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曆史之庾信,北朝衰敗

作者:玉見石光

書接上回。

繼續做夢。

今天請到的嘉賓,依然是秦漢時期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先生。

我問,張良先生,倘若您給蕭衍做謀士,您會給他什麼建議?

他說,現在說什麼都是馬後炮。倘若回頭給他建議的話,我要對他說三點。第一、當皇帝一定要遵循實用主義,把宗教工具化。你想搞政教合一也沒問題,但要牢記宗教必須為政治服務,而且你不能親自代言,找個代理人就可以了。找個肥頭大耳的,立他為佛教協會會長,你管着他就行,他不聽話就換人。今天你去任何一家寺院、道觀,你看看飄的是什麼幡什麼旗?為什麼很多國家不跟梵蒂岡建交?就是因為他們規定神職人員的任命權歸教廷(梵蒂岡),而不經所在國審議。那咋行?等于協會會長跟所在國政府是平行關系,不是從屬關系。第二、早點交班。人的生命力呈抛物線狀态,太嫩扛不起,太老頂不住,最佳接力方式是旺盛期傳遞旺盛期。可是蕭衍太長壽,那個年代的七八十相當于今天的百歲老人吧?思維、意識都跟不上節奏了。第三、拒絕侯景的投靠。他們就是東郭先生和狼,農夫與蛇。

我說,我感覺侯景就是蕭衍的克星。

他說,侯景從北朝叛變而來,不忠是他的天性。到南朝後,肯定會繼續叛變,而蕭衍整天念叨慈悲為懷疏于對侯景的警覺,進而養虎為患!南朝沒落與侯景也有直接關系。南朝經濟依仗于各大門閥,而侯景掌權後呢,清理門閥。你想啊,幾大家族掌握着整個南朝的經濟命脈,現在要被清理門戶了,人肯定要跑,錢自然跟着跑。這就如同南非為什麼成了全球退步最快的國家。因為曼德拉上台後,推行了很多歧視白人的政策,導緻白人出走,同時也帶走了先進的技術和資本。一個國家對企業家群體越友好,這個國家越有活力,企業家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古代門閥就類似企業家角色。

我說,我發現古代有一點特别好,就是隻要有錢有權,想生多少娃就生多少娃,你看南北朝這些皇帝,動辄就是七八個兒子,有的甚至二三十個。

他說,現在,隻要你想,也是可以的,網易副總裁不是有十二個娃嗎?

我問,蕭衍這麼多兒子,當時想培養誰接班?

他說,蕭衍立的第一個太子是蕭統,也就是昭明太子,劉勰就曾追随過他。不僅僅是劉勰,當時整個文學界的名士全圍繞在蕭統身邊,他本人在佛學、文學方面造詣高深,但是很可惜,英年早逝。

我問,那時太子讀書,用不用書童?

他說,肯定需要的。太子有個侍從叫庾肩吾,很聰明的一個人,庾肩吾有個兒子叫庾信,自幼天資過人,庾信就是昭明太子的書童之一。庾信後來職業生涯為什麼那麼順?就是因為整天跟太子們一起玩耍,都是哥們。

我問,昭明太子死後,又立誰為太子了?

他說,大兒子死了,按理應該是二兒子。但二兒子懷疑自己是前皇帝的遺腹子,認為蕭衍是自己的殺父仇人,是以叛逃北魏了,太子之位自然順延到了三兒子。三兒子叫蕭綱,也是個文藝青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過他運氣一般,當太子沒多久正好趕上侯景造反,蕭衍被餓死後蕭綱登基,登基沒幾天,被侯景給殺了。

我問,侯景自己有沒有稱帝?

他說,也有。蕭綱死後,昭明太子的孫子蕭棟被侯景立為皇帝,其實就是傀儡。蕭棟幹了四個月,被侯景給囚禁起來,然後侯景自己稱帝了,自封漢皇帝。

我問,有中央軍,有地方軍,又有滿朝文武,咋就幹不過一個外族人呢?

他說,蕭衍整天阿彌陀佛,到處搞建設修佛寺,錢沒花在刀刃上,朝廷軍沒有戰鬥力,眼看侯景打到都城了,蕭綱派庾信帶兵阻擊,結果這小子紙上談兵行,真上了戰場腿肚子發軟,侯景還沒來,自己先吓跑了。

我說,庾信這個小書童提拔的挺快。

他說,能進入權力中心,又有才華,提拔肯定快。再有蕭家父子文學造詣都頗深,而庾信又是個文學天才,惺惺相惜。昭明太子死後,庾信又跟了蕭綱。

我問,他能多有才華?陶淵明再世?

他說,陶淵明跟他沒法比。庾信堪稱南北朝文學巅峰代言人。他從小就混迹于蕭家大院,大院文學是國家隊水準,庾信則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我說,我感覺蕭家有點曹家的感覺,書香四溢。

他說,文學史上的确有這個說法,三曹四蕭。

我說,曹操、曹丕、曹植,蕭衍、蕭統、蕭綱,還有哪一蕭?

