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死亡病例逼近百萬!如果把奧密克戎視為“大号流感”,将犯下嚴重錯誤

作者:中國經濟學人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原標準時間3月28日9時20分釋出的資料,美國累計确診79949733例,累計死亡976702例。2月,美國頂級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曾預測,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可能在4月份超百萬。

而且,奧密克戎毒株的亞型變異毒株BA.2正在美國悄然流行,美國衛生專家警告BA.2可能将成為美國的主要變體。

見微知著,進入2022——新冠病毒肆虐美國的第三年,美國疫情局面與兩年前迥異,政界、商界和群眾對待新冠病毒的态度也不複相同。無論政治、經濟、社會還是文化層面,疫情對美國的改變肉眼可見。

文 | 徐劍梅 瞭望智庫駐休斯敦研究員

編輯 | 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瞭望智庫”(ID:zhczyj)

1 從“消滅”到“共存”

美國死亡病例逼近百萬!如果把奧密克戎視為“大号流感”,将犯下嚴重錯誤

2022年1月1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當地群眾接受新冠病毒檢測。

資料的對比最為直覺:2020年1月21日,美國疾控中心确認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當年2月29日,美國報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同年3月13日,時任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因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全國緊急狀态,當天美國已知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為1645人。

兩年後的今天,根據《紐約時報》的實時統計資料,截至2022年3月21日,美國感染新冠病毒人數超過7970萬人,新冠肺炎緻死人數超過 97.2萬人。在2020年——疫情暴發第一年,美國人均壽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被整整拉低了一歲。

奧密克戎疫情大幅回落後, 2月下旬起,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更新防疫指導方針,先是宣布美國超過70%的地區處于中低風險區域,這些地區的群眾在室内公共場所不再需要戴口罩,至3月11日,中低風險區域占比已超過98%,也即美國全國基本上都已解除口罩令。

美疾控中心劃分風險區域使用三項名額:新冠患者占用醫院病床比例、新增住院病例數、新增确診病例數。每10萬居民中日均新增新冠病例是否超過100例,是“高”或“實質性”風險區域的主要衡量标準。

近期,奧密克戎BA.2亞種在美國傳播悄然加速。美國疾控中心網站資料顯示,截至3月19日,BA.2亞種已占美國新增病例約三分之一(34.9%)。美國不少衛生專家擔憂,随着奧密克戎BA.2亞種的蔓延,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将回升。

兩年來,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美國出台的對策林林總總:國際旅行禁令、國家緊急狀态、國防生産法、居家令、口罩強制令、核酸檢測、研發疫苗的“曲速行動”、輝瑞和莫德納疫苗的成功問世,但德爾塔毒株和奧密克戎變種的接踵而至,令人們對新冠病毒和疫情有了新的認識。疫情暴發兩年來的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也對美國防疫政策、理念和思路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與德爾塔病毒不同,奧密克戎變種的特異性,使美國和全球疫情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奧密克戎變種令美國朝野改變了“消滅疫情”的想法,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聲音被放大,對新冠病毒的進化有了更多探索,美國也是以在重新思考和調整抗疫戰略。

眼下,美國奧密克戎疫情在登頂後回落,但許多美國人不再像疫苗問世時那麼樂觀,一個疑問徘徊不去:之後呢?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真正退潮?新一輪疫情高峰何時再起?

2 來去奧密克戎

剛剛進入2022年時,奧密克戎變種在美國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是空前的,在美國人心頭落下沉重的陰霾。

美國死亡病例逼近百萬!如果把奧密克戎視為“大号流感”,将犯下嚴重錯誤

2020年4月6日,美國猶他州,新冠感染者收治地點的嬰兒床。

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11日,美國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超過14.59萬人,幾乎是兩周前的兩倍,超過了一年前,即2021年1月中旬的14.2246萬人峰值。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資料則顯示,在1月11日之前的一周,美國平均每天新增逾75.42萬例新冠肺炎病例,是德爾塔毒株主導的疫情峰值(2021年9月1日為166347人)的4.5倍。據美國疾控中心資料,其間,奧密克戎變種導緻的感染占新增病例的98.3%。

