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作者:Beiqing.com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王羽在《獨臂刀》中飾演方剛。

4月5日,著名演員、導演王羽去世。在經曆了六年與病魔搏鬥之後,這位銀幕上鐵骨铮铮的大俠最終還是離世而去。

王羽以1967年的古裝武俠片《獨臂刀》成名影壇。在當時以女性占主導的香港電影市場,王羽身上攜帶的陽剛之氣,扭轉了香港電影一度“陰盛陽衰”的局面,開創了香港武俠電影新世紀。

導演李安曾說:“王羽不僅奠定了武俠巨星的标準,更是拳腳動作片的開先河之人,他自導自演的《龍虎鬥》(1970)比李小龍更早開發這個類型,啟發了無數後繼者,這些電影對世界的影響可能多過我,到現在全世界都還在學。”好萊塢導演昆汀在王羽面前就是一個迷弟,2020年疫情期間,他在自家的新比佛利電影院的官網上發表了一篇《王羽:超級明星!超級導演!》的文章,不吝贊美之辭。

而對于影評人出身、知名的香港電影研究者,現如今投身電影編劇、制片人、導演的魏君子來說,王羽的主要成就是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他在60年代主要是以武俠片為主,70年代拳腳片比較多。他的逝去,象征着一個時代一去不複還。

以下為魏君子口述:

他就是很直爽的人

聽到王羽過世的消息,我跟朋友在微信裡聊起來,說了一句話:江湖直男,那個時代一去不複還。我覺得,那個時代的人都活得特别的磊落。

我記得應該是2012年,張徹導演逝世10周年,我要做一本書《武俠大宗師:張徹》,有幸通路到了王羽。因為通路比較難得,我就問了很多所謂的“秘聞”,包括古龍手被砍傷、邵氏的偷合約事件等,他在現場都聊了。一般的受訪者,在接受通路的時候眉飛色舞的,但最後成稿不讓寫。采訪完之後,我就問王羽老師,稿件寫完之後給您看一眼,哪些能發,哪些不能發。他說,沒事,隻要我講的,都可以登,不用看。

他就是一個很直爽的人,我不知道我們現在年輕一代,了不了解王羽那代人的行事作風,他們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古龍寫武俠小說,他自己也是活在武俠裡邊的人物,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無法了解那種快意人生,人家活的就是那個境界。是以,聽到王羽去世的消息,挺感慨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隻能是懷念了。

為陽剛武俠而生

王羽出現在武俠電影中,不是偶然的,他是被邵逸夫跟張徹有意打造出來的。

在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香港電影市場,最賣座的是黃梅調電影,女性演員占據着絕對的票房統治力,裡面即便有男性角色,也都是由女性反串,最著名的就是女演員淩波。還有當時電懋電影公司為中産階層拍的歌舞片,像《野玫瑰之戀》(1960)、《星星月亮太陽》(1961),全是大女主電影,那時候女演員主演的電影才是最賣錢的。

這種現狀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導演張徹覺得這個潮流肯定會過去,需要有新的類型和風氣代替,就提出了陽剛武俠,開始發掘演員。他發掘的第一批演員就有王羽。王羽不是戲班或者武館出來的,他是體育健将、遊泳冠軍,與他同期的還有羅烈和鄭雷,都是身形特别健碩,脫了上衣,直接可以露腱子肉的。是以,邵氏是為了打造陽剛武俠專門選擇了這批年輕演員。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邊城三俠》劇照,從左至右依次為羅烈、王羽和鄭雷。

從《虎俠殲仇》(1966)、《邊城三俠》(1966)等武俠片開始,王羽這一路拍下來,拍到《獨臂刀》(1967)大獲成功,在香港上映後票房破百萬元,所謂的武俠新世紀就此誕生了。以王羽為代表的陽剛銀幕形象大受歡迎,從此在銀幕上疊代,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洪金寶、成龍、周潤發等,全都延續了這種陽剛男性形象。

他主演的《獨臂刀》很叛逆

《獨臂刀》除了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外,對于當時武俠電影也有重要意義。

第一,就是王羽的陽剛之氣,和張徹導演的熱血風格相得益彰,扭轉了當時香港電影中陰盛陽衰的局面。

第二,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在當時有很大創新。唐佳和劉家良擔任國術指導,裡面有很多奇門武器的設計是很特别的,并且王羽飾演的方剛在片中被砍掉右臂,用左手練刀,最後再破掉對手的奇門兵器,讓觀衆耳目一新。

第三,這部片子呈現出一種青年的反叛情緒,和上世紀60年代的社會潮流很契合。片中,方剛在師門中遭受排擠,自己的手臂又被砍斷,整個電影充滿了一股憤懑之氣,等他練成了獨臂刀,發現師門有難,被壞人入侵,于是,他一個人就去解救師門。按照傳統的武俠片,他解救完師門之後,應該傳承師傅的衣缽,重振師門,但是,他沒有,他離開了師傅,自己一個人悄然離去,沒有跟這個世界和解,這是一種叛逆的少年氣。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獨臂刀》海報。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新一代的年輕人,所謂的“嬰兒潮”一代已經開始慢慢長大,他們需要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張徹打造的這部帶有叛逆憤懑情緒的電影,再加上國術指導設計出來的這種爆裂的動作,跟整個情緒不謀而合,是以影片一下子就火爆了。

