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作者:設計癖

真正的死亡,或許開始于記憶的飄散。

文章來源:建道築格ArchiDogs

ID:ArchiDogs-AD

作者:LINGFEI K

編輯:卝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這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

亦是踏青賞春的美好時節

看似性質相反的兩個習俗中

不隻包含着人們對先人的悼念

更蘊含着對于永恒的祈願和延續的渴求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Yarkon Cemetery (Overview), Tel Aviv, Israel.

© Eli Anderson

“死亡空間”并非生活中常見的話題

在很長的曆史中

它都代表着痛苦、恐懼、混亂與悲傷

然而

随着墓地的概念和參觀者的觀念不斷發生轉變

公墓和一些祭拜場所

逐漸成為城市景觀中的獨特要素之一

除了尊重死亡的必然性和定格死亡的短暫性

墓葬和祭拜更是重塑死者社會角色的過程

成為了見證記憶永久性的場所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Finbarr Fallon

古拉丁語以“Memento mori”(記住你終有一死)

作為一種珍視生命的表達

現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

比以往更需要正視“死亡”的時代

面對世事無常

我們不妨走入那些城市中的“死亡空間”

在時空中行走穿梭

感受誕生于死亡的永恒與新生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Springvale Botanical Cemetery

© dailyoverview/nearmap

01

靈魂相聚與精神延續

“不要在我的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未曾死去。”

——《化作千風》

在吟遊詩人的詩歌中,“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終點,而隻是一個轉折。靈魂将以另一種方式,在塵世中存續,墓地隻是供軀體休眠的地方,是承載生者的記憶和行為并營造特殊氛圍的神聖場所。不同文化對于“死亡”存在不同的了解,也催生出不同形式的埋葬模式。但無論是誕生于18世紀末的基督教教堂墓群,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墓,還是如今的公園墓地,紀念裝置,它們都具有關于宗教、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象征和紀念意義,承載着靈魂、記憶,與精神的延續。

遵義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

麟和建築工作室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章魚見築

該項目是為悼念和緬懷人體器官(人體、眼角膜組織等)捐獻者們而産生。紀念碑托生于遵義鳳凰山半山腰的一處市民休閑健身廣場,除了拆除部分健身器材以外,設計充分保留了廣場的休息涼亭等設施和基礎布局,以最大化适應性介入周邊環境,兼顧了當地的自然風貌,表現出謙遜而友善開放的人文精神。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設計以 “光”為理念,塑造了一個由中心向外輻射的場所,象征着捐獻者們生命的光亮,無論強弱,他們都散布到了世界中,去照亮美好而沉靜的一隅天地。沿片牆串聯的台地與階梯,巧妙地串聯起了高低零落的山地,形成了紀念與參觀的路徑,并提供了靜谧沉思的場所。這也使得建立築可以用質樸而低調的姿态融入環境。當人們立于花台之上,回首望見城市的繁華燈火,便可以在沉思之間感受生命的美好

鐮倉雪之下教會墓園,日本

保坂猛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KOJI FUJII / TOREAL

與捐獻者紀念碑這一半公益性質的項目不同,依托于教會背景進行改造的雪之下墓園,則以“十字架”展現了宗教的精神要素與信仰寄托。在地下公共墓室的基礎上,設計重構了地面用于舉行葬禮的場所,以期讓人們感受到,從十字架背後散發的複活之光。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巨大的十字架橫向漂浮在空中,并由三個十字形的立柱負荷與支撐。一般人的視線高度下很難将呈水準漂浮姿态的十字架盡收眼底,這讓墓園的觀感變得抽象起來。而另一方面,十字架是朝向逝者的,它的後背面向天空、陽光與月光(天堂中的複活之光),以此投射巨大的陰影,向到訪的客人傳布福音。

思安墓園,南韓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IROJE Architects & Planners

位于南韓的思安墓園,則将逝者仍舊視為城市的居民之一。他們隻是轉換了生活的空間,而思安墓園便是讓數以萬計的靈魂以死亡的名義相聚的城市社群。每個單獨的建築體量以排屋的形式呈階梯狀分布在場地中,并通過斜坡和台階上的路徑相連。被草坪覆寫的屋頂将場地塑造成為城市中的綠地公園,以平凡的外形包裹肅靜的獨特氣息。

