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遺産新發展 南粵古道換新顔

梁宇芯(廣東工業大學),吳斯潼(廣東工業大學)

為貫徹落實關于文化自信和“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留住曆史根脈”等重要精神,響應“一帶一路”與建立“文化強省”戰略,助推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南粵古驿道保護利用工作。

南粵古驿道肇于秦漢,又稱廣東省古驿道,是指古代廣東省境内用于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南粵古驿道保護利用工程不僅僅要修複,更重要挖掘潛在價值和傳承利用好,發揮其持續的生命力。積極探索古驿道與區域發展的新路徑,實作文化遺産的創新性保護、創新性利用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社會工程。

文化遺産新發展 南粵古道換新顔

來自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朱雪梅教授長期緻力于遺産保護、鄉土建築和人居環境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嶺南建築文化和傳統村落,對廣東古村落、古驿道和華南研學基地的保護發展,以及文物建築、曆史建築修繕利用和新民居研究等領域都有很多研究實踐成果。朱雪梅盡管來自工科院校,但一直關注着傳統文化保護發展。在她眼裡,散落在嶺南大地的文化遺存,哪怕已在風吹日曬中變為殘垣斷壁、碎磚斷瓦,仍然值得人們去珍視巧用。因為不管是當下還是未來,我們要了解前人的曆史文化、精神世界,唯有通過這些遺存的細節去研究和解讀,才能可能找到真谛,也才能喚回鄉愁記憶。

赓續傳統文化 重塑古道價值

現存的南粵古驿道大多分散在邊遠地區,其沿線分布着大量曾經輝煌的古村落。由于城市快速發展,這些個性鮮明的古村落正在逐漸衰敗,存在消亡的危險。為保護、挽救古村落奔走了20多年的朱雪梅坦誠,搶救性古村落實際是與時間賽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亡,許多傳統文化也将失去賴以依存的載體,自然也面臨着消失的困境。”

南粵大地的古驿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嶺南文化重要呈現地。在這裡有典型的廣府、客家、潮汕、雷州民系文化,瑤、畲、壯、疍家等少數民族文化和僑鄉文化,這些又互相交織演變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開放包容、互鑒共生的嶺南文化。

在朱雪梅看來,隻有用好南粵古道,保護才具持續性。要善用古道及沿線古村的寶貴文化資源,将文化遺産的保護與自然環境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彰顯移民文化集中呈現地的曆史厚度和文化自信,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展示好過往的輝煌、當下的奮發和未來的美好,真正讓遺産變資産。

廣東省開展南粵古驿道保護利用促進鄉村振興,朱雪梅認為這是運用文化線路的理論,通過古驿道将傳統文化與當地自然景觀、生活生産有機聯系起來,促進古道古村旅遊、教育、文創發展,是對古驿道價值的重塑,是廣東鄉村振興的特色和路徑,要好好抓住這個契機。

旅遊方面,朱雪梅認為,嶺南文化是伴随着古驿道而形成的,人們有通過驿道将中原儒家文化、風水文化、農耕文化、宗族文化等帶到了嶺南,并在這裡紮根、發芽,最終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的南粵文化,如: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區域呈現出不同的鄉村景觀,如廣府鄉村梳式布局,潮汕鄉村密集式布局,以及客家鄉村依山而建布局等等,以及當地建築材料、顔色,豐富多樣的建築樣式,以及鄉土民俗等,這些都極具旅遊價值,是廣東的文化名片。

在文化教育方面,朱雪梅認為幾千年的古驿道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多少故事跌岩、多少人物荟萃,是文化教育的好課堂。是一條生命之路、經濟之路、文化自信之路。感覺過去那段烽火連天,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在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如建設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便是南粵古驿道深入保護及文化傳承活化的典型成果之一。

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承載着一段偉大的國家記憶。研學基地的建設通過對古驿道沿線抗戰教育辦學舊址的保護利用,對古驿道曆史價值進行活化利用,展示民族存亡時期,中國師生的奮鬥精神和愛國情懷,讓各校師生及社會公衆了解、紀念和研究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為廣大師生與遊客提供了一個讀懂粵北曆史、感覺紅色文化的新管道。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推動了粵北山區鄉村振興。

從南粵古道衍生出“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遊”“古驿道+研學教育"等品牌活動,重塑了古道古村價值,赓續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道路。

文化遺産新發展 南粵古道換新顔

發揮驿道作用 促進鄉村振興

“近幾年走在古驿道上,看到越多越來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參與建設家鄉,很是感慨。”最初對古驿道周邊傳統村落調研中,朱雪梅發現,雖然這裡坐落着大量形态各異、類型豐富,充滿人文與生态智慧的古村落,但因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大多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築實體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導緻傳統古村落的發展停滞,物質空間和文化意識都與曆史發生斷裂。除此之外,人為亂搭亂建也不少,破壞了整體的風貌。

朱雪梅坦言“古村落要做到實實在在的保護,關鍵是增強村民們對自身曆史文化的認同感,豐富其保護古村落建築的常識。要發揮村民的主動性,積極改善環境,配套功能設施;要想方設法留住原村民,因為他們才是這兒的主人,沒有他們古村落保護寸步難行。”要留住原村民,就要大力挖掘與拓展鄉村的産業。怎麼把年輕人吸引回去,保障年輕人的發展。是以,要因地制宜,結合鄉村的特點和區域發展來謀劃,年輕人才能回來創業,推動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實作鄉村振興。朱雪梅說:“古村落保護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城鄉關聯融合,科技賦能。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還要樹立自信并引導全民積極參與。總之,積極改善環境、完善配套并拓展鄉村産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才能上下關聯,實作村落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互動共進的雙赢局面,既宜居又特色彰顯,再現嶺南鄉愁。”

正如朱雪梅為南粵古驿道寫下的詩句“古道再啟篇,老少定向酣;條條趣事多,拳拳待君遊”。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朱雪梅和她的團隊一直在路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