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關于蘋果造車的最新消息,暫停在2022年3月15日。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當日在推特表示,蘋果 Apple Car 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要想趕上在2025 年實作量産的目标,團隊必須在接下來的3至6個月之内重組。

“汽車有電池、電腦、引擎和機械結構,而iPhone也有這些東西,甚至還有引擎。”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斯人已逝,風骨猶存。2008年喬布斯如是說。

十四年真的不好意思用白駒過隙來形容了。

喬布斯的繼任者們,不缺資本,不缺人才,不缺供應鍊,甚至不缺粉絲,怎麼就造不出一輛汽車呢?

iPhone之鍋

不可否認,蘋果把iPhone打造成了電子工業時代最成功的終端産品,甚至沒有之一。

因為iPhone劃時代的産品意義,催生了蘋果一覽衆山小的傲氣,關于造車,非圓滿不示人。

幾乎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目前蘋果的目标是推出一款自動駕駛汽車,讓駕駛者在輸入目的地後可以“很少或者幾乎不需要駕駛”。

這款未來産品将不依靠方向盤操控,甚至連刹車油門都沒有,全程通過語音指令或者手勢來進行駕駛。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暫不考慮法律依據的前提下,這就是無限接近L5級自動駕駛的描述。

至少目前主機廠和科技公司達成的共識是,L5級的關鍵問題是要解決對周圍環境的識别和在混合交通下的駕駛安全。這涉及天地協同、車路協同等多種技術的融合。

這就意味着,實作L5級,不是英雄造就時代,而是時代造就英雄。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對此,馬斯克曾公開抨擊,蘋果造車喜歡将資源全部收攏在自己手中,有要成為一家獨大的趨勢,這對于行業發展是弊大于利的。

蘋果企圖将造手機的霸氣複刻到造車上,惡果很快顯現出來。

在蘋果造車團隊走馬燈似的人員更替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全球頂尖行業專家因為等不來研發落地留下的絕望。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走出實驗室的是離職的蘋果專家,走不出實驗室的是蘋果的專利技術。

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公布的道路測試資料顯示, 2022年2月,蘋果的MPD為20.02英裡,在28家送出成績的公司中排名第22位。

MPD資料意指,每兩次人工接管之間的行駛裡程,是衡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駕駛水準”最直覺的名額。

要知道,早在2019年,谷歌Waymo MPD成績為13219.43英裡,谷歌VS蘋果,既赢了時間,還赢了高度。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原因很簡單,包括寶馬、奔馳、比亞迪等在内,沒有主機廠願意和強勢的蘋果就此展開合作。

失去規模化、體系化路測機會的自動駕駛方案,就是沒有靈魂的一串串代碼而已。

蘋果造車空握200餘項造車技術專利,是要在時間裡慢慢風化,靜候同業者的超越嗎?

謙受益、滿招損,遠在大洋彼岸的蘋果造車估計很難明白這一條東方古訓。

庫克之心

說蘋果造車是拖沓的,更是神秘的,這一結論幾乎是業界共識。

2017年蘋果Q3财報電話會上,庫克首度證明與造車有關的“泰坦計劃”的确存在。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這個非正式的官宣,竟然成為蘋果造車唯一的官方釋出。

其實,這僅是一個索然無味的舊聞。

早在2015年初,《華爾街日報》稱,蘋果成立了一個汽車研發中心,汽車項目代号命名為“泰坦計劃”,專注研發無人駕駛智能汽車。

事實上,迄今蘋果造車的消息完全是碎片化的,它們來自财務分析師,蘋果前員工,内部知情人士,甚至還有FBI。

神奇的是,這些所謂的馬路消息,總是被後來更新的消息所引用,或者得到基本證明。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像滾雪球似的,推動蘋果造車的氣場逐漸走向聲勢浩大。

多年來,蘋果把拖沓+神秘的組合拳打得渾然天成,其實是想掩蓋自己根本就不想造車的真實意圖。

蘋果造車,把把詐胡

并非沒有理由證明這一可能性。

蘋果富可敵國,一直以來,它都是全球現金儲備最高的品牌之一。以iPhone為核心的産品鍊,讓蘋果成為高效的盈利機器。

造車是一個長周期、重資本行業。

即便蘋果的眼裡隻有特斯拉,特斯拉造車10多年都還沒有真正盈利。

即使盈利了,造車的利潤值怎能和經營網際網路業務,以及高附加值電子産品相提并論。蘋果的股東有充分的理由反對造車。

還有,造車其實是喬布斯的遺願,繼任者庫克是不是持有相同的想法,隻有庫克自己知道。

隻是當年,但凡庫克有一丁點想造車的想法,就不應該把落魄的拜訪者馬斯克拒之門外。

但庫克卻熱衷于表達:自動駕駛是“所有AI項目之母”,蘋果公司從核心技術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動駕駛系統。

是以,蘋果不想造車,當然也不想失去未來賽道。

那麼,蘋果總是以模糊的身份遊離于車圈邊界,讓我們有理由懷疑,其實它是為将來售賣汽車軟體系統,甚至包含部分硬體造勢。

當造車新勢力們把手機當作智能汽車的周邊時,蘋果卻把智能汽車當作手機的周邊。

隻因iPhone太強大,誰說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掙錢主張呢?

再胡一次

經濟學界有一個“破壞性創新驅動”理論。比如,電子書裝置Kindle,其實是之前一直售賣傳統紙質圖書的亞馬遜團隊推出的。

看起來是幹了一件砸自己飯碗的事情,卻因為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消費場景,而帶了新業務的增長。

14年蘋果造車,時間會讓決策者的想法發生改變。

當庫克親手解散Apple Car團隊時,任何人都應該相信,庫克不會讓200億美金的投入沒有回報。

蘋果到底是造車,還是想Car Play上車,用小手機關聯大電車,創造一個全新的消費場景?

這隻能等蘋果造車這個項目再複活一次,我們才知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