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作者:山頂洞人817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狂人日記》

這是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對封建“仁義道德” “吃人”本質的控訴。如果我們像先生一樣翻開史書,細數一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曆史,光殉葬制度一項就足以對血淋淋的“吃人”二字進行最充分的證明。

01

中國古代的殉葬制度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但其持續時間極其漫長确是不争的事實,直到清朝滅亡,這種極其野蠻的“吃人”制度才得以消滅,幾千年來為此付出的鮮活生命何止成千上萬。對此,曆代文獻都有記載,現代考古發掘也提供了充分的實證。

據《墨子•節葬》記載:“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将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也就是說在商周時期,自天子到士大夫,所有貴族死亡後都有數人至數百人不等的殉葬者。另據《西京雜記》記載,西漢有個盜墓賊盜掘周幽王的陵墓,就發現了縱橫交錯的一百多具殉葬者的屍骸。周幽王這個死于亂軍,被草草下葬的君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殉葬者,其它曆代帝王的殉葬人數可想而知。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現代考古發掘的古墓中殉葬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殉葬者遺骸164具、商王武丁妃婦墓16具、曾侯乙墓21具,而且全部為年青女子,他們大多是死者的妻妾寵幸及其親近的奴仆武士。

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下令将後宮中沒有生養子嗣的嫔妃盡皆殉葬(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并成為後世帝王殉葬的定制。自漢以後殉葬制度一度廢止,但随着金、元等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這種野蠻制度死灰複燃,明太祖朱元璋讓殉葬成為“祖制”,先後為明朝皇帝和親王們殉葬的嫔妃達數幾百人之多。

02

明朝是漢代以後,再次把殉葬作為帝王喪葬制度的中原王朝。自明太祖至英宗朝,殉葬制度作為“祖制”存在近百年時間。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按照遺诏,依古制令宮中凡沒有生育過的嫔妃盡皆殉葬,一起“從死”的還有若幹宮女。此後,嫔妃殉葬就成了大明“祖制”,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駕崩都有嫔妃殉葬,直到明英宗正統四年才予以廢除,但宮婢陪葬的陋習卻仍然存在。

皇帝如此,各地的親王們自然遵照執行,是以大明前六朝殉葬的皇帝及親王嫔妃至少達到數百人之多。據明末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記載,陪葬明太祖孝陵的嫔妃共四十六人,宮人殉葬者十數人。後世皇帝及親王嫔妃殉葬的數量多的達到十幾個到幾十個,少的也有五六個到十個之間,有明一朝到底有多少嫔妃殉葬,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廟号仁宗的朱高熾作為大明史上是有名的仁君,還是遵從“祖制”強令嫔妃為成祖朱棣殉葬,而且做法極其殘忍。據北韓《李朝實錄》記載,朱棣駕崩之後,被朱高熾下诏強制殉葬的嫔妃達三十多人,到了往生的日子,太監組織她們在正室吃完最後一頓飯,便把她們請進“升堂”,這時“升堂”裡已經放置幾十張小木床,上面懸挂着供她們升天的繩套。這些嫔妃們知道逃不脫殉葬的命運,隻能在悲痛的哭聲中把頭伸進繩套,太監們則立刻撤走小床,令嫔妃們“皆雉經而死”,集體跟随朱棣龍馭上賓。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關于這件事為什麼最可信的記載是《李朝實錄》,這是因為在為朱棣殉葬的嫔妃中,有兩名是北韓進貢的美女崔氏和韓氏,跟随她們一起進宮的還有韓氏的保姆金黑。韓氏在臨死前看着黑金大聲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後黑金被仁宗朱高熾封為恭人,到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後,這些沒有被皇帝臨幸過的北韓宮人才被放歸,金黑得以回到北韓,這段曆史就是她的親身經曆。

在這件事上,仁宗之是以為“仁”,是因為“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訣。”這是多麼殘忍的場景啊,面對着數十名即将被處死的弱女子,一國之仁君還要親自“辭訣”,送她們上路。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朱高熾登基九個月後駕崩,遺诏也是遵從祖制。也就是說還是要嫔妃殉葬,但人數要少一些,總共隻有五人。而且這五人并非全是無子嗣的嫔妃,其中恭肅貴妃郭氏先後生了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個皇子,卻仍然為其殉葬,很顯然不合所謂的“祖制”,據說是因為得罪了張皇後而被強迫自盡殉葬。

