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稗史劄記

作者:不肖的頑石

“清明”是中國民間較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在民間的意義和地位僅次于春節。據記載,“清明”始于周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民間風俗。

“清明”稗史劄記

廣東圓玄道觀“清明”祭祀孝親活動現場。

相較其它傳統節日,“清明”有三個特别之處:一是兼有“節日”和“節氣”兩種身份;二是以戶外活動為主,即掃墓、踏青等;三是兼有“肅穆”“悲傷”、即掃墓祭奠活動,與歡樂、即踏青遊玩兩種情感氛圍。探究起來,源于“清明”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而且伴随着時代的變遷,“清明”在節俗的形式、内涵上均有所調整和革新。

“清明”稗史劄記

廣東“清明”踏青旺地的南沙濕地公園。與冬天觀賞候鳥遷徙不同,清明時節的南沙濕地公園是觀賞留鳥産仔的最佳時節,白鹭和夜鹭紮堆産仔,也有的鳥兒忙着教育後代生存技巧,一派和諧溫馨的場面。

其一,現行的“清明”是“節氣”和“節俗”的綜合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作為節日的“清明”與純粹節氣的“清明”是有很大差別的。節氣,它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标志;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照舊的習俗: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香燭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點上香燭,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稗史劄記

“清明”植樹傳統。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是以,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其二,“清明”掃墓,不過掃墓乃是寒食節的内容。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确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節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所兼并。據記載,寒食節掃墓并郊遊的習俗,在唐朝初年已蔚成風氣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後來,寒食掃墓之風盛行全國,時有官吏回鄉掃墓而耽誤職守,是以朝廷頒布政令解決假期問題,唐開元年間放假五天、到貞元六年增加到七天,官員們就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祖之事。由此可見,當時的寒食節與“清明”已合二為一,并成為了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一直到宋代,寒食節依然放假七天,其掃墓、祭祖的重要程度均已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臘祭。

唐宋時期,人們所說和所過的寒食節,其實是現在的“清明”與寒食節的混合。寒食與清明隻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和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了一起。在當時人們的觀念裡,“清明”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這一天,也被當做重要的日子。晚唐、宋代以後,禁火、冷食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凸顯出來,以此來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于寒食;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就隻知道“清明”,而不知有“寒食”了,但仍有少數地方保留有禁火、冷食之習俗。

“清明”稗史劄記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習俗。“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代詩人韋莊的詩作,反映了女子過清明流行蕩秋千的習俗。秋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并且成為“清明”習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随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後、嫔妃、宮女們玩耍。

相傳春秋時,晉獻公的寵妃骊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夷吾和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逃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弟弟夷吾追殺,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受盡了磨難和屈辱。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吃。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用自己腿上的肉做的湯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主,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清明”稗史劄記

山西綿山介子推母子石像,綿山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凈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2008年,山西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晉文公執政以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追随他逃亡的臣子大加封賞,而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總是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為官,已背着他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親帶禦林軍上山搜尋,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到大火熄滅後,終究也沒見介子推走出山來。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坐在一棵被燒焦了的大柳樹下已經死了,且留有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谕全國,每年的這一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顆被燒焦了的大柳樹死而複活,且綠枝千條,随風飄舞,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上前去,珍愛地掐下一支,編成一個圓圈戴在頭上。當天又恰逢是“清明”,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

“清明”稗史劄記

“清明”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清明”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産工具并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複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

其三,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開始的日期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據記載,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活動習俗通常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在水中沐浴,以祛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的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随四季的變化,經曆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春季要招魂;三是春嬉,即到野外踏青嬉戲。

“清明”稗史劄記

《曲水流觞圖》。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後漢書》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内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早期節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時期,這種活動就不僅是一種祛邪求祥的巫術儀式,而且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遊。據《詩經·鄭風·溱洧》記載:溱與洧,方渙之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許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勺藥。《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禊歲穢。”按上述的描述和解釋,上巳節就是在郊外舉行辟邪求吉的宗教儀式後快樂地春遊。這樣,上巳節的氣氛就有兩種:一是肅穆地祓除和招魂,二是快樂地嬉遊。雖然祓禊、招魂的儀式很重要,但是當時人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春遊。

魏晉以後,水中沐浴、招魂續魄之俗逐漸消失,臨水祓除轉為臨水酒會。據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歡。”這段文字裡面的上巳節習俗主要是一種水邊郊遊、宴飲的活動。唐朝時,三月三日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帝都要在曲江邊大宴群臣,即所謂“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寫有詩文描述這種盛景。民間男女也踴躍到水邊飲宴郊遊,唐代劉駕在《上巳日》中寫到:“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逢。”這天,長安還流行鬥百草遊戲等。由于時間與“清明”臨近,又都是郊外的活動,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開始還是分頭進行,後來逐漸合二為一,上巳節重郊遊踏青的特點就被整合到“清明”節俗之中了。或者說,“清明”盛行春遊的習俗主要是繼承了上巳節的傳統。

“清明”稗史劄記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抛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據現有資料,“清明”在唐朝之前還沒有成為節日。從唐朝開始,“清明”逐漸成為了一個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習俗的重要的民俗節日。唐代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寫到:“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這可以作為寒食、清明與上巳三者融合為一體的有力佐證。在唐朝前期,雖然這一段時間的習俗多被稱為“寒食”,但在實質上,其主體部分已經是今天所說的“清明”。至宋代以至明清,“清明”發展到最盛行的時期,其後綿延不絕。

中國有着綿長的農耕文明,儒家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結晶。儒家文化講究家國一體,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齊家開始。社會細胞——家庭和諧、興旺了,衆多社會細胞構成的國家也就和諧了,也就有了希望。是以,“清明”看起來是家庭的事,是家庭建設的重要内容,但實際上也是社會的事,是事關民族、國家的大事。

“清明”稗史劄記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舉行公祭烈士活動。

今天,“清明”又有了時代的新内涵、新價值,“清明”也由緬懷先祖發展到緬懷革命英烈。在這個節日裡,不僅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和祖先,也會想起和懷念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而獻出了生命的無數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