仔細想來,墓園事實上并未為逝者而建。居住于此的其實并非逝者,而是生者對于逝者的回憶。墓園似乎更是一個回溯記憶和審視自我的場所,掃墓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對于生命真實度的确認。我們通過埋葬逝者的體與肉,揭開名為“死亡”的神秘面紗,并在此自省與回憶,體味生命的美好。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02

宏大叙事中的微小塵埃

“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她或他自己的小盒子,

來收留她或他自己的微小隕落。”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在曆史的大事件背後,是無數的個體和微小的故事。宏大叙事的紀念性,在通過個體傳達時,反而會帶給觀衆更深的震撼。正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說,他們本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粒塵埃,卻彙聚成為了塵世間萬千的喜怒哀樂,以及不可磨滅的曆史與記憶。

荷蘭大屠殺遇難者姓名紀念碑公共空間

/Rijnboutt + Studio Libeskind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Kees Hummel

繼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後,裡伯斯金再次操刀,設計了荷蘭大屠殺紀念碑。紀念碑位于阿姆斯特丹的Weesperstraat,靠近重要的猶太文化建築,并與阿姆斯特丹猶太社群的曆史緊密相連。場地與新教執事花園和阿姆斯特丹冬宮花園毗鄰,為打造這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的(半)公共綠色戶外空間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通過設計、材料和植被的選擇,這一公共空間被構築成了一個連續的城市花園。刻有大屠殺遇難者姓名的磚牆,與地面鋪設的天然石材,在色調與質感上皆做到相輔相成,為這一空間營造了平靜而肅殺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天然石材經過壓碎處理,可以讓水和空氣輕松通過,是以空間内不需要設定額外的排水溝、伸縮縫等其他設施,也使未來的地下管道的“無縫修複”成為可能。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波蘭殉難者陵墓

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Marcin Czechowicz

為了悼念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Michniów和其他波蘭村莊所發生的劫難,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操刀設計了這一建築性的紀念碑。空間形式被分解為一排排破裂的鄉村小屋,帶給人熟悉而又不安的視覺沖擊。

建築外觀充滿着強烈的雕塑感,有如火災之後所遺留的廢墟殘骸,戲劇化地展現着某種“世界秩序”破碎的過程。不論帶給人緊張感的外立面切口和漏洞,還是光線和展陳的設計,都在以當時的曆史事件和戲劇化的和解過程為藍本,是二戰及納粹和蘇聯占領期間,波蘭村莊所受鎮壓的具象化表達。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這裡不僅是曆史的陳列館,更象征着一座集體的“陵墓”。事實上,這片土地曾經就是被占領時期的集體墓穴(1945年),遊蕩于荒野的靈魂将在此處尋得庇護所,在破碎的屋頂下,獲得救贖、和平與安甯。

巴比亞爾大屠殺紀念中心

1941年9月29日和30日,位于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個峽谷——巴比亞爾(Babyn Yar),見證了超過33000名猶太男性、女性和兒童慘遭屠殺。自此,巴比亞爾成為了子彈大屠殺(the Holocaust by Bullets)的代名詞。在這一片“破碎”的景色中,公衆渴望尋找從場所中獲得隻言片語,以了解、紀念和哀悼此地的曆史和子彈大屠殺的故事。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BYHMC

巴比亞爾基金會應運而生,并主持釋出了BYHMC——巴比亞爾大屠殺紀念中心的設計競賽與建造工作。建築咨詢委員會的尼克·阿克塞爾( Nick Axel)表示:“僅僅一個故事完全不得以概述巴比亞爾。在這裡,至少有100000個故事需要被講述。每個在此被殺害的受害者背後都至少有一個故事。”這讓紀念中心不隻局限于打造一個叙事和展覽的博物館,更成為了引發生命和暴行的思考發生器。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這座生命的公園目前主要由三個項目構成:“鏡域” 紀念裝置、建築師 Manuel Herz設計的巴布亞爾猶太教堂、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設計的哭泣水晶牆。在展現藝術氛圍的同時,它們讓參觀者們以全新的方式參與到曆史中,與故事展開深層的互動,探讨悲劇發生背後的理由。

