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油價瘋漲後,今年我還該不該買車?

油價又漲了。

剛進入四月,今年油價已經六連漲。尤其是3月18日,直接将95号汽油推入了9元時代,創下2013年新版調價機制以來最大漲幅。

截止文章落筆,國内平均油價92号8.74元、95号9.30元、98号10.28元;而去年12月,每升油價還是7.03元、7.48元、8.46元。

車主們叫苦不疊:現在加的不是油,是車主的眼淚。索性将目光投向電動車。

然而,禍不單行,電動車也漲了。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超過20家車企的50餘款電動車漲價,少則三四千、高則兩三萬,其中包括很多熱門車型,如比亞迪海洋系列漲價3000~6000元、成本效益神器五菱宏光MINI EV漲價4000元、特斯拉Model Y漲價2.1萬元....此外小鵬、理想、哪吒、極氪、埃安、大衆也都紛紛入列。

那麼問題就來了,都說買跌不買漲,猶豫今年買車的朋友,到底要不要下手呢?

先給結論:如果兩年之内有用車需求,可以買。因為這一次等等黨可能要輸。為什麼?下面聊聊筆者的思路,僅供參考。如果你有不同意見,你說得對。

其實作在買不買車,不外乎兩個因素:(1)用車緊迫性;(2)降價可能性。

前一個好了解,就是看自己用車是否急切、剛需。是剛需,怎麼漲都得買;不是剛需,再優惠也是浪費錢。

複雜的是第二個問題,電動車還能不能降回原來的價格,這就要看看『漲價因素』能不能在短期内解決了。

漲價因素與緩解時間

據EV Sales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下降14%,而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312.5萬輛,同比增長41%;2021年,全球汽車銷量增長僅4%,但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650萬輛,同比增長109%。

逆勢增長本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供需關系平衡被打破,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锂電池原材料

電動車需要電池,電池需要锂。

2014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锂電池最大的消費國和制造國,但原材料的锂鹽70%依賴進口。據USGS的資料,在2020年已探明的锂資源中,中國僅占6%,絕大部分儲量分布于南美的鹽湖和西澳的锂礦中。

南美地區的鹽湖資源擴産開采,2021年才達到高峰,但資源開發周期較長,且南美地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後,預計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有比較可觀的增量。

另一邊,澳洲锂礦的擴産也充滿不确定,澳洲本身面臨着勞工短缺的窘境,再加上礦石品位不佳,2021年四季度锂精礦的産量甚至下滑了6%。

迅速回溫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上遊材料的供應速度。是以我們看到上海鋼聯的資料:2020年初,碳酸锂的價格還維持在5萬元/噸左右,但到2022年初,已經漲到50萬元/噸,直接翻十倍。

如果我們細化到一輛電動車,搭載60kWh的電池包,大概需要50KG碳酸锂,僅這項成本就比低點上漲了2.2萬元。這也是為什麼歐拉說自家的黑白貓賣一輛虧一輛,被迫停止接單。

漲價的還不隻是碳酸锂,其它電池材料也在漲。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資料顯示:去年1月,電解钴均價在27萬元/噸左右,而現在已經突破56萬元/噸;3月,期鎳最高觸及10萬美元/噸,達到35年來的最高值;此外,銅、鋁以及電解液材料六氟磷酸鐵锂等材料,價格也在持續上升。一天一價成常态。

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Fitch Group預計,全球锂市場供應不足将呈加劇趨勢,锂資源供應或成為新能源汽車産業鍊的最大缺口。在此影響下,新能源汽車價格在一定周期内會持續上漲。

3月召開的2022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也釋放了相同的觀點:锂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到2~3年後才可能恢複正常。即锂成本在短期内不太可能逆轉漲勢。

是以,锂電成本問題,短期内難得到緩解。

晶片供不應求

晶片危機,已持續了将近三年,不僅是消費電子行業,汽車行業也大受影響。

因智能化屬性,新能源車對晶片提出了很大的需求,疫情以來,衆多車企因為缺芯導緻車輛減産、減配。據Auto Forecast Solutions機構資料顯示,由于晶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已經累計減産115.8萬輛。

