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淺色面團在手中揉捏成橢圓狀,用特制工具刻畫出五官,再“戴上”用紅色面團做成的帽子……短短幾分鐘,一個戴着紅色棒球帽的男孩頭像便出現在眼前。這個面塑的作者叫付海雲。年過五旬的她,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陽泉彩色面塑”的傳承人。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山西是面食之鄉。利用小小的面團,不但能做成各式各樣的美食,還能塑造成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付海雲說,“别看隻是小小的面塑作品,其中飽含着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受母親的影響,付海雲從小喜歡“捏面團”,兒時用泥巴捏制一些簡單的人偶來練習;長大後更是癡迷,每天都要捏上幾件。經過多年的鑽研,她對用材和工藝大膽革新,制作成可以長久儲存、具有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的手工藝品。付海雲說:“山西很多地方有做面塑的傳統。陽泉的彩色面塑有所不同,它既有傳統面塑的特點,又融入西方雕塑技法,将傳統藝術與現代時尚元素完美結合,使其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很高的審美價值。”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在付海雲的衆多作品中,她最鐘愛的是面塑版《清明上河圖》。這一作品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生動記錄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作品中有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等人物,還有各種牲畜,要想把其中的形象從平面“幻化”成立體着實不易。為了更好地将畫中的内容呈現出來,付海雲翻閱了大量文獻,借鑒了相關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每個人物的神态表情。在制作時,付海雲采用分區域标記人物的創意分類法,在位置順序的基礎上排列,有的還根據動作形态的不同,再次分為小類,力争每一個人物、動物有“存在感”。經過2年多的努力,付海雲的面塑版《清明上河圖》制作完成,共制作人物和動物面塑近1600個,作品造型神态各異、制作精美,人物大小不超過成年人一個指節。

面塑作為我市的一門傳統技藝,在一代代藝人手中傳承。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在郊區河底鎮蘇家泉村,楊林先一家是當地有名的“面塑家族”。她的大女兒闫彩紅、二女兒闫瑞紅和兒子闫建軍都掌握了面塑手藝。楊林先的面塑手藝,是從學習各種花草裝飾開始的。“開始,我們村辦紅白事時需要面塑作品,以十二生肖和各種花型為主。慢慢地,手上功夫有些長進,加上我又愛琢磨,就想着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樣的作品。”楊林先說。接觸面塑五六年後,她開始嘗試新題材、新花樣。神話人物、戲曲人物、四大名著中的經典人物等成了她創作的素材。

在楊林先的面塑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擺放在顯眼處,有十二生肖、飛禽走獸、古代仕女、戲曲人物等,最大的作品幾十厘米高,最小的作品僅二三厘米高。不同的面塑作品蘊含着不同的意義,石榴、蝙蝠造型的面塑,寄托着人們對多子多福的祈願;桃子、松柏造型的面塑,傳遞出人們對長壽平安的期盼;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造型的面塑,展現了人們對美好姻緣的祝福……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已出現面塑藝術品。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面塑藝術可謂曆史悠久。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兒。”那時的面人可以吃,也常被人們叫做“果食”。對于現代的面塑藝人來說,既要傳承古法,又要推陳出新,才能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生機。

付海雲緻力于面塑技藝的宣傳,不但在本地舉辦各種展覽,還帶着作品亮相中央電視台《綜藝盛典》節目,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中華文化台灣校園巡講,“陽泉彩色面塑”走進了台灣各大學校。她創作的《貴妃醉酒》《紅樓十二钗》《梁山好漢》等作品,屢獲國家、省、市獎項。

匠人匠心 | 指尖上塑造人生百态

除了傳承傳統面塑技法,楊林先還鼓勵新一代面塑傳承人多學習黏土、軟陶土彩塑的技法,在傳承古法的同時跟上時代的腳步。楊林先的兒女闫彩紅、闫瑞紅、闫建軍等新一代面塑傳承人多次自費外出學習交流、開闊眼界,尋找創作靈感。

“傳承面塑任重道遠,不僅老一輩的東西不能丢,而且要想方設法适應當代文化市場。我們将不遺餘力地做好面塑這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讓這門老手藝綻放新魅力。”楊林先說。

來源:陽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