷售額更是同比增長14.1%。
但反映到财報上,是增收不增利。2021年,日清食品收入38.66億港元,同比增長9.9%,但淨利潤隻有3.04億港元,同比增長僅0.6%。
是以,不論是創新口味還是高端化,康師傅、統一們要走的路,日清在日本市場幾十年前就已經走過了,很難從根本上扭轉友善面戰局。
何況,日清控股能守住大學營,與日本人飲食愛好有莫大關系。
在日韓,人們把友善面作為日常餐食的替代品,友善面口味豐富且食材好。在中國,人們對友善面的印象還停留在“低端、不健康、不營養”的食品層面,僅把友善面當作應急食物。
04 結語
在中國,很少能有一個行業像友善面行業一樣,經曆如此漫長的價格戰。
價格戰帶來的反噬是顯而易見的。統一前總經理侯榮隆曾惋惜,“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關注競争對手,但較少花時間關注消費者。同質化的競争弱化了創新能力,而替代性的創新産品,并不能被收入增加的消費者所認可。”
在被矽谷創業家們奉為“聖經”的著作《創新者的窘境》中,作者克萊頓把創新分為延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在他看來,延續性創新解決不了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他們在破壞性創新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克萊頓以硬碟行業來論述了這一觀點,在1978年之前,硬碟的改進還是圍繞總容量和磁錄密度來進行,這屬于延續性創新範疇。1978之後,随着微型計算機崛起,新興企業通過便捷的8英寸的硬碟切入市場,并每年40%的速度增加其産品容量。
那些傳統生産14英寸硬碟的企業,有大部分從未推出過8英寸硬碟,在他們的模型中,14英寸硬碟一直保持線性增長,但很明顯這是一個緻命的錯誤。
此後,硬碟小型化持續,5.25英寸、3.5英寸、1.8英寸硬碟不斷推出,硬碟行業又經曆了一輪又一輪破壞性創新。
在友善面行業,不論統一老壇酸菜面、湯達人,還是康師傅的黑白胡椒系列、匠湯系列,他們相比外賣、相比自加熱小火鍋,都隻能算得上延續性創新。這種創新,在外賣和速食食品的洪流下,淪為一種防禦性措施。
但和大塊頭硬碟不一樣,友善面不會消失,隻是它再也不能一統友善食品的江湖了。
參考資料:
- [1]《2016—2017中國線上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艾媒咨詢
- [2]《專訪|人類學家項飙談内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争》,澎湃
- [3]《一壇酸菜坑了兩個巨頭,中國泡面内鬥30年》,商隐社
- [4]《擁抱傳統消費中的“不死鳥”》,興業證券
- [5]康師傅、統一曆年财報及公告
- [6]《國外友善面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孫定紅,陳潔
- [7]《讀書筆記之》,細胞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