他說,還有蕭衍的七兒子,蕭繹,這哥們後來也當了皇帝,梁元帝。庾信跟蕭繹也是老鐵,蕭繹最初鎮守江陵,庾信阻擊侯景失敗落荒而逃就逃到了江陵,去找蕭繹了。蕭繹想把庾信留在身邊,還給他封了個官當,到後來蕭繹當了皇帝,那庾信更是如魚得水,這樣吧,官你自己挑。

我問,蕭繹在江陵,為什麼不發兵南京救父親與哥哥呢?

他說,當時蕭家内部也是軍閥割據模式,各自占領着一個地盤,如一群鬣狗,彼此虎視眈眈,既想掏别人的肛,又得護好自己的裆。别人都不救憑啥我去救?萬一我發兵南京了,你們從後面掏我江陵呢?除非怎麼着?兄弟之間先互相殘殺,確定沒有黃雀在後的前提下,他才會發兵讨伐侯景。是以蕭衍死後,蕭繹先滅了自己的侄子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再擊退襄陽都督蕭詧的來犯,然後才進城收拾了侯景。侯景死後,他接着就稱帝了。侯景登基前不是還囚禁了前任皇帝蕭棟嗎?那也不能留活口,蕭繹派人去暗殺了。

我說,看來,權力比親爹更有誘惑力。

他說,兄弟多了以後,爹就不是自己的了。剛看到一個冷知識:八成的贍養糾紛發生在多子女家庭中,“推诿”和“比較”往往是問題的關鍵,“父母偏心”在拒絕贍養的借口中排名第一。養老問題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登基呢!那可是權力的巅峰,萬民仰慕,天下為尊。為了皇權生殺予奪,你死我活,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威脅的,都必須斬立決,不管你是親哥還是親弟。

我問,他們會不會跟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一樣,各自找外援來滅兄弟?

他說,也會。蕭繹稱帝那一年,他八弟蕭紀在成都稱帝,那咋弄?需要借刀殺人,邀請北魏跟自己聯手殲滅八弟。于是乎,八弟沒了,四川也沒了,這也是南朝疆域面積越來越小的緣故。

我問,南朝的詩有什麼風格呢?

他說,南朝還是比較小資的,有點上海人的感覺,對,就是餘秋雨,讀過餘秋雨的散文嗎?就那感覺。南朝最有名的詩人就是庾信,我找句庾信在南朝時期寫的詩讀讀,你聽聽有沒有餘秋雨的感覺?影來池裡,花落衫中。

我說,有。但是餘秋雨的風格,我喜歡不來,我還是喜歡莫言式的。

他說,别急,等庾信從南朝到了北朝,他就成了莫言。在南朝,他吃的是江浙菜,擺盤精緻,細嚼慢咽;到了北朝,他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加上想家又回不去,年齡也大了,也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寫的詩就有味道了,如《枯樹賦》。毛主席非常喜歡這首詩,他的傳記裡不止一次提到背誦這首詩的場景。有兩個片段我是印象深刻的:一是抗美援朝時,噩耗傳來,他望着窗外淚吟了這首詩;二是一九七六年他卧床不起了,依然在反複背誦這首詩,“直到他不能講話為止”。杜甫也是庾信的鐵杆粉絲,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詩: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我問,一般說文章老成,是指修辭手法少了?

他說,那是表象,不花哨了,不堆砌了,不追求刻意的情感了,不營造激烈的戲劇沖突了,進入一種“平淡而近自然”的狀态,甚至會給習慣原來風格的讀者一種錯覺,江郎才盡了。其實是達到了全新的寫作境界,佛說家常事,隻流淌,不重形,隻重意,更深刻。你看張愛玲後期的作品,都是淡如水。還有金庸的巅峰之作《鹿鼎記》,不再是儒,不再是道,不再是佛,而是修行在紅塵。

我問,庾信後期的作品,什麼主題最多?

他說,思鄉。有句很有名: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這就是飲水思源的出處,意思是吃蘋果就想蘋果樹了,喝黃河水就想到了三江源。

我問,他在北朝也很有影響力嗎?

他說,跨越地域、南北通吃,是整個華語圈的王者。他在南北朝的影響力不亞于民國時期的梅蘭芳,誰搶到他都覺得是個寶貝。等到庾信年齡更大一些時,南北已變為南陳與北周,雙方也開放關口、友好往來了,之前寄居他鄉的南北人士都可以回家。陳朝也提出,當年你們搶走了我們的國寶庾信,能否返還給我們?北周一聽,急了眼,那不行,不僅不讓回去,還給升官。

我說,應該是類似作協主席或文聯主席這類閑職吧。

他說,差不多。主要是他的确文字能力很強,但沒有實戰能力,紙上談兵一套一套的,一打仗,不是逃跑就是屈節。

我問,庾信最有名的詩是哪首?

他說,他寫的詩太多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口味,要說名氣最大的,肯定是“陽關萬裡道,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為什麼說名氣最大呢?之前我們探讨過,一首詩在群衆中名氣大不大隻取決于一點,有沒有入選教材,有沒有要求背誦。這首詩是國小三年級要背誦的。再如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一首詩就足以封神。

我說,庾信在南朝任官,咋逃到北朝了呢?