Babyn Yar Synagogue, © BYHMC

Crystal Wall of Crying, © BYHMC

其中,“鏡域”紀念裝置是該公園修建的第一個項目。圓形鏡面上布滿彈孔的10個立柱,寓意着絢爛而脆弱的生命之樹,圓台中裝有由24根管組成的電聲管風琴,将遇難者姓名轉換為對應的音調與聲波,組成回蕩于場所内的,悲壯而肅穆的背景音。

Mirror Field , © BYHMC

03

隐匿于塵世的捕風器

若将人分為“體”、“肉”、“靈”、“魂”四個部分,當“體”和“肉”被埋葬于墓中,終随塵土消逝;或被燒為灰燼,安于一隅;而代表着意志、情感與激情的“靈”也随着死亡而熄滅後,那麼唯一能夠從死亡中留存下來的“魂”,便也不再受肉體的限制,成為了塵世的一縷微風。

南非葬禮紀念堂 Masekela

Adjaye Associates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Alexi Portokallis

與非洲文化精神信仰中,放置墓碑之類的物品以敬拜逝者的做法相反,該設計塑造了一個接待家庭和遊客聚集并共同緬懷的場所。這一設計的靈感來自于非洲的葬禮儀式和習俗,看似簡單的空間結構,事實上遵循着傳統的lekgotla(“聚集的地方”,索托語)秩序,表達了泛非遺産和文化的價值觀、精神和實踐。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穿孔的涼亭屋頂設計模仿了當地的植物,與周圍的樹冠和投影互相呼應。這個細節成為了捕捉光線和微風的空隙,讓到訪的遊客與那些離開物質世界的先人們,取得了聯系。

捷克‘鏡面’動物火葬場

Petr Hajek Architekti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Radek Úlehla / coatmen

曾經為保護布拉格而建造的德諾夫空防基地,在停止使用後被改造成為了軍事博物館。然而其中一些較小的,用于通訊的服務掩體仍被閑置,投資者便決定将其中一個改造成為動物的火葬場,并将其詩意地命名為“Věčná loviště(獵場)”。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為了保留這片曠野的獨特自然氛圍,建築師在景觀中安裝了一面大鏡子,以映射周邊環境,更突出了自然的存在。由六邊形鏡面組合而成的牆壁,會讓參觀者聯想到通往另一個次元的大門,開始追溯腦海深處的記憶。每一片鏡子都有着不同的傾斜角度,是以折射出閃爍的畫面,更增添了曠野的神秘感。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記憶墳墓的永久性

PHYD Arquitectura

© emontenegro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墳墓的設計是一個獨特的命題,它需要創造能夠承受記憶重量的空間圖像。人類時間是沿着出生、成長和死亡既定的線性序列,卻又暗合了季節的變化和自然的循環。包含着生命記憶這一永恒的時間屬性後,墳墓便成為了自己的永恒。

該項目以一方3x2x1.20m的石結構為基本架構,由單獨設計的87個石塊拼接組成。整體建築如同一個三維的拼圖,通過嚴格的測量和精心考慮的過渡,以及拟合、凹槽和接頭的細緻設計,最終成為一塊記憶“晶體”。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PHYD Arquitectura

《三體》中,人類最終将文明刻寫在石頭上,以追求長久的留存。石頭,在某種程度上被注入生命,随着時間流逝,在侵蝕和磨損中化作永恒的記憶。在墓碑與墳地的簡易關聯中,圍合的空間将緬懷和紀念的場地穿插其中,将記憶結晶,進而更長久的保留與流傳。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emontenegro /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04

與大地融為一體

波蘭葬禮小教堂

Jakub Turbasa + Bartlomiej Pyrzyk

© Jakub Turbasa & Bartłomiej Pyrzyk

小教堂的出現,是為了在舊墓地的新區域裡創造一個最後告别的場所,以此來延續那古老的、緩慢流逝的、向死者告别的傳統。這座建築由祈禱的小教堂,和被綠色植被覆寫的拱形空間組成,包含了附屬功能房間,如冷藏屍體的地方,技術室,公用事業室,公共廁所等,充分囊括了與神聖和世俗有關的功能空間。

