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寫在前面:

日本設計大師黑川雅之用一生發現美。最近幾年,他将美與生命關聯,著書《何為美》。他的設計理念為後輩帶來無盡的思考和啟迪,其哲學思想則早已跨過設計的邊界,揭示出生命的真相。我們以“何為美”向黑川先生提問,他講述許多通俗易懂的故事,回答中充滿透徹的洞見和蓬勃的生命力量,讓人幾乎忘記了,他方才度過自己的85歲生日。今年,他的心願是:希望大家幸福快樂。

關于設計

追求原型

做本真深刻的設計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GOM系列,1973年

以黑色橡膠為主體,結合锃亮的不鏽鋼等金屬材料

變成原子筆、座鐘等

童年時,黑川雅之曾和父母在鄉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那裡到處是山脈、稻田、河流和自由的空氣,在自然中成長的經曆保護了他的直覺與野性,他也将自然之道融入設計中。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IRONY,2007年

以擁有900年悠久曆史的山形鑄物技術制造的茶器

向左滑動

比如他認為,與其說設計師是在創造,倒不如說是“從未知中發現”。設計師總是被事物原本的樣子驅使着去創造,去除備援和刻意的部分,保留下本真的樣子。是以,他追求“最少的設計”,“不設計的設計”,将這樣的設計稱為“原型”。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HERE,2019年

器皿造型從球體上直接切取而出,有着極簡的曲面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KANAZAWA系列,2010年

以打磨光滑的木托盤為基底并鍍上了一層薄金箔

他也試圖探索物品的“含義(meaning)”,在設計中實際的物體隻是表象,物品所承載的不可度量的哲學與思想即為“含義”。以椅子為例,它與人和空間有着緊密關系。人身處一個空間,會産生“空”的感覺,椅子則給人以支點,緩解人的不安,讓人回歸穩定。

黑川雅之|美即是生命,源于混沌源于未知

SUKI,2005年

設計時,設計師從建築出發,反向減少

直到一步一步完成一把椅子

黑川雅之 x 東風日産 聯名麻将,2021年

麻将的配色文字等打破傳統認知

木盒使用了組子細工Kumiko工藝

黑川先生的許多作品都經過了類似的對人的行為與感受的深入研究,他也是以帶給世界衆多超越時間的設計。在他看來,設計師們應該探求的,不是“今後的、嶄新的設計”,而是要思考“本真的、深刻的設計”。

關于生命

在欠缺與充實之間

啟動生命的引擎

天津傳統工藝館,2014年

設計師把三棟舊木制建築相連,改造成畫廊

三棟建築之間的空間猶如中庭

黑川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遊泳的故事:“我遊泳時不太會換氣,便去請教老師,怎樣才能更好地換氣。她答:‘不要去想吸氣,隻要想着吐氣就可以了’,吐出氣,氣不足,吸氣自然不費力。”

CYBER STUDIO,2015年

玻璃房間像一個個箱子一樣分布着,形成群體

餘下的空間是開放的,形成自由的辦公區域

這種“氣不足”的狀态被他稱為“欠缺感”,且至為重要。“氣不足”會帶動吸氣的動作,肚子餓會想要吃飯,引擎的汽油耗盡就需要加油——正是因為感到欠缺,才激發了填補它的動力。他進而提出“生命的引擎”的概念,讓欠缺與充實反複交替,就能驅動生命的引擎不斷向前。野性、直覺和好奇心,能讓人們覺察到欠缺感,它們是生命引擎的點火鑰匙。

螢 BETWEEN,2002年

設計師将茶室這個建築概念進行反向思考,設計成家具

作品猶如地爐,散發着溫暖的光線

在此基礎上去發現美,在黑川先生看來,能夠讓人們心潮澎湃,讓生命得以燃燒的事物都是“美”,美存在于那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時刻,美就是生命本身。

但風平浪靜的生活并不能展現出真正的生命活力。氣候變化、地震天災讓人避無可避,面對強大自然力量的裹挾,人類既要對抗它,又要順應它,生命力的頑強也由此顯現。黑川認為,“美在于沖突與糾結”。要在抗拒中順從,在危機和不安中迸發生命之美。

