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齒痕舌,濕氣重,中醫輕松幫你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作者:中醫養生大講堂

濕氣重的表現從中醫角度,脾是主濕的,濕氣重代表脾髒功能較差,濕氣重可以分為内濕重還有外濕重,一些自然界的六邪就稱為外濕,往往自然界的濕氣太重會影響到人體,導緻人體有肢體困重麻木感,濕氣重的人往往會表現在脾虛,肌肉酸痛,乏力。

如果體内出現濕氣,多是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出現問題,運化水濕的功能不足,水濕停留在體内,就會出現濕氣重的表現。具體如下:

齒痕舌,濕氣重,中醫輕松幫你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1、濕邪是它的一個特點,重濁黏膩,不容易被清理。還有一個就是引起濕邪的原因,外感了外濕,即在長夏季節,雨水比較多,外濕比較重,此時也會影響到身體,最主要的表現脾是主肌肉四肢,最明顯的展現就是乏力,不願意動,懶得動,脾虛濕邪又比較重濁,其黏膩在體内,患者會出現懶動。

2、影響食欲,患者沒有食欲、不想吃飯,進食後不易消化。

3、大便不暢且糞便黏膩,不成型,黏在馬桶上,不易沖走,小便混濁。

4、頭發愛出油、白發增多、脫發,為濕氣重的表現形式之一,頭暈、頭悶、頭重、嗜睡、不想吃東西,甚至惡心,舌苔比較厚者,則為濕氣重。正常舌象是淡紅而潤澤的。早上起來刷牙後,可以觀察自己的舌苔,如果出現有厚苔且滑膩,就是濕氣重的現象了。

看到這樣的舌象,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一下。這就是典型的脾氣虛(舌胖大,苔白膩,齒痕明顯)氣虛之人,舌有齒痕,現在,氣虛的人很多,人一氣虛,身體的動力不足,體内的水濕就無法代謝出去;水濕代謝不出去,又會圍困陽氣,使氣更加虛弱。

是以,水濕和氣虛一個是狼,一個是狽,經常狼狽為奸,危害身體。那麼,該如何判斷人是否有水濕、氣虛呢?水濕重的人,舌頭一定是舌苔白滿布,而且往往舌苔厚膩。如果舌苔非常厚膩,那就說明體内的水濕已凝結成痰了。氣虛的人,往往舌邊有很多齒痕,舌體會胖大一些,并伴有舌苔白膩。這是因為人體氣虛不能化掉水濕的緣故,調理需要一邊利水濕,一邊補氣。

齒痕舌,濕氣重,中醫輕松幫你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什麼樣的舌頭是齒痕舌呢?

齒痕舌一般多伴有舌體胖大,主脾陽虛弱、水濕内停,但也有人認為齒痕舌在正常人也可以出現。實際上,很多有齒痕舌的人并沒有疾病,隻是處于亞健康的狀态。是以,中醫說得氣虛、水濕重并非就是指人有病了,而是說體内的氣血狀态出現了失衡,這在西醫看來是無病,但中醫卻提前地發現了亞健康的狀态。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大家都以為齒痕舌的舌質顔色都是淡白的,其實,很多紅舌也有齒痕,這往往是熱盛的表現,此時不可貿然補氣。

在食療方面,如果是齒痕舌舌質淡的人,在食物的選擇中,可以多選擇黃土炒薏米、山藥、南瓜、蕃薯、栗子等食物吃,盡量不要吃生冷瓜果和冷飲,因為會損傷脾陽,導緻水濕更重。

總之,氣虛的重要表現就是: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而且舌苔白膩厚重。如果大家也有這樣的症狀,就要注意了,這說明你的身體出現了氣虛的症狀,而且氣虛會導緻體内的水濕難以排出,是以才會出現舌體胖大、舌苔厚膩的情況。

一旦判定自己出現了氣虛的這些症狀,那就要一邊補氣,一邊化濕。化濕是祛除現有症狀,補氣是從根本上調節身體。補氣以補脾為主,可以用白術、山藥、蓮子肉等來補脾;利水濕可以用黃土炒薏米,比如,在做飯的時候放入一把炮制過的薏米,這樣祛水濕的作用很好,我的朋友用黃土炒薏米和大米各一半來做飯,結果厚膩的舌苔兩個星期就消除了。

齒痕舌,濕氣重,中醫輕松幫你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現在人都懶,久坐不動,很少健身,夏天熱就躲在室内吹空調,吃瓜果喝冷飲,身體很容易生濕。

如果你照鏡子發現自己舌苔厚膩,舌頭胖,舌頭邊緣有明顯的齒痕,口水發粘,那就說明你體内的濕氣太重了。很多人還常伴有面色晦暗發黃,早晨起床眼皮浮腫,眼袋明顯,色斑加重。

痰濕分不開,是體内的死水,無處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腸,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經絡、遍身上下。為嗽,為喘,為嘔,為惡,為痞隔壅塞,為嘈雜怔忡,為眩暈,為心悸,為癫狂,為寒熱,為痛腫。

最常見的肥胖,肥人多痰濕,最後進一步變成三高,糖尿病,甲狀腺結節,卵巢子宮囊腫,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現在人普遍有脾虛夾濕的情況,今天分享一些常見的健脾養胃祛濕的中成藥和方劑供您參考,最好咨詢本地中醫辯證用藥。

二陳湯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治痰方,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生姜、烏梅組成。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心跳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

可以用于因痰濕内停所緻之咳嗽痰多,惡心嘔吐,眩暈,失眠,心悸,苔白膩,脈緩濡等症。

如果體虛明顯或者沒有絕對的水飲邪氣有餘的,請慎重選擇。

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由廣藿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姜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組成,具有芳香化濕,溫裡化飲的作用。

主要用于裡位有濕氣、寒氣的情況。現在多用在暑濕所緻的感冒,腸胃型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南少林火功推拿導引術提示藿香正氣水比較特别的一個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寒濕體質的情況。但如果是單純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蓮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橘皮組成。

主治脾胃氣虛挾濕證。症見四肢無力,形體虛羸,飲食不化,或吐或瀉,胸脘痞塞,面色萎黃,苔白膩,脈虛緩者。也常用于止瀉、止咳、虛弱體質的調養。

其中茯苓、白術、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藥、蓮子、人參、炙甘草組合能補中養胃養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可以消水腫,利腸胃,幫助消化,令人能食。桔梗常用于腹滿腸鳴、腹中脅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膿散結的藥,有一些清熱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個溫裡劑,适合太陰裡寒的情況,也就是其髒有寒。

主要表現是: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一般來說不渴,不怎麼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溫熱水。有的還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等症狀。

那麼這些症狀的共同點是有裡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消化不好的問題。

如果你不是有裡寒胃虛的情況,就不适合用附子理中丸了。如陽明裡熱,表現是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或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

齒痕舌,濕氣重,中醫輕松幫你搞定,現在知道還不晚

五苓散

五苓散被譽為利水第一方。 适合表寒不解,裡位有水熱的情況。

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不利,嘔吐,腹脹,咳嗽,或者失眠,或者吐瀉身痛,或者吐涎沫而颠眩,有頭暈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就用五苓散。

豬苓、澤瀉、茯苓都是淡滲利水的藥物,白術苦溫燥濕去裡位的寒飲,桂枝辛溫解表。

五苓散是表裡同病,偏于祛裡位的水飲,是實證為主的,這提示要有絕對的水飲實邪在,如果是體質明顯虛弱,或者機體功能虛弱引起的水飲上逆、氣上沖,那麼就不适合用五苓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