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心居征文#
《心居》大結局了,展翔還是失去了顧清俞,也沒有選擇馮曉琴。他喜歡顧清俞,顧清俞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喜歡他,馮曉琴喜歡他,但兩個人中間始終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遺憾,但是現實。

顧清俞終于願意借錢給馮曉琴買房了,兩個人也終于達成和解。顧昕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馮茜茜也去了深圳重新生活。葛玥沒有與顧昕離婚,還堅持要生下二胎,這種選擇有點憋屈。施源一家搬了新家,也開始了新生活。仿佛一起都回到了原點。
這樣的結局,讓追劇的觀衆心塞,直呼追了一個寂寞。如果兜兜轉轉,一切還都是回到原點,這三十集的劇情又算什麼,這部劇的意義又在哪裡。
題目叫《心居》,劇裡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屬。顧清俞、馮曉琴、展翔、施源都單着,顧爸爸也失去了兒子,蘇望娣引以為傲的兒子也入獄,馮茜茜自己走了,葛玥也獨自養着孩子……
也有的觀衆會說,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啊,生活裡哪來那麼多的全劇終?所謂結束,也不過是一件事、一段心理曆程的暫時結束。人與人之間也沒那麼多happy ending 和 bad ending,就拿戀愛這件事來說,可以分得默默無語,就像顧清俞和展翔,也可以在表白無果後,學會了做朋友,就像馮曉琴和展翔。
這樣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往深裡看,其實很“生活”。
《心居》的編導大概也就是從源源不斷的生活浪潮中,截取了那麼一段生活片段,放給我們看,有些這種嘗試并沒有十分成功,但也算是一種努力吧。當然,這隻是筆者自己的一點猜測。
想想這部劇的結局如此讓人憤憤不平,還是有自身的不足讓人吐槽的。比如,整部劇故事講得很瑣碎,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大架構。如果它想描述一個大家族的盛衰曆程,這個可以學學前不久的大火的《人世間》。把這部劇對比一下,《心居》的主題似乎不在于此。那麼,觀衆們就看不懂了,既然不是講一個大家族的事,那顧家老太太、顧家老二、老三的家事就添加的有些多餘,特别是顧昕這個角色,還有許多戲份。
如果它是講女性覺醒和奮鬥的心理路程,那麼顧清俞算是女一還是女二?如果他是女一,那麼她一出場就是一個成功女性的人設了,反倒是後面的戲份,拉低了顧清俞的情商,明明是職場精英,不但戀愛腦,而且還樂忠于家庭瑣事的算計,女精英的心胸和格局就那麼小?完全是一個精緻的個人主義者。
如果說女主是馮曉琴,很顯然她的戲份比顧清俞要少一些。其他女性角色更是憋屈,馮茜茜因為知三當三,最後一無所獲,遠走他鄉,葛玥丈夫入獄,她不但照顧公婆還要撫養孩子,這樣的女性角色三觀都不太對,顯然該劇也不是純粹的女性題材。
除了模糊的主題,劇裡的每個角色都比較扁平化,沒有性格特别鮮明的角色,特别是劇裡的男性角色更是一個比一個糟心,沒一個讓人覺得心裡舒服的。
也許有的觀衆會覺得現實生活裡的人不都這樣嗎?普普通通,平平無奇,哪來那麼多個性鮮明?但是電視劇作為一種影視作品對人物角色的塑造還是有要求的,不能因為要講述生活化的人物就把作品編成流水賬,對吧?
難怪豆瓣開分那麼低,劇情狗血、故事瑣碎、人物衆多卻沒有特點,讓這部劇看起來就比較平庸。如果說該劇還有幾個看點的話,那大概就是海清、張松文、節兵、吳冕等人的演技了。
剩下的,真是一言難盡,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