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779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衆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紹興市最美領讀者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

文/管見 主播/張彬

我讀國小的時候,教科書裡有一篇文章叫做《我要讀書》,作者是高玉寶。

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以“僞滿”時期東北農村為背景,講述了童年的高玉寶渴望讀書,又因家庭貧困而不能讀書的經曆,反映出了黑暗歲月裡母親的偉大和師生之間的愛,真摯地表現了貧困人家孩子内心閃現的希望火花,那就是:

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可是,時至今日,“我要讀書”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少,“要我讀書”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多。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種,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很多孩子看來,有沒有讀好書,對自己的影響并不大,反正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

這一現象讓很多父母束手無策,任憑怎麼苦口婆心,都無法改變孩子。

怎麼辦?

我認為,一定要解決讀書的“内驅力”問題,隻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讓“要我讀書”變成“我要讀書”。

那麼,怎麼解決内驅力呢?或者說怎麼喚醒這個内驅力呢?

喚醒内驅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

簡單說,就是先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能吃飽穿暖,同時,要避免這兩種情況:

一是父母整天吵架,家庭随時面臨崩潰。

二是親子關系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打罵。

如果以上兩種情況不能避免,那麼大機率孩子的讀書成績不會好。

這也是父母喚醒孩子内驅力的前提。

當滿足了以上前提後,主要靠以下三點:

一、給予充分的自主權

當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學,學什麼東西的時候,自主權才會真正釋放出來,這是喚醒内驅力最有效的辦法。

可能有父母會問我,那還需要陪寫作業嗎?孩子剛上學的時候,當然要陪,但陪寫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最後不陪,最終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不能迫于學校、老師的壓力,以及自身的焦慮,對孩子的作業問題多加幹涉,結果造成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就一直拖。

陪寫作業如此,選擇興趣班、照顧日常生活等也一樣。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責任交給孩子,他可以決定學什麼、做什麼,什麼時候學、什麼時候做,要學到什麼程度、做到什麼程度。

二、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除了讓孩子有自主權,還得讓人孩子有成就感。

一個人考試老是墊底,還對學習保持強烈的内在驅動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哪怕你玩一款遊戲,如果老是通不了關,很快就會不玩,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成就感啊。

是以遊戲的設計師們都很精明,他們一般都會設計成讓絕大多數人能夠一關一關地過,這一點,老師和父母在教育上也可以借鑒。

借鑒什麼呢?就是不斷制造正向回報的過程,這種回報就是激勵,遊戲通關就會有獎勵,學習也要如此。

對成績一般甚至差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暫時降低學習難度,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得着。比如初二的知識跟不上,不要給他補初二的,要從國小高段和國中一年級補起,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hold住的,在獲得相應成就感的同時,感覺到自己有力量,并從中找到快感。

如果一個中學生每一門功課都很差,那麼可以考慮集中火力先突破一門課,這也是一種方法。

人天生就喜歡幹有好處的事情,沒有人喜歡被虐,想要孩子愛上學習,得先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

三、要培養孩子的内在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目标可大可小,但不能沒有,否則會失去方向,學習需要有目标,就是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學習的目标是為了升學,為了美好的未來。

這是對的,但這可能不一定能讓孩子接受,因為孩子不一定能了解美好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那為什麼還要苦苦學習?

是以,想要喚醒孩子的内驅力,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标,這個目标,是孩子看得見,摸得着的,更是發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許多孩子從小其實是有目标的,有的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宇航員,有的想做大老闆,有的想做藝術家,可為什麼後來孩子就沒有目标了呢?

一方面是家長自己并沒把孩子的目标當回事,認為這些都是小孩的瞎想,好高骛遠,另一方面是家長經常忘記提醒他們,讓孩子們迷失了方向。

是以,應該從小幫助孩子樹立目标,越早越好,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不斷修正目标,但不能沒有目标。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把火,就是内驅力!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管見參考》視訊号

更新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