在紐約讀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告訴庫叔,當時,紐約有個流行梗,如果你住在紐約,卻不認識任何感染新冠肺炎的人,“說明你根本沒朋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約翰·貝爾·愛德華茲今年1月也在一場記者會上說:“我懷疑幾乎所有路易斯安那州居民要麼剛感染過,要麼現在被感染,要麼認識感染過的人。”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代理專員珍妮特·伍德考克(Dr. Janet Woodcock)在國會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預計美國大多數人将會感染新冠病毒,“這一狀況正在切實發生,十分棘手”。美國頂級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也在白宮新聞釋出會上重複了這一警告,聲稱幾乎每個美國人最終都會接觸到新冠病毒并可能被感染。

不過,事後的業餘諸葛亮們,可能會對預測疫情走向的許多流行病學模組化研究結果表示服氣。2021年年底,已有多個模組化預期奧密克戎疫情将于1月底2月初在美國各地陸續達到峰值。從現在的情況看,預測大體成為了現實。

此後幾周,奧密克戎疫情在全美範圍内顯著回落,每日平均新增感染病例和住院人數持續下降。

美國越來越多的州和城市,以及亞馬遜、微軟等公司都放松了關于疫苗接種和戴口罩的規定。

2月17日,紐約州州長凱西·胡赫爾(Kathy Hochul)也宣布全州取消對大部分室内場所佩戴口罩或接種疫苗的要求——在學校、事先串通的人所、醫院、療養院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仍要求佩戴口罩。2月18日,猶他州州長斯賓塞·考克斯(Spencer Cox)宣布猶他州将從4月開始過渡到“穩定狀态”模式:關閉大規模測試點,減少報告新冠肺炎病例次數。當天,剛上任不久的波士頓華裔市長吳儀宣布,取消要求顧客和員工在室内場所出示疫苗接種證明的政策,強調“疫苗和加強針是我們抗擊疫情最有效武器”。公共衛生資料顯示,波士頓的社群陽性率為4.0%。

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賈斯汀·萊斯勒近日表示,模組化顯示,到3月底前後,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有望恢複到2021年6月下旬,即德爾塔毒株大舉襲美之前的水準。當時,美國日均新冠感染新增病例和住院病例約為1.2萬例和1.6萬例。

不過,萊斯勒對美國多地放松戴口罩等規定表示擔憂。在他看來,新常态遠沒有到來,在美國大部分地區,新冠肺炎病例數、緻死人數和住院率“仍然非常高”。他說,如果認為疫情高峰已經過去,過早放松防疫措施,可能産生誤導,拖延和推遲疫情的回落。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專家威廉·沙夫納(William Schaffner)也表示,美國還不能把新冠病毒當成“地方性疾病”對待。

3 奧密克戎改變了什麼?

奧密克戎疫情造成的沖擊是方方面面的,首當其沖的可能是美國抗疫的主要手段——疫苗。客觀上,奧密克戎對疫苗“防禦牆”造成一定破壞,對大衆心理産生不小的沖擊。

完全接種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可以有效阻斷德爾塔病毒傳染鍊,對去年夏秋美國疫情的緩解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從奧密克戎席卷全美來看,完全接種疫苗甚至打加強針,并不能避免感染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有專家稱,奧密克戎的傳染力之“超強”,史上僅次于麻疹。并且,已感染者即便接種疫苗,也可能重複感染。

不僅如此,感染德爾塔毒株的群體中,重症者中未接種疫苗者比例畸高,易于建構接種疫苗可有效避免重症的邏輯鍊。但奧密克戎本身毒性相對較低,感染後即便未接種疫苗,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較低。美國感染奧密克戎變種的住院者中,完全接種者的比例攀升,雖然總體上并沒有改變通過疫苗接種避免重症的主流理念,但美國研究人員對疫苗與重症的關系,是以出現一些争議。

從德爾塔毒株到奧密克戎變種,一些美國研究人員還推論,由于感染人群過于龐大,新冠病毒變異速度加快,而疫苗研發速度難以追趕新變種、新毒株的出現速度。在奧密克戎疫情肆虐中,世界各地陸續出現新毒株或變種的報道,如奧密克戎與德爾塔毒株結合産生德爾塔克戎變體。這種病毒變種層出不窮的前景,也迫使美國不得不重新思考疫苗及整體抗疫戰略。

