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便會覺得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比“賺錢”更重要了。

為了“三餐有湯,為了碎銀幾兩”,不管是寫字樓,還是流水線,隻要給的錢足夠養家糊口,就能放下面子,放不下清高,躬身入局。

而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01

不再“一意孤行”,放棄“難成正果”的堅持。

有句話說:不是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

當然,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事情,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曙光,比如學一項技能,刻意地練習,日積月累之下,公道自然成。但有些事情,越是堅持,越是與最初的夢想南轅北轍。

《莊子》中講述了一個名叫朱泙漫的人學習屠龍術的故事:朱泙漫在支離益那裡學習屠龍的技術,耗盡了千金的家産,三年學生技術卻沒有機會施展學到的技巧。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脫離實際需求的本領再大,也是空有其術。

同樣,一個人在闖蕩事業時,一定要緊貼大衆需求,要讓自己的産品、成果有“用武之地”,否則,一味地迎合“小衆”市場,甚至是“稀缺市場”,看上去極其高大上,卻很難有發展空間。

比如,在很多一線城市能夠做得紅紅火火的“清吧”、“酒吧”,放在十八線小縣城,或許隻是個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且不論打造浪漫、文藝的裝修就需要一大把錢,備齊整套的酒杯、燈光等,又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還需要品類繁多、成本效益高的酒水,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前期投入往往會掏空一個人前半輩子的積蓄,而一旦消費群體遠低于預估水準,虧本便是必然的了。

年過四十的人,如果舍棄了關于賺錢的“理想化”設想,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放棄走那條“難成正果”的路,就是悶聲發大财的起點。

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02

不再與人“較勁”,把精力和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山不言,自有其高度;海不言,自有其深度。當一個人不再計較别人如何評價自己,不再處處與人“較勁”的時候,他其實已經具備了超群的實力。

就如同寓言故事《呆若木雞》中,那隻被紀渻子馴養的鬥雞,看上去像木雞一樣,但它精神内斂,光是淩厲的氣勢,就讓别的雞逃之夭夭了。

一個走到哪裡都要與人較勁的人,就像紀渻子剛開始馴養的鬥雞,要麼是“虛驕而恃氣”,要麼是“疾視而盛氣”,總想着要和别人“一争高下”,時時刻刻把精力用在觀察對方和思考如何應對上。

這樣的人,常常會因為别人的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為别人在業務上稍勝自己一籌,而耿耿于懷,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自我損耗。

年過四十,要學會接納自己是個平凡人,要認識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現實。在此前提下,對自己的餘生做出一個合理的規劃,設定一個個小目标,并不折不扣地去實施。

在這個過程中,紮紮實實學好實作目标所需的新技能,并由此結交新人脈,拓展新市場,發财的道路也就越走越寬了。

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03

不再“誇誇其談”,凡事先幹起來再說。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我們所要做的事,應該一想到就做;因為人的想法是會變化的,有多少舌頭、多少手、多少意外,就會有多少猶豫、多少遲疑。

這是告誡人們,人生經不起等待,凡事先幹起來再說。

年過四十的人,更應該明白,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甩開膀子幹。

就像要吃到一顆正宗的鹹鴨蛋,頭一年春天就要開始養鴨子,鴨子經過一個夏天一個冬天的成長,才會在第二年開春時節産蛋。有了新鮮的鴨蛋,又得準備好草木灰、黃泥,等到鴨蛋裹上一層厚厚的“外衣”,才正式進入腌制的環節。

時間在流逝,隻有讓自己先幹起來,才能看到自己播下去的“種子”,一點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個過程,如同孕育生命一樣,需要安穩甯靜的環境,不受外界的打擾,不被他人的節奏所打亂。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所選擇的路,一點點變得更長更寬。

當一個人有了以下幾個征兆,無一不是在“悶聲發大财”!

04

結束語:

主持人塗磊曾說:生活真正的強者,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自己受傷的心拿出來,縫縫補補的又再塞回去,第二天早上,又信心滿滿的該幹什麼幹什麼。

年過四十的人,一旦開始給自己設立目标,咬緊牙關克服重重困難,安安靜靜地把每一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一切就開始轉變了。

悶聲發大财,也許一開始的時候,更多的隻能是埋頭苦幹,但問耕耘,不問收獲。

但歲月會給予那些真正付出的人,以豐厚的禮物,當你吃盡了所有的苦,熬過了所有的難,發大财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