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作者:洛陽杜康原窖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是哪個階段?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我們的祖先對此有着自己的智慧,他們對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賦予一個美好的稱謂。

這些稱謂名目繁多,各有千秋,不妨讓我們來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描繪人生百年的。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垂髫總角初長成

人生日之時在古時稱為“初度”。《離騷》曾語“皇覽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後也稱生日為“初度”。

初生嬰兒的皮膚微微泛紅,古人也将這時候的孩子稱為“赤子”。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有“湯餅筵”,以招待親友,嬰兒出生三日為“湯餅之期”。

總體而言,一歲以下幼童,古時稱“襁褓”。《列子·天瑞》寫道:“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二至三歲稱為“孩提”。唐代元稹在《莺莺傳》中寫道:“餘始自孩提,性不苟合。”今天,人們仍用“孩提時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我們從兒童時期開始換牙,長出新牙,是以在7歲至8歲間,古人稱之為“龆龀”,該詞還借指孩童。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則稱作“龆年”。初入學的10歲學童,則稱“幼學”,《禮記》中稱“人生十年曰幼學”。

而且古人常以頭發來命名年紀。孩子在9歲之前不紮辮子,頭發自然垂下,叫“垂髫”,童年期也統稱“垂髫”。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9歲之後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宋代蘇轼《被酒獨行》詩雲:“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總角之交”說的也是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古代女子到了12歲,要開始戴金钗,稱為“金钗之年”。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詩曰:“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大意是說,這些女子頭上的钗飾非常多,腳下踩的是五色紋彩織成的鞋子。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豆蔻碧玉年華好

從古至今,青春時期都是美好的年華。古人常用美麗的詞彙來形容任何濃妝豔抹都不能比拟的時光。

女子到了十三四歲,就進入了“豆蔻年華”。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這時所開的花朵新萌發,充滿靈氣。杜牧詩雲:“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禮記·内則》記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是以,13至15歲也稱為“舞勺之年”。勺,一種樂舞,古未成年的童者習之。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而男孩15歲至20歲為“舞象之年”。到了15歲,古時的少男少女要将頭上的兩個“總角”解散,男孩紮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則到了可婚嫁的年齡,要用笄子盤起頭發,開始學習各種生活技藝。

《論語·為政》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古時15歲也稱“志學之年”。在今天,15歲處于國中青春期的年齡,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迅速覺醒時期,内心尚未成熟卻又急于長大。

魏晉孫綽《碧玉歌》雲:“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颠倒。”當女子16歲時,稱為“碧玉年華”,也稱“破瓜年華”。另外,“桃李年華”是20歲女子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明代徐渭詩雲:“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花信”是指花期,女子到了24歲,古人賦予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個美麗的稱謂———花信年華,泛指女性正處年輕貌美之時。宋代範成大在《元夕後連陰》中也有“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的叙述。

而男性到了20歲就來到“弱冠”之年。古時男子二十結發加冠,體且未壯,謂之“弱冠”。行冠禮,是古代最隆重的儀式之一。

在家族的見證下,年滿20歲的男子在宗廟裡由指定貴賓加冠,以示成年。由于這個年齡的男子體格尚未強壯,是以又稱“弱冠”。儀式之後,人生就開始全新的出發。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知非之年”已豁達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孔子在《論語》中就将30歲定義為“而立”之年,從此30歲也成為中國人在社會安身立命的度量衡。告别青年期,來到中年期,更多的是成熟與曆練。

《禮記·内則》雲: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始室”也指30歲。但是古代男性成家立業比較早,他們往往十五六歲可婚娶,20多歲生兒育女,40多歲就兒孫滿堂。

而今天與古時卻不相同,不少年輕人往往讀完大學、步入社會沒幾年,就将滿30歲,尚未成家立業,仍在為理想而打拼,離真正的成熟還有一段距離。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進入40歲,就來到不惑之年。《論語》中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不惑,就是不迷惑、不糊塗,到了這個年齡,人生中經曆了許多事,也想通了許多事,不會像青年時期那樣困惑了。

按《禮記》的說法“四十曰強仕”,40歲被冠以“強仕之年”之名。到了這個歲數,不像年輕時那麼浮躁,更能控制情緒的變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禮記》雲:“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歲,謂之“耆艾”,50歲便是到了“及艾”的年齡,發白如艾。《論語》中稱之為“知天命”,即“五十而知天命”。

說起“知天命”,有人會誤認為是聽天由命的意思,其實這個年齡對榮辱得失已淡然,知曉理想實作之艱難,做事情不再苛求結果。《周易》以五十根蓍草演算占蔔的方法,視50歲為“大衍之年”,《淮南子》認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說明此年齡為“知非之年”。年過半百,也是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人生到了更為成熟豁達的年齡。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天增歲月人增壽

人的一生,人們總是留戀青春歲月的美好年華,而将變老看作垂暮與孤獨。古人告訴我們,天增歲月人增壽,總有智慧在心頭,當下就是最好的年華。

“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歲有“耆老”之說。60歲又稱“耳順”: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古代用幹支紀年,以天幹與地支依次錯綜搭配,60年周而複始,故也以“花甲”指60歲。

唐代趙牧《對酒》詩雲:“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時年過六十便可在鄉邑裡拄拐杖,也稱60歲為“杖鄉”。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将70歲謂之“古稀”。對于70歲,還有兩種說法,一謂“緻事之年”。緻事,上報施政情況,也指辭官。《禮記·曲禮上》雲:“大夫七十而緻事。”

二謂“懸車之年”。懸車,古人一般至70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二年》中記載:“诏曰:‘闾以懸車之年,方求衣錦,知進忘退,有塵謙德;可降号平北将軍。’”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喜壽”特代指77歲。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八十歲至九十歲為“耄耋”。曹操在《對酒歌》中寫道:“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在古代,年過八十就被允許撐着拐杖入朝。《禮記·王制》記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男子80歲又可稱作“杖朝之年”。

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成八十八,故88歲又稱“米壽”。《爾雅·釋诂》曰:“鲐背,壽也。”90歲又有“鲐背”之稱,泛指長壽老人。99歲也稱作“白壽”,“白”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從《被酒獨行》的“總角”到《》對酒歌》的“耄耋”

100歲為“期頤”。指的是百歲高齡的人需要頤養。而清代稱百歲老人為“壽民”。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故“茶壽”是108歲的一種說法。

無論古人對于年齡如何表達,生命是無止境的,不能以年齡衡量。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