奧密克戎疫情還給美國疫苗戰略帶來不少具體争議。

争議之一:今後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名額。

過去,新增病例數一直是疫情重要風向标。但是,奧密克戎疫情暴發後,不時有媒體批評說,對新增病例數增加的“過度敏感反應是不可持續的”。

相形之下,屬于滞後名額的住院率則被認為是衡量疫情嚴重程度的最可靠名額之一,因為它不受檢測規模或輕微病例激增的影響。

一些媒體和學者還主張更多關注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的比較資料、有更高并發症風險的人的感染情況等。福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把重點放在住院率更為重要。

争議之二:多久打一次加強針和加強針的必要性。

彭博社1月11日的報道說,歐盟監管機構——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當天發出警告稱,頻繁接種新冠疫苗,比如每4個月打一次加強針,可能反而會削弱人體免疫反應,使人疲勞。該機構還表示,4月份是歐洲準許針對特定變種新疫苗的最快時間,因為審批過程需要3到4個月。

《自然》網站1月7日發表一項來自日大學學家、未經同行評議的研究稱,應對新冠病毒,接種疫苗的時間與發生突破性感染(指完成疫苗接種超過14天後,接種者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時間點間隔越久,疫苗提供的保護可能越好。對此,芝加哥大學免疫學家珍娜·古思米勒(Jenna Guthmiller)解釋說,疫苗接種和自然感染一樣,會導緻抗體緊急激增。抗體本應與病毒結合并迅速消除病毒,但如患者接種疫苗不久就感染新冠病毒,抗體可能仍在血液之中。而接種疫苗數月後,人體内攜帶病原體記憶的長壽細胞會制造出一種新的、改良的抗體,為人體提供更好的保護。

但也有美媒援引研究者的說法,質疑反複打加強針的效果。《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說,有一些早期證據表明,加強針效果似乎會迅速減弱。該報還援引英國疫苗和免疫委員會主席安德魯·波拉德爵士的說法,每4到6個月就接種一次疫苗不可行,“既不可持續,也負擔不起”。

不過,3月中旬,美國輝瑞和莫德納公司相繼宣布已就第二針“加強針”,即新冠疫苗第四針向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提出了申請。

争議之三:新疫苗的研發方向。

據美媒報道,一些疫苗制造商表示,他們正在考慮生産針對新變種的疫苗。比爾·蓋茨1月份在推特上說,奧密克戎疫情表明,目前疫苗研發迷失了兩大關鍵目标——防止再次感染、有效性能持續多年。這兩個目标,應成為未來新冠疫苗的研究方向。

據美媒報道,目前MMA疫苗越來越受歡迎,被認為能提供更高水準的防護,凍幹MMA疫苗因易于運輸,尤其受到青睐。莫德納公司(Moderna)老闆斯特凡納·班塞爾(Stephane Bancel)近期表示,莫德納正在研究一種“多價”疫苗,可以預防一種以上的新冠病毒變體。此外,該公司也在研究一種“泛呼吸道”疫苗,可以針對多種冠狀病毒、呼吸道病毒和流感毒株進行防護。

争議之四:疫苗強制令的必要性。

1月1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否決了拜登政府針對百名員工以上企業的疫苗強制令。1月22日,一名聯邦法官又叫停了拜登政府針對聯邦雇員和承包商的疫苗強制令。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的關鍵在于,有無足夠證據表明疫苗對預防嚴重感染和中斷傳播鍊是有效的。

《華爾街時報》今年1月一篇反對疫苗強制令的評論文章稱,目前有研究發現,根據美國一些初步資料,以及丹麥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資料,與未接種者相比,接種疫苗的人有更高的奧密克戎感染率,且接種疫苗者發生突破性感染後,具有高度傳染性。

不過,随着奧密克戎疫情的發展,疫苗接種最終被證明仍然是最可靠的抗疫利器,是避免重症、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手段。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截至2月19日,美國64.6%的人口接種了疫苗,約43%的人口注射了加強針。

奧密克戎疫情高峰期間,福奇博士作為堅決的疫苗派,在1月12日的白宮新聞釋出會上說,雖然最終美國幾乎人人都可能被感染,但如果接種了疫苗,“生病幾率會非常、非常低”。此前一天,他還在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未接種疫苗者比接種疫苗者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高10倍,住院的可能性高17倍,死亡的可能性高20倍。

