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作者:鑒史風暴

2017年6月,被母親關在家裡的名校女碩士馬斐然利用上網機會,托人公開發出一份控訴貼,指責其父母為了達到控制她的目的,竟将正在歐洲留學的她騙回天津的家裡,強行囚禁了起來。

文章釋出後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馬斐然強烈要求把此事公諸于衆的呼籲下,多家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馬斐然說,她是天津人,2006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2009年,正當她在歐洲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時,父母突然寫信把她“騙”回家,從此,她的留學生活被中斷,還被父母強行送進精神病院,辦理了“殘障人士證”,出院後,母親一直把她關在家裡,至今已7年多時間,仍未獲得自由。

7年多的“囚禁”生涯,讓她的體重從110斤變為160斤,昔日活潑苗條的少女變成了一個體态臃腫、打扮随意的中年婦女,毫無高知風采。

然而,當媒體記者、律師和志願者熱心介入此事,并幫助馬斐然離開那個讓她煩擾不堪的原生家庭後,事态卻向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生了變化。

1、從小是學霸,父母控制欲強

馬斐然出生于1983年11月,其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據馬斐然自述,她父親是國中畢業,在一家事業機關當了多年鍋爐工、維修工,現在年紀大了,改當門衛,她母親是一家國企修電動機的勞工,隻有國小三年級的文化水準,雖然父母收入不高,好在雙方都有固定工作,工資足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馬斐然曾經是父母的驕傲,她從小個性安靜、學習優秀,幾乎不用父母操心,父母跟鄰居、親戚提起她,都是滿臉的自豪,而這個看起來文靜可愛的小女孩,内心對自己的父母卻一直持批評态度。

馬斐然回憶起自己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對她缺乏感情,她至今記得自己人生中對母親的第一印象:當時她由奶奶帶,正趴在奶奶家的床上玩,母親進來後,不屑地看了她一眼,沒有任何親熱的舉動和語言,扭頭就走了。

長大後,她試圖找出自己不受母親待見的原因。母親曾告訴她:當初結婚時,自己與她父親之間毫無愛情,主要是看中他的“事業機關”背景,為了“房子和面子”,才勉強談婚論嫁。馬母對這樁婚事一直不滿意,與婆家人關系也不好,在馬母眼中,馬斐然父親一無是處,而馬斐然身上有很多父親的特點或者說缺點,馬母在女兒的做事風格和性格上經常能看到她父親的影子,馬母不愛馬斐然的父親,是以也不愛馬斐然。

馬斐然就這樣想通了母親對她感情淡漠、怨氣很大的原因。

在童年的馬斐然看來,父母的關系很糟糕:母親脾氣暴躁,總是在家鬧離婚,父親則逆來順受,隻管“抽煙、遛狗、打麻将”,有時候母親還遷怒于馬斐然,說她遺傳了父親、“基因不好”,而在馬斐然受母親責罵的時候,父親在旁邊總是一聲不吭,從來沒站出來說一句“别罵孩子”的話,這讓馬斐然覺得自己在家毫無地位,母親可以随時随刻、随心所欲地打罵指責她,而沒有人能給她保護。

糟糕的家庭環境讓馬斐然非常不愉快,2002年,她聯考時填報了遠在南方的武漢大學,考入了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後,她開始無羁無束地放飛自我。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學習上她依舊努力,還通過跨校輔修,在華中師範大學攻讀了心理學第二學位,在武大校園裡,她積極參加了不少社團活動,成為自行車協會的創辦人,據室友回憶,當時的馬斐然性格外向、開朗,非常好學,與同學們關系不錯,沒有任何異常表現。

2005年,馬斐然曾在天津廣播電台實習了一段時間,她能夠獨立采訪并撰稿,先後發表了9篇廣播稿、時長64分鐘,其文筆和播音水準都受到實習機關的稱贊。

大學畢業後,馬斐然申請到香港中文大學的半獎,但父母表示不希望她再讀書,勸她“回老家工作賺錢”,馬斐然說,她曾向一個老師求助,那位老師同意借給她錢、供她讀完碩士,不過,父親知道後,覺得沒面子,就自掏腰包供女兒前往香港讀研,這次的經曆,讓馬斐然覺得父母并不希望自己深造、更不希望自己“遠走高飛”。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但她不想回家,不想回到父母身邊過波瀾不驚的生活,而且,過往的家庭生活給她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她曾在熱帖中描述:“日常生活中,母親時常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往往是一罵數月,言語毒辣殘忍……”馬斐然渴望獨立,也覺得自己很快就能過上經濟獨立的自由生活。

在獲得傳播文學碩士學位後,2007年12月,馬斐然申請到一個去奧地利免費讀博士的機會,她把消息告訴母親後,母親卻斷然拒絕為她出機票錢和生活費,馬斐然隻得遺憾地放棄了這個機會。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曾為馬斐然提供讀博機會的奧地利克拉福根大學

