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得齋記|春到蘭亭

□楊新元

“仰視碧天際,俯瞰綠水濱。寥阒無涯觀,寓目理自陳。”這是東晉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等四十二位名士在蘭亭溪畔修禊,行曲水流觞之戲時即興吟詠的佳句。

一得齋記|春到蘭亭

那天是農曆三月初三,天氣晴朗,惠風和暢,名士們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由書僮斟滿酒的羽觞在溪水中順流而下,若觞在誰的面前停下來,誰就得吟詩,吟不出就罰酒三杯。結果,得佳作37首,王羲之編為《蘭亭集》。

衆人又推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酒興寫成字字玑珠、文采斐然的《蘭亭集序》。當然,《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空靈淡和,匠心獨具,為世人公認的書法瑰寶。從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個春天起,紹興蘭亭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聖地。

記得前年春天,雜花生樹、莺飛草長,友人相邀,同遊蘭亭,欣然同往。

出紹興城向西南方向行駛,不過二十多分鐘路程,就來到了蘭亭。

走進蘭亭大門,隻見路兩邊茂林修竹,濃蔭蔽日,頓覺惬意。《越絕書》記載:“句踐種蘭渚田。”想當初,這裡遍種蘭花,一定蘭香撲鼻,沁人心脾。我知道 ,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的位址幾經變遷,現在的蘭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郡守沈啟主持,從宋蘭亭遺址天章寺遷移到這裡。期間幾經興廢,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知府許宏勳再次主持重修蘭亭。

現在的蘭亭有鵝池碑亭、蘭亭碑亭、曲水流觞處、流觞亭、禦碑亭、王右軍祠、蘭亭古道、蘭亭書法博物館等景點。

一得齋記|春到蘭亭

春日的陽光照在蘭亭的茂林修竹上,在路上灑下斑駁的影子。滿目蒼翠,曲徑通幽。“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飓至。”陪同的人告訴我,蘭亭名勝古迹衆多,然最為有名是三碑亭加一祠,就是鵝池碑亭、蘭亭碑亭、禦碑亭和王右軍祠。

說話間,我們已來到鵝池碑亭前。這是一座式樣特别的三角形碑亭,亭内的碑系清同治年間建,有一人多高,近一米寬。相傳書聖王羲之性愛鵝,也養鵝、書鵝。碑上的“鵝池”二字,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手筆,“鵝”字蒼勁有力,“池”字清秀端正,一上一下,相得益彰。我仿佛看到相貌清逸的王羲之,剛剛寫完一個“鵝”字,正欲書“池”字,忽然聽到“聖旨到”的聲音,就擱筆迎旨。這時,在一旁看父親寫字的兒子王獻之,就趁父親離開之際,提筆補上了“池”字。這一補,就補出了一個千古佳話。是以,鵝池碑也被後人稱為“父子碑”。

在鵝池碑亭的右前方,有一方鵝池,池水清碧,幾隻白鵝在水面上戲嬉。當然,這已不是王羲之當年養的鵝了,但這個池子裡的情景,我想與一千多年前應該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古人也曾經站過。“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着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作家餘秋雨的話,突然湧進我的腦海。

看完“父子碑”,跨過鵝池上的石闆橋,走過卵石鋪成的竹蔭小路,迎面就是蘭亭碑亭。蘭亭碑又被稱為“君民碑”。

蘭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895年),亭内碑上的“蘭亭”二字由康熙禦書。碑面上,有明顯的裂痕,“蘭”字缺尾,“亭”字缺頭。這塊碑在“文革”期間被造反派砸成四塊,是1980年才修複的。修複後,遊人每到此,都要在碑上摸摸,日久天長,缺頭少尾的“蘭亭”二字,竟然慢慢地又“長”出了頭與尾。我看到,這塊殘碑上,“蘭亭”二字仍然古樸豐腴。古代的君王與現代的遊人,在這塊殘碑上進行了如此美妙的合作,也是一件值得一書的佳話。

“此地似曾遊,想當年列坐流觞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說流觞亭是一個亭子,還不如說是一座樓閣。

這座飛檐翹棟、古色古香的建築,正門的的對聯就讓人産生無限遐想。亭正面上懸一木匾額,“流觞亭”三個大字龍飛鳳舞,是光緒年間江夏太守李樹棠題。亭内有巨屏,中間是扇形的“蘭亭修禊圖”,再現了當年曲水流觞的情景。

