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發脾氣暴走時,媽媽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孩子發脾氣暴走時,媽媽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如果你問:媽媽們最崩潰最無力最抓狂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相信90%的媽媽都會告訴你:孩子發脾氣的時候。

因為不管平時多可愛多聽話的孩子,隻要發起脾氣來,分分鐘能把大人氣出内傷。

1

「發脾氣」是孩子們的正常反應

多數兒童其實還有沒能力發展出一套很健康的互動方式,而「發脾氣」是他們表達情緒崩潰或沮喪的一種方式,但他們有這樣不耐煩的行為與表現,也可能出于許多其他原因,或根據年齡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尚未發展口語表達能力的嬰孩或學步期的孩子,有時會藉由發脾氣來表示自己的需要或不适,而有時,則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大一點的孩子,則會用發怒來表達不喜歡或不同意某事,有些則會因感到被冒犯而大發雷霆,在這階段的孩子,可能會直接用身體抒發内心的不滿,如摔東西或放聲尖叫。

孩子們會在生命中很多不同的階段,表現出脾氣暴躁的反應,而作為父母,需要随時準備好去應對這種「突發狀況」。

但父母親們也要明白,小孩生氣了并不代表你有哪裡做不好,或你是個很糟的父母,這隻是孩子們的正常反應,如能妥善處理好,就能避免在公共場合感到羞恥或尴尬。

2

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因」

才能解決孩子發脾氣的「果」

溫尼科特曾說過:在臨床情境中,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就越健康。

如果環境是溫暖、接納、促進的,那麼孩子的攻擊性将得到整合,變成正常的需求的表達。

是以,當孩子發脾氣時,接納孩子的脾氣,耐心地跟孩子溝通。隻有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因」,才能解決孩子發脾氣的「果」。

《妻子的浪漫旅行》裡,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蔡少芬的小女兒一直在叫媽媽。蔡少芬隻顧着和大女兒說話,一直沒有回應小女兒,小女兒生氣地大哭起來。

蔡少芬沒有發火生氣,而是耐心地弄明白小女兒發脾氣的原因,之後又誠懇地跟小女兒道歉,還告訴小女兒:

我知道你不開心了,你哭吧。

過了一會蔡少芬詢問小女兒:你舒服了沒有?

小女兒說:我舒服了。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說: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

也就是說,發脾氣是孩子的本能反應。孩子發脾氣多半是孩子在某一方面受委屈了、不高興了、被忽視了。

他們不會正确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隻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讓父母看到自己,進而關心自己的想法。

是以,接住孩子的脾氣,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和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看見,被了解時,孩子情緒才有可能得到平複。

3

孩子發脾氣

大人怼回去隻會更糟

很多媽媽,一見孩子發脾氣,剛開始還能耐心哄幾句。哄不好,就索性不管了,甚至開始“冷暴力”。

在綜藝《不要小看我》裡,有一幕讓人特别感慨:

有個叫雷雷的小男孩脾氣特别大,先是弄壞了别的小朋友的氣球,然後又推搡别的孩子。

擔任助力官的張萌看不下了,一把抓住雷雷,厲聲三連問:“你怎麼這樣呢?你為什麼老鬧脾氣呢?你乖一點好不好?”

沒想到雷雷不但不道歉,甚至對張萌吼:“你才乖點好不好!”

演播室裡的專家看到這一幕,馬上要求把雷雷帶出來,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先讓孩子從失控的情緒裡隔斷抽離出來,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情緒。

半個小時之後,已經冷靜下來的雷雷重新進入節目錄制,張萌主動跟雷雷道歉,不該冷暴力對待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

孩子發脾氣暴走時,媽媽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很多媽媽們也會像張萌一樣,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孩子發脾氣。但往往不但沒安撫好孩子的情緒,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這個節目片段中,專家的做法是值得家長參考的:

當情緒真的到達一個爆發點,孩子是無法聽進去任何道理的。是以不管是對抗管教還是平靜講道理都沒有任何意義。家長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去擺事實講道理。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是被關注的,願望是被大人看見的,他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問題也就解決了大半。

4

平複孩子情緒的9個妙招

在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着孩子。下面有9個不同的溝通、處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1、當孩子發脾氣扔東西時

“不要再亂扔東西了!”

“你扔這些玩具,我會以為你不喜歡和它們玩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越說什麼我偏不要做什麼。不如換個角度來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你正在做什麼,這個行為無法表達你想說的意思。”

2、當孩子生氣動手打人時

“你再打人試試!”

“你生氣、你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對了。”

我們要明确一點:情緒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表達方式。打人、踢人這種傷害他人、傷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許的,拿别的東西出氣更不是解決憤怒最好的方式。

3、當做錯事要受到懲罰時

“夠了,你到那邊站着,沒我的允許不能出來。”

“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冷靜下來。”

這種計時類的懲罰,隻會讓孩子的憤怒再度更新。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比無意義的懲罰更重要。

4、當孩子跟父母對着幹時

“現在就給我去刷牙/吃飯/睡覺!”

“你想要先給小兔子刷牙,還是先給自己刷牙?”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是他們想要掌握主動權的方式之一,當他們想要獨立就會發脾氣。這時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給孩子一個巧妙的選擇:不讓他們選擇做或者不做,而是選擇什麼時候做,或者以什麼方式做。

5、當孩子聽不進你的話時

“跟你說那麼多遍,你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我說一遍,然後你小小聲地在我耳邊重複一遍,這樣我就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說話,孩子會因為很好玩記住這件事。重複一遍,還能起到鞏固的效果。越是大聲地吼他們,他們越不容易聽進去。

6、當孩子無心學習時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這個很難是嗎?那我們先休息一刻鐘,再回來。”

根據研究所學生産力的公式,休息17分鐘效果是最佳的。中場休息時間能幫助孩子從重壓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集中精神,重新再來。在孩子平時做作業、彈鋼琴或者練習時,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找回注意力。

7、當孩子在公衆場合哭鬧時

“你這樣很丢人。”

“我們找個沒人的地方,解決一下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加倍訓斥孩子,事情發展可能會更糟糕。将他們帶走,找一個适合的地方解決這件事,既避免了事情的進一步惡化,也能有個更好的結局。

8、當孩子無理取鬧時

“你在無理取鬧。”

“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來面對。”

心理學家約翰·戈德曼在他的書《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分享了一個故事:

3歲的女兒因為媽媽顧着招待突然來訪的客人,沒時間和自己玩,就生氣地在沙發上亂畫。發現後問她怎麼回事,她拿着畫筆就說:″我不太清楚。″

戈德曼很生氣,他告訴女兒,自己很生氣、很失望,因為她選擇了撒謊。他沒有像往常一樣了解孩子,而是一起清理了沙發上的痕迹,并告訴了她關于說實話的重要性。最後,才和女兒讨論今天的情緒和行為。

約翰·戈德曼認為:

″如果孩子和父母有着堅固的感情聯結,當父母傷心、失望或生氣時,孩子的心裡會很難受,以至于他們願意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

9、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時

“我數321,你給我停下來!”

“如果綠色代表平靜,黃色代表沮喪,紅色代表生氣。我現在就是從黃色的房間走向紅色的房間。你呢?你現在是在哪個房間,我們怎麼走能回到綠色的房間?”

當我們生氣時,身體會發生應激反應,讓我們産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着孩子,還需要給情緒一個可視的形象,讓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緒變得具體,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先滿足了孩子們對于父母依賴的需要,才能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品格。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