不久,她又申請到了歐盟提供的全額獎學金2.9萬歐元,可以去讀自己的第二個碩士學位,父母聽說後,一再勸她放棄,據馬斐然說,她母親當時幾乎每天罵她、恐吓她,說如果她想出國就燒了她的書,把她送進精神病院。

馬斐然還以為母親隻是吓唬吓唬她的,沒想到後來真的變成了事實。

盡管母親強烈反對,馬斐然還是向親戚借錢買了機票,飛往了歐洲,學校的安排是三年換三個國家,在每個國家做一年研究,正當她還有一年就能結束學業時,父母卻寫信把她“騙”了回來,當她乘坐2009年11月29日法航的飛機回天津後,再也沒能擺脫母親的控制。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退學證明

2011年3月,在親戚的建議下,父母把她“騙”到天津安定醫院,馬斐然被診斷為“雙向精神障礙”,馬斐然回憶說:

“醫生給出的理由是我在國外的時候亂花錢,是躁狂的症狀。是以當我拿獎學金買了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書、一把吉他,我父母認為我喪失了理智。……”

從此時起,她曾先後三次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前後住院長達9個多月,出院後,行動也受到母親的限制。

2、馬家父母:不知道女兒為什麼發病

馬斐然的故事一經媒體披露,社會輿論頓時嘩然,大部分網友都憤于馬家父母為控制女兒不惜送她進精神病院的強勢行為,也有少數網友提出了質疑,而馬斐然言之鑿鑿地說道:她沒有精神疾病,全因為母親的控制欲太強了。

當記者前往馬家采訪時,馬斐然的父母和姑姑卻倒起了苦水。

他們說,2011年送馬斐然去精神病院,完全是不得已之舉,當時,他們向醫生出示了馬斐然在香港明德醫院的診斷報告和治療情況,還有一份天津中醫一附院的診斷報告,無論是香港的醫院還是天津的兩家醫院,都已經診斷出馬斐然患有精神分裂症。

也就是說,早在香港讀書期間,馬斐然就出了精神障礙,曾被送到香港醫院就診,他們家族并沒有精神病、妄想症的遺傳,馬斐然可能是在外求學時受到什麼刺激或者壓力過大,才出現了精神問題。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前往歐洲讀書兩年後,馬斐然生了場重病,她自述當時視力模糊、四肢無力,被診斷為眼睛玻璃體渾濁,血液檢測也診出重金屬中毒,當她獨自在國外接受診治時,馬家父母感到很不放心,才寫信要女兒回國生活。

而當馬斐然回到天津家裡後,馬家父母和親戚都覺得她像變了一個人:她經常在屋裡吵鬧、和父母大聲說話,還多次說想換間屋子,可馬家父母的經濟條件很普通,根本滿足不了女兒的要求,時間長了,親戚也覺得馬斐然的精神狀态有問題,最終,幾個人商量很久,過了一年多後,才決定把她送進醫院診治。

如今,他們倆本來就不高的終身俸大部分都用來給女兒買藥看病,服用了安定神經的奧氮平等藥物後,馬斐然似乎好了很多,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屋裡看書,床上放滿了各種音樂理論書籍,不過,藥物也帶來了副作用,讓馬斐然這些年來的體重直線上升50斤、顯得體态臃腫。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馬家父母最希望的是女兒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希望她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得到社會認可,2011年夏天,馬斐然出院後,曾獨自前往南韓,在南韓時,她曾申請當教師,但由于其曾被診斷為“精神異常”的病史,她的工作申請被拒絕了,其後,她懷疑自己被人跟蹤、居住的地方受到監控,被大使館和當地的一家醫療組織救助,之後被遣傳回國、再次入院治療,而救助她的南韓醫療組織也出具了診斷報告、使用了相關藥物。

也就是說,針對馬斐然的精神異常情況,已經存在四家醫院的診斷報告,除了天津的兩家醫院外,還有一家香港醫院和一家南韓醫療組織,并非孤證。

從南韓回來後,馬斐然在安定醫院第二次診療時,被認為有明顯的躁狂症症狀,當時她“精力旺盛、言辭誇大、情緒旺盛”,還有“被害妄想症”,甚至認為父母不是親生,是以醫院把她當作“伴精神病症狀的躁狂發作”,在院中進行了為期90天的住院治療。

出院後,馬斐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安靜地看書,在平靜的時候,她的思路非常清晰,情緒也很穩定,父母認為這是藥物的效果,而馬斐然覺得自己根本就沒病,經常上網向過去的同學和網友們吐露心中的怨氣,說父母用鐵栅欄封上窗戶,把她關在了家裡。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至于說那張“殘障人士證明”,馬斐然姑姑說,那是2015年的時候,馬斐然獨自去廣西旅遊,竟透支信用卡,在北海市付了兩套房子的訂金,馬家父母得知後,趕去廣西想退回訂金,還把女兒送到北海醫院裡住院治療,但售樓部稱必須有醫院證明,他們才肯退還訂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馬家父母隻好委托馬斐然姑姑去醫院開了精神異常證明,為女兒辦了張“殘障人士證”,以證明她是“精神殘障人士”。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讓馬家父母至今不解的是,馬斐然的病因到底是什麼?從小到大,她帶回來一張張證書、獎勵,從未讓他們感到過異常,大學同學也無人認為她有精神問題,為什麼前往香港讀書時,她會被突然診出有病?