在晶片短缺最嚴重的2021年,一枚ESP的晶片價格已經從20元左右漲到2800元,價格翻了140倍;而電動車上最重要的功率半導體IGBT也累計漲價22%,今年英飛淩還在釋出漲價函。

晶片供不應求,也因為半導體行業的規律以及車企的誤判。

在生産端,半導體産業的産能擴充一直都比較謹慎,年增長率隻有6%左右;對于汽車晶片所依賴的成熟制程、傳統制程晶圓生産線,擴産更為保守,産能年增長速度中隻有2%。

新勢力帶來的新銷售模式、智能生産模式,讓車企逐漸偏向“低庫存”甚至“零庫存”,對供應商也大多采用Just-in-Time準時化管理模式,晶片供應商隻能被動配合,對産能的擴充慎之又慎。

全球疫情剛爆發時,廠商們都大幅降低了晶片需求的預估。而消費市場出人意料的反彈,車廠再臨時起意時,晶片産能已成為稀缺資源。再加上複工困難、交通限制、地區封鎖等因素,都給供應鍊蒙上一層不确定的陰影。

目前全球6英寸晶片代工廠産能已經滿載,新的産能還一時無法啟用。有業内人員透露,全球IGBT的供應緊張到2023年才能得到明顯緩解。

是以,晶片短缺問題,短期内難得到緩解。

沒有回頭路的補貼

補貼伴随着新能源車行業的成長。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聯合釋出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2022年12月31日後上牌的新能源汽車,将不再給予國家補貼。

也就說,今年的新能源車補貼繼續退坡;到了明年,直接沒有補貼。

補貼對新能源車企的産品定價,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以小鵬汽車為例,基礎版的小鵬P7續航480公裡,如果平均月銷量1萬、全年銷售12萬輛,單車補貼減少5400元,一年将會減少6.48億補貼收入。而根據小鵬Q4的财報資料顯示,小鵬2021年Q4淨虧損也就12.9億元。

兩個數字放在一起對比,應該可以了解補貼變動對車企的沖擊有多大了。

也就是說,現在的漲價潮恐怕還不是最高點,在明年補貼全面取消時,大機率還會有一波新能源車的集體漲價潮。

是以,補貼退坡問題,是無解卻需要應對的問題。

易漲難降的定價

最後,消費者并不是直接向供應鍊購車,還有車企在中間,也得掙錢。

為了和燃油車搶市場,新能源車需要打價格戰;但是打了價格戰,又會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新能源車企早就叫苦不疊。

過去幾年,電動車市場的繁榮、锂電池産業的騰飛,很大程度依賴國家政策的扶持,包括産業激勵、補貼保護、限牌限行等。同時,還有來自資本市場“賭未來”的風口投資。是這些原因能讓電動車能夠咬住價格,與燃油車競争。

如果要深究起來,産業鍊上遊漲價早已出現。各種金屬期貨已經持續上漲了1~2年之久,整個大宗商品市場也鮮有例外。可以說,電動車是硬挺了兩年後,才将成本從上遊轉移到了消費端。

因為在此之前,誰也不敢當頭鳥,第一個漲價一定第一個被罵。

然而,風雲突變的國際經濟環境還是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直到大家都崩不住了,無力托舉才集體漲價。當然,這是更悲觀的推測:漲價後的價格才是正常價格,之前的價格隻是依靠補貼、積分等政策紅利的價格。

也就是說,未來即使供應鍊的上遊成本降下來,車企也難以割舍漲上去的價格,将利潤還給消費者。

是以,關于産品的定價,雖然不一定漲,但應該很難再跌。

擔心會不會四九年入國軍?

有人會猶豫,現在買電動車是不是49年入國軍?