“修禊圖”旁有一對聯:“雅集鴻文傳百代,流觞韻事足千秋。”對曲水流觞畫龍點睛地進行了概括。我想,對人事浮燥、節奏日快的現代人來說,能在這種安靜典雅的地方,吟詩作畫,也是一種身心的休和陶冶。

“流觞亭”左邊,是一個荷花池,現在還不到夏天,池内沒有荷花,隻有一池碧水。往前走,就是蘭亭景觀中最氣派的王右軍祠。

右軍祠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總面積達756平方米。祠大門上端,懸挂着由已故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手書的“王右軍祠”匾額。一副字迹古樸的門聯,是由紹興的書法名家庸村先生寫的:“盛會不殊放懷宇宙忘古今,幽情共叙極目山林快詠觞”,寫的還是曲水流觞這件雅事。

此刻,已到中午時分,春日爬到了我們的頭頂,也把王右軍祠照射得春意盎然。

我站在大門口,細細打量這舉世聞名的王右軍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飛檐翹棟、空靈纖巧的墨華亭,内有供人揮毫的桌子,桌上有筆、硯等。亭子就坐落在一池碧水的墨池内。

我的眼前,幻化出清癯精神的王羲之正在墨華亭内揮毫寫字,飽蘸墨汁的筆似有千鈞之力,在紙上劃過,留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精典。然後,他蹲在池邊洗筆,墨汁漸漸在水中彌漫開來,池水變黑了。聽了這個典故,我想到了兩個成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想,世間任何人要成就一件事,都得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王羲之能成為一代書聖,就是他長年堅持臨池學書,以緻将一池清水都染黑了。他的勤奮好學,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走過墨華亭,就來到了王右軍祠的大廳。大廳内,供有一副王羲之的畫像,神态閑适,目光安祥,古樸儒雅,似乎在向我們點頭示意。這裡,有衆多的匾額字畫可供欣賞,而中柱聯“筆墨留聲遺萬代,風流藝海看今朝”,是儒将張愛萍所書,正寫出了我此刻的感受。在右軍祠内兩旁長廊的壁上,還鑲嵌着17塊涉及蘭亭的碑刻,每一塊碑刻似乎都在向我們訴說着一個遙遠的故事,是十分珍貴的曆史文物。

一得齋記|春到蘭亭

當然,在三亭一祠中,氣勢最宏偉的當數禦碑亭了,走近它,人們會被它的高大、精美震憾。

禦碑也被人稱為“祖孫碑”,因為碑的正面是爺爺康熙1693年春臨《蘭亭集序》的全文,而背面是孫子乾隆皇帝1751年遊蘭亭時手書的《蘭亭即事詩》。祖孫兩個皇帝書迹同碑,全國罕見,彌足珍貴。

我們都為這塊碑能逃過“文革”一劫、完好無損而高興。陪同的人告訴我們,這塊文物能保留到現在,要歸功于當年的一批醫務工作者。

“文革”期間,蘭亭風景區被辟為臨時的血吸蟲病區防治所。在一片砸爛“四舊”聲中,這些醫務工作者為了保護“禦碑”,想出一個辦法,用石灰抹平“禦碑”,再用紅漆在正面寫上毛澤東的《送瘟神》詞,在背面寫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争”這條語錄。

聽完這段故事,我徜徉在有近二百平方的禦碑亭内,望着安然無癢的禦碑,感觸良多。

這塊高6。86米、寬2。64米的巨碑,據說重達18000公斤。碑頂是精緻生動的雲龍浮雕,祥雲繞缭,雙龍飛騰,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碑上書法雍容華貴、潇灑飄逸,令人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充滿仰慕之情。我想,漠視傳統文化,破壞寶貴文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今天,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族文化,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揚。

春到蘭亭,蘭亭正走向又一個春天。

中午,我們就在蘭亭内的小餐館裡就餐,吃的是蘭亭湖裡養的魚,蘭亭溪裡摸來的螺蛳,還有剛從竹林裡挖來的竹筍。

此刻,我們坐在小木屋裡,沐浴在春日的陽光下,喝一口紹興老酒,面對清山綠水,不禁高興地吟詠起“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來,飄飄然如羽化成仙了。(本文圖檔由CFP提供)

作者簡介:楊新元,中國作協會員,浙江日報進階記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