冷峻、話不多

1970年,原邵氏公司功臣鄒文懷離開邵氏,自立嘉禾。王羽在嘉禾尚未正式成立時,離開邵氏。王羽是邵氏的一張“王牌”,邵氏自然不放人,雙方就合約問題鬧了很大的糾紛。王羽沒辦法在香港拍戲,就去了台灣發展。

邵氏最終失去了這個最賣座的小生,需要找新人代替。姜大衛、狄龍開始出頭。嘉禾那邊,找王羽拍了一部《獨臂刀大戰盲俠》(1971),其實是把邵氏的“獨臂刀”IP拿過來跟日本的“盲俠”IP嫁接,而邵氏這邊一邊跟王羽打官司,一邊也拍了一部《新獨臂刀》,宣誓自己的正版主權,主演正是邵氏新晉小生姜大衛。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風格冷峻的王羽。

如果非要讓他們去比較的話,我覺得王羽更符合傳統武俠片的那種形象,體格高大健碩,可以光着膀子,外表非常冷峻,話不多,他是這樣一個風格。而姜大衛身材相對矮小一些,導演張徹為自己的愛徒藏拙,讓他在片中穿一身白衣,不光膀子,走一種憂郁路線。與王羽形象最接近的其實是狄龍,但那個年代的狄龍更陽光一些,沒有王羽冷峻。在張徹的愛徒中,陳觀泰又憨厚一些,傅聲又調皮一些,戚冠軍又木讷一些,每個人都有各自特點。

開創華語拳腳片新類型

王羽有一部戲可能現代觀衆不太熟悉,叫《龍虎鬥》(1970),是他首部自編自導自演作品。這部戲開創或者是重新塑造了華語拳腳功夫片的類型。

之前王羽拍《獨臂刀》和《神刀》等武俠片,都是用兵器,到了《龍虎鬥》由刀劍變成了拳腳。片子裡中國的鐵砂掌大戰日本的空手道,非常暴力,承接了張徹電影中的那種暴力美學風格。後來,李小龍在《精武門》等片子中有所借鑒。周星馳小時候非常喜歡這部片子,他在拍《功夫》的時候就說,小時候看過王羽的《龍虎鬥》。好萊塢導演昆汀也對這部電影十分推崇。

《龍虎鬥》是王羽在邵氏的時候拍的,拍完之後電影還沒上,他就跟邵氏鬧僵了,是以電影上映的時候邵氏就沒怎麼宣傳,但是票房大賣,賣到200萬元,邵氏就趕緊讓這片子下了,因為王羽已經不是邵氏的演員,賣太多錢,邵氏臉上挂不住。

兩年之後,邵氏根據《龍虎鬥》的創意,翻拍了一部電影叫《天下第一拳》,羅烈主演,發行到了海外,在美國拿到了票房周冠軍。昆汀導演的《殺死比爾》開頭的音樂,就是來自《天下第一拳》。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王羽首部自編自導自演作品《龍虎鬥》劇照。

是以說,拳腳大戰的這種設計,《龍虎鬥》是開先河者,這部戲也奠定了王羽功夫巨星的地位。

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龍虎鬥》賣到200萬元票房,那是打破香港票房紀錄的,而《獨臂刀》才賣100萬元。王羽後來離開邵氏跑到台灣,開始拍攝“獨臂拳王”系列,就是将《獨臂刀》和《龍虎鬥》他最具代表性的兩部片子融合在一起,用拳腳大戰,就有了後來的《獨臂拳王》(1971)、《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1976)、《獨臂拳王勇戰楚門九子》(1976),“楚門九子”就是古龍武俠片中的九個著名角色,包括孟星魂、小李飛刀、陸小鳳、蕭十一郎、楚留香等全讓獨臂拳王給打敗了,這也是昆汀特别喜歡的功夫片系列。

上世紀70年代,王羽還自導自演了像《戰神灘》(1973)、《直搗黃龍》(1975)等武俠片,也非常不錯。還有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叫《冷面虎》(1973),本來是導演羅維和李小龍合作,但是李小龍後來自導自演《猛龍過江》去了,是以羅維就說,得找一個跟李小龍一個量級的來演這個戲,就找了王羽,這像一部東方007式的電影,有很多在直升機上跳下來的現代驚險動作諜戰元素,也是非常賣座。

後期主要做監制和客串

王羽的主要成就是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60年代主要是以武俠片為主,70年代拳腳片比較多。

從1964年開始成名,王羽紅了20年,做了20年男主角已經很難得了。上世紀80年代之後,王羽不怎麼拍戲,開始做老闆制作電影,偶爾出演,比如監制了電影《火燒島》(1991),在裡面出演了一個大哥,在恩師張徹的《上海灘十三太保》(1984)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黑帽子”。

還有一部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戲,是丁善玺導演的《千人斬》(1991),一部武俠片,又帶有點靈異,王羽自己不太滿意,票房也不太理想。這好像是我印象中最後看到的王羽主演的武俠電影,這部戲之後就不怎麼演戲了。

魏君子追憶王羽:他自編自導的《龍虎鬥》,昆汀和周星馳都很推崇

王羽出演《武俠》,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2011年,他還出演了陳可辛導演的《武俠》,2013年還主演了《失魂》,那是他在另一個階段的東西了,我覺得對他來講是玩票也好,或者怎麼樣,但是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