他說,不是逃的,他當時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西魏,到了長安。結果他到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了蕭繹。西魏老大跟庾信講,你看,你老大被我們殺了,你别回去了,留在這裡當官吧,就這麼留下了。可以說,庾信既見證了南朝滅亡,也見證了北朝更疊。他于公元五八一年去世,那年隋文帝登基,南北朝結束,曆史進入隋朝。

我問,他為什麼能在亂世中壽終正寝呢?

他說,第一、屬于無公害類型。他隻是個文人,軍事上是草包,政治上沒頭腦,你想一個文聯主席能掀什麼風浪?第二、才華就是他的免死金牌,特别是到南北朝晚期,他的粉絲遍布全國各地,國家也需要這樣的才子偶像。

我說,也就是說,他的一生,并不是颠沛流離的。

他說,理論上,并不是,因為他是超級明星,有才華,走到哪都有飯吃,很受尊重。杜甫評價他: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意思是庾信流浪了一輩子,到晚年才成名。這個并不準确,其實他一直都混迹于達官貴人之間。這句詩後來被很多人引用,表達老年得志,大器晚成之意。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也引用過這句詩,形容自己一生坎坷,身處異鄉、事業受阻,甚至不得不去超市、快餐店打零工維持生活,最後一朝成名,恍然發現,已經六十了。

我問,達官貴人們有沒有用到庾信的地方?

他說,庾信是大文豪,貴族家庭用到大文豪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例如墓志碑文。你怎麼證明你家是貴族?碑文是庾信給撰寫的!。二零一九年陝西發掘的豆盧恩家族墓穴,經專家鑒定,其碑文就是庾信所撰。

我問,古代文人會不會抄襲?

他說,有些是刻意抄,有些隻是靈感抄,就是被啟發了靈感。要說中國最美詩句評選,王勃的“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肯定能入選。這句詩最早的版本就源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倘若你是考官,你覺得是抄襲不?

我說,我感覺是。

他說,王勃完全可以說,這是向偶像緻敬。

我問,今天的文藝界,很多人性取向很特殊,古代文藝圈是不是也如此?

他說,從西漢起,養男寵就很流行,庾信還真有這方面的傳聞,據說他包養過蕭梁宗室蕭韶。我之前跟你講過,在集權時代,性資源是最過剩的,凡是你能想到的玩法,都不難實作,這東西又不需要什麼高科技,隻需要肉體,要多少有多少。我倒覺得庾信的性取向沒問題,隻是出于趕時髦、好奇,體驗一下。你看後來的西門慶,不也是男女通吃嗎?

我問,那他會不會娶媳婦呢?

他說,肯定會。《中國好聲音》那個導師哈林,他不是叫庾澄慶嗎?他就是庾信的後人,不娶媳婦哪來的後人?

我說,按照你的說法,肉體是泛濫的,殺人也可以很随便?

他說,太随便了。一句話,拖出去斬了,一條命就沒了;滿門抄斬,一個家族就沒了;株連九族,幾個家族就沒了。你聽着很恐怖是吧?在絕對集權并且犯錯不會接受懲罰的前提下,殺人就跟殺豬一樣,稀松而平常。

我問,有人以殺人為樂嗎?類似漢尼拔。

他說,也有。當時有個人叫薛仁杲,他是誰呢?就是曾經趕得李世民全軍覆沒的西秦霸王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就是一個很變态的人,喜歡研究刑法,他抓到戰俘一定要殺,而且要殺的很仔細,就如同殺豬一般,割舌、割鼻、用石臼将人仔細地碾成血泥等等,堪稱變态中的變态。他曾經抓到過誰呢?庾信的兒子庾立,庾立不降,結果被薛仁杲架在火上烤了全羊,一邊烤一邊割肉分給士兵們吃……

我說,還是文明社會好,死刑都改注射了,讓人死得優雅,甚至很多國家已經廢除死刑了。

他說,中東現在不是也動不動割鼻以及施行石刑嗎?社會進步是一方面,法律健全才是更重要的。你内心也可能有過殺人的念頭,但是你壓根不敢去做,因為你敬畏法律,敬畏自由,敬畏自己的生命,知道若殺了他,你也會失去生命,你就放棄了這個惡念。倘若你殺人不用接受懲罰,你會發現,自己很快就變成了殺人魔。不知道你看新聞沒,偷渡到歐洲的難民船上經常發生鬥毆,船上是沒有法律的,隻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以大家一打架就往死裡打,打死為止。人的底層邏輯還是動物屬性,法律限制了我們的獸性之惡,文明激活了我們的人性之美。

我問,從什麼時期,曆史人名就不這麼生澀了?

他說,南北朝以後曆史進入了隋唐時期,從此以後,人名就不太陌生了。曆史名人是一簇一簇的,一般集中在某個時間段,春秋戰國是一個小高潮,秦漢交替是一個小高潮,三國是一個大高潮,唐朝及以後,一直處于高潮狀态,根源就是文人多了,文獻多了,文藝作品也多了,說白了就是一個原因,離現代近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