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善孝為先?這個觀念是否需要更新?

作者:康複醫學黃教授

我們的傳統觀念裡,總認孝敬父母長輩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時代在變遷,人類在各方面的進展飛速,有些固有的思維是否也應該精進呢?黃教授從事康複醫學臨床工作将近30年,看遍了許多因病纏身而導緻晚年生活品質低弱的患者,拖累了自己和家人,特别是腦梗塞或腦中風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家中的長輩,犯病之後就完全依賴晚輩的照顧,我總結了一句話:因為孝順.晚輩需要盡孝,導緻中風的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完全依賴他人的照顧,最終拖累了一個家庭.

百善孝為先?這個觀念是否需要更新?

【芬蘭人死前平均卧床七天,台灣人死前平均卧床七年。芬蘭政府的預算花在老人的體能訓練,使身體健康。台灣政府卻緻力于長照,花大筆錢照顧老病的人。】

《野菜學校閱讀》

老,是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我們的長輩老了,我們自己也要老了!

北歐平均生前卧床二周,台灣老人平均卧床七年,是以台灣有長照問題,

北歐隻有老人健康訓練的問題.

一個會心酸的議題 ?卻不得不面對?

老了要自立, 或是被外派看管? 新孝道~讓爸媽自立, 在病榻中的日子…

多年前,台灣大學某知名教授分享道:有天接到社群警衛的數落電話:「教授,你九十歲的爸爸剛剛扛着一桶重達20公升的水經過社群大門,外人看了都不忍心,你們是怎麽當兒女的?」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當父母老了,子女應該找機會,換一種方式來愛他。

百善孝為先?這個觀念是否需要更新?

最佳的方式就是:『有事,弟子不服其勞』,」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眼見父母衰老,為了降低罪惡感,就找傭人來照料,陪着走路、喂食、打理,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其實,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老人平均卧病時間是七.三年,但北歐老人卻隻有二個星期,報道中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購物、上銀行,「我們常要求政府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援,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

「提供父母儲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當我們體認到老人透過訓練是可以自理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提供相應的改變:

第一,住宅改變。「老後體力會衰退,先幫父母從四樓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換到有電梯的大樓,避免跌倒。」

第二,不宅老。「隻要身體硬朗,買菜、煮飯、洗衣、上銀行,都讓他們自己來,就算是看病,隻帶看初診,後續由他們自己挂号,子女雖住在附近,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老頑童般的生命态度拒絕喝參茶 ?

「若蔫了,更不好走」

第三, 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不請外傭二十四小時看顧,而是委托居家照護機構尋找本土居家員,每周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與清潔打掃,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平常讓父母獨居,獨立料理生活大小事。

第四, 鼓勵老人家出門參與有意義的團體活動.老人家最怕孤單,最害怕沒有價值感,鼓勵他們多參與團體活動,加入志工,或者終身學習,這些改變都可以大量充實精神生活.

第五, 我認為是最容易執行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幫助别人,透過利他行為,可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與存在感,這在人類群居生活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們讓老人家自己上超市,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來吃,這太不健康了,但我媽勸我,『算了,他都九十幾歲了。』」

百善孝為先?這個觀念是否需要更新?

「自立、自強、尊嚴」。

芬蘭人死前平均卧床七天,台灣人死前平均卧床七年。芬蘭政府的預算花在老人的體能訓練,使身體健康。台灣政府卻緻力于長照,花大筆錢照顧老病的人。

孝順曆來都是中國優良傳統,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之後卻發現,所有物質文明都充分的滿足了,孝順兩個字卻變質了,在少子化的沖擊之下,很可能一對夫妻需要照料四個老人,甚至是6-8個老人,再加上現在人均壽命延長,路上公園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比比皆是,令我看了不免憂心,我們的社會必須要為這樣的現象付出多少代價啊??

每每經過國宅時,看到走廊一長排的外傭陪着輪椅上面無表情的雇主,我就常常逼自己發誓,既使不良于行,也不讓人來推輪椅。康復醫學真正的作用雖然是幫助患者在疾病之後重建生活功能,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去從預防的角度來幫助社會中的弱勢人群,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也都有權利決定如何老去,如果你和我一樣正在逐漸老去,那麽請嘗試去更新孝順的定義,盡可能不去麻煩子女晚輩,凡事親力親為,在自已的能力範圍内,充實自己,鍛鍊自己,照顧自己,給自己一個有自主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祝福大家.

人,如果在結束生命前,僅僅七天需要人服侍,那是福氣啊 !!@康複醫學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