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作者:芸汐說曆史

嘹亮的軍歌聲裡,中國人民解放軍踏着整齊的步伐走過閱兵台,展現着中華男兒訓練有素的英雄氣概。可你知道這激情昂揚的《中國解放軍軍歌》是誰寫的嗎?

這位僅次于冼星海與聶耳之後的傑出作曲家,同時又是一位無産階級革命戰士,曾經為中國和北韓譜寫軍歌的“軍歌之父”,名字叫做鄭律成。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1914年,在北韓南洲的一個普通家庭裡,一個名叫鄭富恩的小男孩出生了。當時的北韓也在遭受着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鄭富恩的大哥鄭孝龍、二哥鄭仁濟先後參加了北韓人民軍隊,在一線戰場上奮力殺敵為國建功,最終戰死沙場,英勇就義。在兄長的影響之下,鄭富恩從小便在心裡埋下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振興國家的種子。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地域較為狹小的北韓最終在面對着武器精良的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之下覆國了,而鄭富恩也不得不跟着家人輾轉流離。1933年,19歲的鄭富恩跟随着三哥鄭義恩來到了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城,并随哥哥一起就讀于當時北韓在南京設立的政治幹部學校,畢業後便秘密參加了當地的地下抗日救國運動。當時的鄭富恩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在幹部學校學習的同時還選修了音樂系,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和音樂挂鈎的名字——鄭律成。

1937年,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中國,各地一片危急形勢。鄭律成随着哥哥一同輾轉到延安地區,先後在陝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進修音樂學,還在抗日軍政大學做過音樂指導,并在此進行了深入學習。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當時的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也在延安,看到這個熱愛音樂的小夥子,冼星海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他便開始指導鄭律成的音樂學習。在冼星海的專業指導下,鄭律成的音樂水準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在延安的日子裡,這位來自北韓的同志感受到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決心,也感受到了中國群衆的淳樸善良。在延安的同志與老百姓的影響下,鄭律成決定要為這些愛他的和他愛的人民寫一首歌曲,這就是他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歌頌延安》。在他演奏這部作品的時候,台下的群衆會心微笑之間給予了他雷鳴般的掌聲與認可。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在窯洞裡進行日常工作的偉人也聽說了這位小夥子為延安人民寫了一首歌,便決定請這位北韓黨員進自己的窯洞一叙。偉人握着鄭律成的手,親切地表達着延安人民對他的鼓勵與認可,并且向他表達了中國人民與北韓人民終将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心與信心。這番無比親切而充滿溫度的話語,給予了這位熱血青年前所未有的創作激情與精神力量。

在1939年的春天,草長莺飛、萬物複蘇,當時鄭律成的老師冼星海正在與詩人光未然一起創作著名的《黃河大合唱》,這讓鄭律成由衷地為他們的才華表示贊歎。在聽了他們的試演奏之後,激情澎湃的鄭律成也覺得自己應該為延安人民繼續創作一首激情昂揚的歌曲,以振奮中國人民群衆的抗戰決心。他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延安詩人公木的認可,兩人當即決定一起進行創作,這部作品便是後來有名的《八路軍大合唱》。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在1939年9月,《八路軍大合唱》慷慨激昂的旋律響徹了整片延安大地,極大地振奮了延安人民的抗日決心,在1941年的“五四運動紀念會”上,這部作品還獲得了一等獎,這讓兩位作者感到了無比的榮耀。其中的一段《八路軍進行曲》,在1988年被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成為了我軍的正式戰歌。

亞洲戰場最終以日軍戰敗而落幕,北韓也得以複國。鄭律成在北韓複國之後便回到了國内,繼續參加無産階級音樂創作。多年以來在中國抗日戰場的經曆,使得他本來就具有的音樂天賦與後天不懈的努力,再次于戰火中得到了新的淬煉。他在回國的日子裡又創作了《北韓人民軍進行曲》,和《八路軍進行曲》一樣慷慨無比,蕩氣回腸。

“軍歌之父”,曾作中朝兩國軍歌,用音樂鼓舞抗戰士氣

在後續的北韓戰争中,鄭律成依然和中國支援北韓的同志們一起戰鬥着,繼續用他們的音樂鼓舞着戰鬥人民的士氣。這位被譽為“軍歌之父”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永遠是中朝人民曆史上一抹最為亮麗的彩虹橋梁。

點選了解更多

1944年,日軍大掃蕩,4個女孩躲進山溝,被日軍發現遭到嚴刑拷打

我軍繳獲日軍兩挺機槍,卻苦于無彈藥,一農民勇計解決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