這裡可以看一下目前電動車的技術趨勢。

電動車的動力已經過剩,這個不再贅述。

現在最大的掣肘還是電池技術。無論是成本較為低廉的磷酸鐵锂電池,還是主打續航能力的三元锂電池,它們在近兩年内都沒有太多化學層面的突破性進步。

雖然近兩年的續航資料依舊有提升,但是這些提升大多是通過CTP等實體優化的方式來實作的。這涉及到車體空間優化的問題,同樣很容易遇到瓶頸。

最接近質變的技術可能是特斯拉的4680電池,但它還沒有準确的落地時間,而且馬斯克也表态:暫無必要追求1000公裡續航。很大可能隻是為了提升能量密度,降低電池包重量,進而提升能量效率。

其它能夠大幅改變電池特性的技術,如固态電池、石墨烯電池,距離規模商用還遙遙無期。短期内不必過分在意。

以這個時間為錨點,可以期待的技術疊代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更高功率的快充,但是它依賴超充基建的鋪開;另一個就是雷射雷達成本的降低,以提升車輛的輔助駕駛能力。

如果你對這兩個技術比較在意,那麼可以再等等。如果認為隻是錦上添花,那麼現在購車也不會吃什麼技術虧。

總之,相較前幾年,目前的電動車進化速度已經放緩,也就是說,現在購買的車輛會擁有更長的使用周期,而不至于感到被淘汰。

不僅難降,還有可能漲

如果我們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也可以為是否消費提供一些建議。

截至2021年12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定義的世界先進經濟體中(34個國家),有15個國家12個月通脹率超過5%。這場突發且同步的高通脹率跳升,20幾年來前所未有。

通常來說,輕度的通貨膨脹可以拉動社會經濟的增長。但是過度的通脹,會導緻貨币的迅速貶值,反映在物價的大幅提升。

雖然說汽車是消耗品,并不屬于投資。但是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就是之後買車付出代價的會更大。

疫情爆發以來,為刺激經濟恢複,西方國家大規模發行國債擴大财政支出,并通過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政策釋放了大量流動性。當經濟快速重新開機,供應阻滞而需求高漲,同時伴随國際局勢的波動,地域金融封鎖,讓石油、天然氣輸出産量受限、運輸不暢,持續刺激物價水準上漲。

從目前來看,這樣的通脹情況還将持續一段時間。因為面對全球的低經濟增長和高債務水準,各國繼續以恢複經濟、保證就業、穩定社會作為首要任務,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提高,财政和貨币政策轉向比較謹慎。

此外,這裡還包括疫情引發的就業形勢與觀念變化,私企動蕩,大公司裁員,人們被迫靈活就業、頻繁轉崗,帶來的供應失序問題,這也短期難以得到緩解。

3月時,特斯拉CEO馬斯克就發推特稱:特斯拉以及SpaceX在原材料和物流方面均面臨巨大的通脹壓力,諸多大宗商品價格達到2008年以來最高水準,從車架使用的鋁、到電池需要的鎳都在漲價。

馬斯克建議,在高通脹時期,擁有實物資産會比持有現金更好。畢竟通貨膨脹,如果沒有理财計劃,錢放着隻是一堆不斷貶值的數字。

行業内部的預測也不樂觀

對于今年這波電動車漲價大潮,理想CEO李想在公衆平台表态:(目前)還沒有漲價的,大部分是漲價幅度還沒有談妥,等待談妥後也普遍會立刻漲價。二季度的電池成本上漲幅度非常離譜。

另外,國内知名車評人YYP也通過私人管道了解到:接下來幾個月大部分新能源車還會漲價。

無論是上遊的基本面還是車企的動作,甚至行業内人士的預判,都在表明:短期乃至中期,電動車成本還不會明顯回落。可以說,隻要購車需求不是遠在兩年開外,盡早購買,可以更好地規避漲價風險。

買車是消費而不是投資

經濟全球化後,幾乎所有商品都需要世界協作。電動車也不外乎如此。這條産業鍊的長度,參與人員的規模,以至于任何環節的變化,都會化身成蝴蝶翅膀。

你可以這麼了解,目前影響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不是技術或邊際成本,而是全球供應鍊的震蕩。單一問題的解決,很難支撐産業鍊成本的決定性回落。最近國際形勢有多複雜,恐怕大家也感受到了。

是以,以上的個人分析支撐了下述結論:

如果你兩年内有用車的需求,現在購車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買車是消費而不是投資行為。成本隻是購車的一個緯度,而不是全部。哪怕兩年後,電動車的價格有所回落,也不會抵消這期間車輛的使用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