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挂紙”、吃白煮蛋……台灣群眾這樣過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語道出了清明的特殊氣氛。中國人曆來講究“慎終追遠”,作為節氣和節日的清明節,讓兩岸中國人再一次相逢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清明将至,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台灣副教授王文隆講述了台灣地區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他表示,清明祭拜祖先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傳統,在台灣同樣也是如此。

“挂紙”、吃白煮蛋……台灣群眾這樣過清明

王文隆介紹說,“慎終追遠”一直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到了清明這一天,大家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時間空下來,到自己先祖的墳前去祭拜、祭掃。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樣的習慣在台灣亦然。許多的台灣人是閩南或者客家的後裔,當他們的先祖移民到台灣的時候,把這些“慎終追遠”的習慣帶到了台灣。每到清明時節,各地的子孫就會回到老家,回到祖屋,一起上山去祭祀祖先。

“挂紙”、吃白煮蛋……台灣群眾這樣過清明

台灣群眾清明祭掃(圖檔來自台媒)

王文隆說在台灣清明時節主要的掃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培墓”,一種叫“挂紙”。一般來說,每一年都會有“挂紙”這樣的活動,可是不見得每年都會有“培墓”的活動,因為“培墓”是一個比較盛大的儀式,一般來說隻有在新墳、移墳或者家裡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進行“培墓”,而且“培墓”一般都不會隻有一年,必須要連續三年。“培墓”也需要挂紙,就是帶着紙錢去祖先的墳上做清掃。

“小時候我也跟着我的父母親一塊到祖先的墳上去掃墓”,王文隆說,“掃墓的時候一方面要把墳頭上面的雜草清理,再在祖先的墓碑上面壓紙錢,帶上山的除了這些工具和紙錢之外,還會帶上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準備好的供品,包括一些蔬菜、水果等等。”除此之外,台灣群眾清明節掃墓還要帶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白煮蛋,帶着蛋上山其實也是源自于寒食節的傳統。

“挂紙”、吃白煮蛋……台灣群眾這樣過清明

清明祭掃(圖檔來自台媒)

王文隆介紹,因為寒食節的關系,清明這一天基本上是不會開火的,也因為不會開火,大家沒有辦法生火煮飯,是以前一天晚上就必須把所有的供品準備好,以備隔一天帶上山去。大家會在那邊吃白煮蛋,吃白煮蛋的時候,同樣會把蛋殼抛擲到先祖的墳上,讓祖先的墳茔上面可以鋪滿着紙錢以及蛋殼,這個紙錢和蛋殼都可以讓祖先的墳茔上面變得更為堅固。吃完了白煮蛋,再跟祖先告别,一方面也跟祖先們說一下去年一年來家裡的大事,接着也跟祖先說希望往後的一年,也可以持續地庇佑子孫。最後,會燒一些紙錢,接着就把所有的供品收拾好,提籃下山。

王文隆還表示,客家人在台灣也有同樣的祭祖習慣,客家人比較特别的是通常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祖祠。這個祖祠就會吸引着所有分支和支脈的子孫,在清明前後回到家鄉來祭祀。是以,每一年的清明祭祖都會有上萬的子孫同時回到家鄉去祭祀祖先。這就成為了一個相當盛大的祭祀活動。從中也能夠看出台灣人“慎終追遠”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就是來自于大陸。

來源:看台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