1月11日釋出的一項研究結果也側面佐證了福奇的說法。這項研究針對加州去年11月30日至今年1月1日近7萬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約四分之三感染奧密克戎變種,約四分之一感染德爾塔毒株),結果表明,奧密克戎變種導緻的住院風險隻有感染德爾塔毒株的一半,住院時間也縮短了3天以上。而在未接種疫苗人群中,奧密克戎導緻的住院風險也低于德爾塔變種。此外,所有這些患者中,有14名感染德爾塔毒株的患者死亡,但隻有1名感染奧密克戎變種的患者死亡。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流行病學家萊納德博士認為,造成這一結果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疫苗非常有用”,接種者比未接種者住院風險總體上低64%到73%。

其次,奧密克戎本身毒性較低。動物研究表明,奧密克戎很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細胞,但不那麼容易感染肺部。

再次,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奧密克戎感染者相比之前的新冠肺炎患者擁有更多的免疫防禦。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與德爾塔毒株相比,奧密克戎緻病性較弱,但由于傳染規模之巨,奧克克戎變種病毒在美國造成的生命損失,目前卻已大大超過了前者。

《紐約時報》今年2月中旬報道說,自2021年11月24日,南非首次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奧密克戎變種病毒以來,美國新增超過3016萬例感染病例和超過15.5萬例死亡病例。但在去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即美國德爾塔毒株疫情最嚴重的時期,美國确診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約為1091.76萬例,新增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為13.26萬例。顯然,如果把奧密克戎視為“大号流感”,将犯下嚴重錯誤。

4 美國調整抗疫政策

拜登2021年1月上台時,把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和促進國家團結并列為兩大首要目标,信心滿滿地宣布到當年夏天,美國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宣布擺脫緻命的新冠病毒”。

美國死亡病例逼近百萬!如果把奧密克戎視為“大号流感”,将犯下嚴重錯誤

2021年12月27日,美國加州,群眾戴口罩出行。

但奧密克戎變種來襲後,不論白宮還是民間,短期内“消滅”疫情的希望可以說基本破滅,抗疫目标或期待值是以發生明顯改變。如今,疫苗、口罩、檢測、改善公共場所通風條件、加快藥物研發,仍是美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手段,但美國抗疫政策和思路有了較多調整。

總體上,奧密克戎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更多依靠各州及地方政府的“自行其是”,由地方而非聯邦政府主導抗疫,封鎖政策被兩黨不約而同放棄。在抗疫措施方面,兩黨可謂在互相攻讦之後,最終殊途同歸。辭舊迎新之際,去年12月27日,拜登公開表示,聯邦政府沒有疫情解決方案,各州應自行抗疫。

美媒近日評論說,在為“後奧密克戎時期”制定抗疫計劃方面,各州看來走在了白宮的前面。

與此同時,從聯邦、州政府到城市當局,抗疫決策都更加立足于對實時資料的大規模運用,根據疫情資料的波動收緊或放松防疫措施。白宮還加大了打擊錯誤和虛假資訊的力度。

白宮、各州和地方政府也更加重視開展大規模檢測,以盡早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種和新增确診病例激增地區。據報載,2021年下半年,美國新冠病毒檢測劑數量翻了兩番。奧密克戎變種感染高峰期間,從東海岸的馬裡蘭等州到中南部的得克薩斯等地,美國各州和城市當局紛紛增設大規模檢測中心。

當年底,美國政府投入30億美元用于提高檢測能力,其中超過2.5億美元用于確定檢測用消耗品如吸管頭、吸管頭内樹脂,及制造吸管頭的所有元件等材料的供應。此外,休斯敦、波士頓、紐約等城市還紛紛通過檢測城市廢水系統中的病毒含量,判斷和預測社群新冠肺炎感染情況。

最新一波奧密克戎疫情中,白宮最受诟病的,就是檢測供應上的混亂和準備不足。但白宮随後在檢測問題上接連發力。去年底,白宮宣布免費發放5億個家庭檢測試劑盒,今年1月,拜登政府又要求醫療保險公司必須為每個家庭每月報帳8次新冠病毒檢測。聯邦政府還從今年1月起專門為學校提供500萬份快速檢測和500萬份實驗室PCR檢測,以緩解供應短缺,促進學校安全開學。

高品質口罩供應問題也在新一輪疫情中受到更多重視。面對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種,從白宮到醫務專家,都建議佩戴N95或KN95高品質口罩。拜登政府1月份動用美國國家戰略儲備,向美國居民免費提供4億個N95口罩。不過,就庫叔的有限見聞,盡管奧密克戎疫情眼下回落,N95口罩的供應仍然緊俏。