該設計結合了基督教祭奠性建築的兩個傳統:道路的概念–即從世俗的世界走向神聖的世界;以及場所的概念–通過中心布局的共同祈禱空間。耶稣的”受難之路 “,在建築中得到了象征性的表達。随着“受難”、“死亡”、“複活”的演進,建築空間由充滿黑暗的前庭,走向光明的祈禱空間。當人們聚集在死者周圍時,他們的注意力将不再集中于死亡本身(即十字架和死者),而是看向永生的方向。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通過對傳統性的當代轉譯,經典的、帶屋檐的傳統小教堂以更為簡約的形象出現。教堂的建造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石頭,使遊客通過感官(觸覺、嗅覺、聽覺等)打開空間的多元度,以溫柔的姿态擁抱在此祈禱的人們,将熟悉而又深刻的記憶置入人心。

改造舊穆斯林墓地 Kirkhlyar

Praktika Architectural Bureau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 Grigory Guryanov, Kristina Neletova

Kirkhlyar(第四十)公墓是傑爾濱最古老的墓地。其中心圍合的殡葬空間,是穆斯林禮拜的傳統場所。時至今日,它仍然在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并為展示當地的旅遊業潛力,Kirkhlyar公墓也面臨着翻新的挑戰。Praktika建築事務所為其量身打造了戰略性的改造措施,在保持傳統的同時,滿足當地社群的日常生活需求,并重新思考場地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曆史地标對于遊客的吸引力。

嶄新的步道網絡分布在墓地中,将禮拜場所和墳墓區域串聯起來。作為會議和聚會場所的影子畫廊、廁所、小型祈禱室、咨詢台和紀念品商店融合在開放的入口展亭,連接配接墓地和城市的主要節點。當地帶有暖黃色調的傑爾濱貝殼石和裡海卵石,定義了場景中的視覺基調。不完美的手工卵石石膏飾面,有助于創造活潑和輕松的氣氛。

有關死亡的11個建築:那些誕生于“死亡空間”的永恒與新生

Master plan, © Praktika

主入口和Taziyat廣場被神秘莫測的拱形畫廊包圍,采用了典型的伊斯蘭建築傳統形式進行重新設計。翻新的Taziyat廣場是傳統葬禮儀式開始的地方,是為墓地提供儀式功能的關鍵元素,并主要服務于當地社群。

在這一系列的“死亡空間”中,我們感覺到“死亡”并非萬物的終點。真正的死亡,或許開始于記憶的飄散。這些與死亡有關的建築,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記憶容器,時刻提醒着世人那些關于曆史,關于家族的故事。清明将至,讓我們懷着對于逝者的哀思和釋然,更認真地去享受生命的美好。

References:

https://www.archdaily.cn/cn/958161/guan-yu-ren-lei-li-shi-yu-she-hui-mu-di-neng-xiang-wo-men-chuan-di-shi-yao?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53790/zun-yi-yi-ti-qi-guan-juan-xian-ji-nian-bei-lin-he-jian-zhu-gong-zuo-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gooood.cn/the-grave-of-kamakura-yukinoshita-church-by-takeshi-hosaka-architects.htm

https://www.gooood.cn/sian-memorial-park-by-iroje-architects-planners.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969047/he-lan-da-tu-sha-yu-nan-zhe-xing-ming-ji-nian-bei-gong-gong-kong-jian-rijnboutt-plus-studio-libeskind?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66055/bo-lan-xun-nan-zhe-ling-mu-nizio-design-international?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778780/bo-lan-cun-zhuang-xun-nan-zhe-ling-mu-nizio-design-international?ad_medium=widget&ad_name=more-from-office-article-show

https://www.archdaily.cn/cn/977373/gai-bian-ji-nian-guan-chuan-tong-mo-shi-ba-bi-ya-er-da-tu-sha-ji-nian-zhong-xin-bei-hou-na-xie-reng-zai-fa-sheng-de-gu-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70014/jing-yu-ji-nian-zhuang-zhi-ba-bi-ya-er-da-tu-sha-ji-nian-zhong-xi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30885/nan-fei-zang-li-ji-nian-tang-masekela-bu-zhuo-guang-xian-yu-wei-feng-adjaye-associates?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55825/jie-ke-jing-mian-dong-wu-huo-zang-chang-petr-hajek-architekt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70727/ji-yi-fen-mu-de-yong-jiu-xing-phydwen-wu?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72946/zui-hou-gao-bie-de-xiao-jiao-tang-jakub-turbasa-plus-bartlomiej-pyrzyk?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78303/gai-zao-jiu-mu-si-lin-mu-di-kirkhlyar-praktika-architectural-bureau?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