朱高熾駕崩後繼位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也是一位殉葬制度的堅定支援者,他駕崩時有十位嫔妃為其殉葬。明朝最後一位有嫔妃殉葬的皇帝是朱祁钰(“奪門之變”後,被英宗降封為王,死後以王禮下葬),他死後後宮嫔妃除原皇後汪氏外,全部被明英宗下诏殉葬。

03

為什麼朱元璋稱帝後要恢複自漢以後被廢除1000多年的殉葬制度,具體原因無從可靠,但大體上來看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一是其自私貪婪、嗜殺殘忍的變态人格使然。朱元璋可以說是曆代開國之君中出身最為貧困的,幼年的缺衣少食讓他有着異乎尋常的占有欲,他之是以誅殺功臣殆盡,胡黨、藍黨株連者前後達十數萬之多,就是為了確定大明江山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和子孫後代手中。其對待自己的嫔妃也是如此,不僅活着的時候要絕對占有,死後也要作為自己的私有财産帶進墳墓。從本質上來看,這些都是其極度自私貪婪、嗜殺殘忍的變态人格之集中展現。

二是受遊牧民族殉葬陋習和理學糟粕的影響。漢以後,雖然殉葬制度在中原被廢除,但在遊牧民族還廣泛存在,随着後來五胡十六國,遼、金等遊牧民族政權對中原地區的交替控制,野蠻落後的殉葬陋習再次沉渣泛起,對中原士庶都産生了一定影響。另外,随着理學對“三綱五常”的進一步強化,“夫死婦殉節”甚至成了社會推崇的倫理道德,一些殉葬的寡婦被稱為“節婦”受到朝廷表獎和衛道士們的褒揚,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明初所謂殉葬“祖制”的形成。

三是殉葬嫔妃家人的預設和接受為其推波助瀾。殉葬對那些死去的嫔妃來說是悲劇,但對她的家人卻有着巨大的利益誘惑。這些殉葬的女子被稱為朝天女,其家則被稱為朝天女戶,朝廷對這些女子往往會追贈谥号,表彰其行,也會對其父兄晉爵優撫以為補償。建文帝就曾晉封為朱元璋殉葬妃子的父兄為錦衣衛百戶(正六品)或千戶(正五品),而且這些爵位是可以世襲的。為宣宗朱瞻基殉葬的十位嫔妃也在正統元年追加贈谥,其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随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是以,對于家人的殉葬,對朝天女戶來說甚至會覺得是一種榮譽,并且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是以,朝天女的家人們,可能也支援、甚至鼓勵她們為皇帝殉葬,進而在事實成為殘害自己親人的幫兇。

04

明英宗正統四年,大明周王朱有炖(親王)病重期間上書英宗,要求節儉辦理自己的後事,明英宗同意了。朱有炖薨逝後,英宗下旨襲爵的朱有爝(朱有炖的弟弟)不要讓嫔妃們殉葬,放那些年輕無子嗣的宮人回家投靠父母。可惜的是,聖旨到得遲了一那麼點,七位沒有生育子女妃嫔已經被迫殉葬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件事,或者是因為自身曆經的磨難,也或者是因為親手勾選景泰帝殉葬嫔妃名單造成的心靈沖擊。明英宗駕崩前的遺诏是:“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衆妃不要殉葬!”。而且,怕繼位者執意讓嫔妃殉葬,還特意加了一句:“此言俱要遵行,毋違!”至此,明朝自朱元璋死後形成的嫔妃殉葬的“祖制”正式終結。英宗一生并無大的作為,能讓後人稱道的也就剩下廢除人殉這一點了。

自朱元璋到朱祁鎮,明朝前期的皇帝們為什麼都熱衷于嫔妃殉葬

後來,随着後金在關外的興起和大清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出現。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死後,都有嫔妃殉葬。順治皇帝殉葬的妃嫔有三十多人,她們的棺柩與順治靈柩一同出殡,場面頗為壯觀,這也是中國有記載的最後一位有人殉的皇帝。順治死後,繼位的康熙皇帝對活人殉葬十分反感,遂明令廢止皇家殉葬,但民間殉葬行為仍大量存在,清政府還把她們稱為“烈女”“ 節婦”,并通過敕令修書、立牌坊予以褒獎,實際上鼓勵了民間殉葬行為。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通過立法嚴禁殉葬,這種極端野蠻的吃人制度才在華夏大地上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