美國還進一步增加了應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儲備。在過去一年裡,輝瑞新冠口服治療藥物Paxlovid成為美國第一個獲準緊急使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默克公司的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則被準許用于有嚴重疾病風險的輕至中度新冠肺炎成人患者。

歐洲藥品管理局1月11日宣布,Paxlovid和Remdesivir對奧密克戎有療效。白宮新冠肺炎應對協調員傑弗裡·齊恩茨次日吹風說,拜登政府“積極采取行動,以支援和確定多樣化的新冠組合療法”。這其中,除政府采購輝瑞和默克公司藥物外,還包括準許增加購買50萬劑阿斯利康制藥公司開發的一種新冠肺炎治療藥物。

兩年來,随着疫情發展,美國抗疫不斷出現新問題,面臨新挑戰。

以奧密克戎為例,雖然這種變種引發症狀較輕,但同一時間段感染人數龐大,仍會不可避免地擠兌美國各地已經不堪重負的醫療資源。

兩年前疫情暴發時,美國醫院最突出的問題是重症床位和呼吸機緊缺。現階段則是醫務人員嚴重短缺,各地均頻頻告急。在奧密克戎疫情高峰期,有些州不得不調派國民警衛隊增援,有的醫院甚至讓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醫務人員繼續上班。預期醫務人員緊缺問題短期内難以緩解。

兩年來,美國人的抗疫态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疫情對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造成的全面沖擊日益呈現。

2020年美國大選跌宕起伏,白宮換新總統,國會換新的多數黨,但國會山騷亂和多數共和黨選民至今相信的“選舉被偷竊”指控,令美國總統選舉合法性遭到空前質疑。2020年夏天,在疫情中發生的大規模反警察暴力和種族歧視抗議與騷亂,也給美國社會留下深重創痕。疫情中,美國大城市暴力犯罪案件連續兩年攀升。

供應鍊危機、勞工荒和通貨膨脹,也與疫情起伏反複糾纏,個人和社會為抗疫付出的各種有形與無形成本越來越高。過去一年,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7%,通貨膨脹率上升至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華爾街日報》今年1月刊載一些高校人員來信,批評封鎖是災難性、破壞性的,和疫苗強制令都屬于“大規模的反應過度”,抗疫“早就應該從聯邦政府”向“個人責任和地方控制過渡”,并盡快學會與新冠病毒共處。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盧卡斯(Lucas Gazianis)認為,兩年來的疫情使美國社會付出大量“隐性成本”,這是不可持續的。特别對年輕人來說,因為疫情而付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和社會互動方面的成本過高。

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對新冠病毒的心态已從早期的恐慌變成了厭倦和疲憊,無論疫情怎樣發展,希望盡可能回歸正常生活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共識。

實際上,去年以來,不論面對毒性更強的德爾塔毒株,還是傳染性更強的奧密克戎變種,美國朝野幾乎人人反對再度封鎖,反對關閉企業或學校,也不主張關閉國界,阻止國際人員往來。這種強烈的社會情緒和共識,也推動着拜登政府調整抗疫方針,即便在奧密克戎疫情最嚴重的時刻,也強調群眾盡可能回歸正常生活,企業繼續開工,學校繼續讓學生到校上課。

總而言之,兩年來,抗疫在美國,越來越像一道綜合成本核算題,成為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綜合戰略的一部分,而且有逐漸失去綜合戰略“軸心”位置之勢。

換句話說,美國的抗疫,今後可能越來越不圍繞着疫情本身轉,而是圍繞着疫情導緻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轉,工具有限的抗疫政策隻是應對新冠社會綜合征的整體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就連醫務人員短缺,實際也屬于美國去年下半年以來不斷加重的勞工荒的一部分。

5 探索“平衡”政策

奧密克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人的心理預期。

2022年初,一名美國女性的心聲很有代表性:她意識到疫情不會奇迹般地好轉,“我們将不得不與新冠病毒共存一段時間。”

《大西洋月刊》新近載文援引病毒學家的話,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組長達約3萬個字母,新冠病毒因而能夠不斷演變,而成為攜帶新突變的新變體,其突變的可能組合數量也驚人地龐大。