天地庵茶空間,1983年

整個空間由和紙投射出的土褐色地面

以及從外部照進來的光線構成

黑川雅之從不避諱談及死亡,甚至提出“死亡即是至美”。日漸年邁的他深感生之可貴,“凡事有始就有終,思考生之大限,會激發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他認為,死亡、破壞這些看上去是“負面”的事物,反而最能帶來生命的躍遷,一如在遊泳時,将氣完全吐盡,才正是吸氣的開始。

關于美

淹沒其中

在混沌和未知中發現美

21世紀紀念塔,2000年

整體呈現不斷向上的螺旋狀圓柱形結構

螺旋狀也是人類遺傳基因的形狀

拓撲形态極具未來感

接下來,黑川先生又以《莊子》中“混沌得七竅而死”的寓言,闡釋美與混沌、未知的關系。故事說的是,古時有三位帝王,南海的叫倏,北海的叫忽,中央的叫混沌。倏和忽認為,人有七竅,能看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這很好,唯獨混沌沒有七竅。于是倏和忽試着為他日開一竅,結果混沌在七天後死去。

故事中,“七竅”是“知”,“混沌”是生命,也象征着“人不得而知的未知世界”。黑川認為,正是“知”局限和阻礙了生命的發展。

千葉休憩處、千葉展望台,1995年

作品介于建築與非建築之間,同時也是戶外雕塑

西方通過客觀地将事物對象化獲得“知”,強調知中之美。比如西方以太陽為美,對太陽加以崇拜;而東方則從“知的影子”——混沌中感覺生命力,有無數詩句寄情于暧昧的夕陽餘晖,強調美中有知。

花蔭綜合建築

以餐廳為中心,結合了寵物旅舍、動物醫院和花店

在黑川看來,相比認為自己充分了解這個世界,認為世界充滿未知更為重要。無需站在混沌和未知的對面,不要将世界和事物客體化、對象化,而要“淹沒其中”,從未知中感受強大的力量,從看似“負面”的未知和混沌中發現美。在抗拒中順從,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他舉了一個更形象的例子:“‘陸上看海’是‘知’的姿态,‘海上看海’才是‘美’的姿态,這也是一種‘淹沒其中’。”人們要做的,隻是盡力發現美,因為知總是隐藏在美中,随美而來。

未完成的建築:長城腳下“曼陀羅别墅”,2007年

建築以圍牆環繞,圍牆内的室外空間

形成了一個暧昧的過渡空間,既像室外又像室内

再以鏡面玻璃分開

黑川雅之将工作當成自己的愛好。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研究理論是在思考,創作作品是在行動,二者可并行。他的所有創作都是相通的:建築是一件大型産品,産品是一件小建築。理論是用語言描繪的作品,作品是用物質書寫的文章。借着這股旺盛的生命力,他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思考和工作下去。

Architect & Designer

黑川雅之(Masayuki Kurokawa)博士

建築師、設計師

1937 年出生于名古屋的建築世家,其家族在日本具有建築界教祖的地位。29歲早稻田大學博士畢業,同年設立了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從事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室内設計、家具、照明等全領域設計,被譽為日本建築與工業設計教父、東京的達 芬奇。

現任日本 K&K 株式會社會長、日本物學研究會會長。并且擔任日本文化設計論壇副理事長、日本設計委員會理事、日本建築設計協會終身會員等要職。

曾獲得過 31 次日本傑出設計金獎(GOOD DESIGN AWARD)、27 次德國 IF 獎、日本每日設計獎、日本裝飾設計師協會金獎等。

其中多系列作品被丹佛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作永久收藏。并于 70 歲那年取得了日本罕見的“藝術博士”稱号。

出品人 / 楊轶

整體視覺 / linke

采訪、文字 / jiahe

翻譯 / 趙海東

圖檔 / 黑川雅之

特别鳴謝 / 黑川雅之合夥人劉海津女士,藝術家、設計師宋濤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