3、出走一個多月後,事态急轉直下

對馬斐然到底有沒有精神病這件事,馬斐然和父母各執一詞。

然而,通過多家醫院的診斷報告,不難看出她确實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礙,她的一位主治醫生回憶:

“馬斐然在住院期間,沒有發病時會和普通人一樣,并且馬斐然是個很安靜的姑娘,比較喜歡看書,也很懂禮貌。但是在發病時,她精神會很亢奮,不喜歡睡覺,情感高漲,并且在住院部裡打抱不平,為各個病人向醫生申訴。”

“躁狂症”(又稱躁郁症、狂躁症)不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發作症狀主要表現為過度自信、愛攬閑事、亢奮和易激惹等,據統計,目前發病率約為0.5—1%,按這個比例,全世界有6千萬名左右的“躁狂症”患者,其中,中國約有1千萬名左右患者,而實際上,曾有就醫記錄的中國患者還不到80萬人。

而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與其他精神疾病相比,“躁狂症”患者中的白領人數較多,其中不少人智商高、教育程度高、創造能力強。

在文藝名人和政壇人物中都存在為數不少的“躁狂症”患者,如唐代詩人李白、散文作家三毛、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巴頓将軍、作家海明威等,他們都是公認的躁狂症患者,羅斯福甚至要長期吃藥來控制情緒,也就是說,患上“躁狂症”後,并不一定就不能從事社會性工作,隻要病人自己或身邊人善于自我疏導、排解,對病情進行有效控制,患者完全可以得到社會認可,甚至有一番成就。

甚至,在醫學界裡,還有人把這種容易激情澎湃的“躁狂症”當成一種“天才病”。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及情緒疾病中心主任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博士曾專門出版了一部著作叫作《瘋狂天才:躁狂抑郁症與藝術氣質(Touched with Fire: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書中就提出一種觀點稱:“躁郁症多天才”。因為輕度躁狂者的一大特征就是精力極其旺盛,睡眠極少,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如果有先天的創造潛能,易于出成果,不過,一旦學習進取的機會被剝奪或者減少,他們就會走向抑郁,如海明威、三毛等。

美國耶魯—紐黑文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主任朱立安·李布博士也曾出版過一部暢銷傳記《躁狂抑郁多才俊(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e )》,試圖探讨躁狂症與創造能力之間的關系。

2017年,名校女碩士稱被父母送精神病院、囚禁在家7年,原因為何?

就馬斐然事件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多年來,她絕不肯承認自己存在精神問題,其父母又對此病如臨大敵,總是把她關在家中,幾乎不讓她接觸社會,他們全都把“躁狂症”當成嚴重影響生活的重病,從兩個不同的極端對此采取了回避态度,而這種态度,對她恢複正常生活并沒有好處,如果能夠早期介入并正視問題,可能不會導緻馬斐然在家被關7年多時間。

2017年6月,馬斐然上網發帖求助後,得到一些媒體和志願者的力挺,得以從家裡搬出來,入住20公裡之外的一家便捷旅館,由志願者們聯系到一些社會組織,為她支付了一段時間的生活費用。

而馬家父母對此并沒有阻攔,馬斐然母親告訴志願者,他們年紀大了,已經退休在家,女兒長期住院吃藥、花銷不小,他們也希望馬斐然能獲得一個精神正常的鑒定或者能恢複健康,馬母坦言:

“馬斐然這個學曆這個智商和我們家是不比對,馬斐然和我們家,一個天一個地,你看這孩子智商那麼高能承受嗎?你要給馬斐然一個好點的環境,幫幫馬斐然,還好調理調理,徹底檢查檢查,我估計她心情好了,身體好了,那麼多好心的人幫她,我相信她會越來越好的。”

當時,馬斐然急于證明自己沒有精神疾病,一離開家,她就停止服藥,還聯系律師,希望找到專門的組織或個人給她做個鑒定,證明她沒有“精神病”,她渴望迅速回到正常生活,還想進唱片公司工作。

不料,馬斐然搬出來一個月後,多日停藥讓她的病情突然加重,這一下,連媒體記者和志願者都在對話中發現她的精神狀态異常,馬斐然很快被再次送入安定醫院接受治療,醫生診斷說,這是她幾年來發病最嚴重的一次,就算治療了,可能也無法再恢複到正常狀态,無法像從前那樣與人正常溝通交流……

參考來源:每日新報《天津一女碩士發帖稱被父母強制“變成”精神病,欲撤銷殘疾證》

天津北方網《名校學霸被父母送往精神病院:她就想擺脫控制》

北美留學生日報《留歐女博士被父母騙回國 進行精神病治療長達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