不僅如此,作為一種新型病原體,人體對新冠病毒起初沒有任何免疫力。而作為一種RNA病毒,新冠病毒又比DNA病毒能更快獲得突變,并且每感染一個人體,它都會自我複制數十億次。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群體會出現慢性感染,使得新冠病毒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注: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兩大類。DNA病毒,又名脫氧核苷酸病毒,即病毒核酸是DNA的一種生物病毒,屬于一級病毒。RNA病毒也屬于一級病毒,有自我複制和逆轉錄兩種複制方式,變異很快。與DNA病毒相比,RNA病毒更加容易導緻疾病,對宿主更加緻命,更容易突變,是以種類更多,更難研制有效疫苗,難以預防。】

不過,文章指出,新冠病毒不論如何變異,都“極不可能”使疫苗建構的重症免疫力被重置為零,未來的新冠病毒變異是否會導緻大量感染,取決于病毒持續進化的速度,以及人類通過疫苗接種和感染後獲得的免疫力。

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疫情以來,針對新冠病毒不斷變化的特點,美國政府逐漸不再提消滅疫情,而是考慮“适應與病毒無限期共存”的新常态,尋找一種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方式:一方面對疫情進行有效管理,以及時識别高風險;另一方面,進行成本效益計算,依靠技術和經濟發展,減少疫情造成的沖擊,循序漸進地使社會生活恢複正常。

去年12月底,美國疾控中心的指南将對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患者的隔離時間從10天縮短至5天,據稱是希望此舉有助于避免美國消防、警察和醫療服務部門人手短缺。這種做法實際上也展現了這一思路。

奧密克戎疫情中,越來越多美國官員、衛生專家和媒體就“與新冠長期共存”的新常态前景發聲,其中率先表态的是曾擔任拜登前政權過渡團隊醫學顧問的的6名知名醫學專家。

他們今年1月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三篇專欄文章,聲稱目前是美國采取新的疫情應對政策的時候,主張擱置根除疫情的目标,尋求與新冠肺炎共存。這實際上是美國政府進行重大決策前先放風造勢、進行輿論鋪墊的一貫做法。

這6名醫學專家的發聲,使“新常态”受到熱議。他們的一項主張是,“新常态”并不是沒有新冠肺炎的生活,“‘新常态’中,應把新冠病毒作為包括流感、RSV等在内的呼吸道病毒中的一種,不再單獨追蹤,而是列入所有呼吸道病毒疾病構成的健康風險之中,由流行病學家合并進行監控。”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代理專員珍妮特·伍德考克1月11日在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指出,鑒于美國多數人将會感染新冠肺炎,目前美國政府工作重點必須放在優先確定醫院運作和保障基本社會服務不會在疫情發生時中斷。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詹妮佛·努佐認為,在防疫政策上,需要終結非此即彼,要麼一味抗疫,要麼聽之任之的“二進制思維”。她主張,應對新冠病毒的變異前景,美國必須在大衆心理和社會層面作好準備,具體應對方式應随疫情資料的變化及時調整。

紐約大學傳染病專家和流行病學家塞琳·貢德則主張,抗疫不能自上而下,疫情蔓延程度也取決于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政府的公共衛生資源“需要集中在最脆弱的人群”,比如,確定在長期護理機構生活的高風險人群接種疫苗和增強免疫。

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種,與高緻病性的德爾塔病毒,所呈現出的疫情走勢俨然是兩個方向,而奧密克戎之後的新冠病毒變種,也可能與目前已知任何一種都大不相同,這意味着對新冠病毒的未來變異及由此導緻的疫情走勢,更加難以預測。

但是,無論如何,保護公衆健康需要平衡社會、經濟和民生考慮,疫情持續越久,抗疫決策就越需要綜合考量,而種種被考量因素之間的“平衡”也越發重要。如哈佛大學社會學家lucas Gazianis所言:“随着病毒的進化,我們也必須進化。”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國經濟學人》)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面向全球發行的中英文學術期刊。China Economist創刊于2006年3月,始終緻力于向全球傳遞中國經濟學與管理學最前沿研究進展,搭建中外學者互相交流的學術平台和研究陣地,向全世界宣傳能夠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訴求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外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不斷增強大陸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中國經濟學人》先後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權威資料庫及索引系統收錄,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是“代表大陸人文社會科學英文刊最高水準”的期刊。

線上投稿系統:http://ceji.cbpt.cnki.net

官方網站:http://www.chinaeconomist.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