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心理學研究: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很多文章提到了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報道,那就是經常有消極思想的人很容易患上癡呆症。

長期悲觀的思維模式會在大腦中堆積有害沉積物,甚至長期以往下來人們的認知能力也會有所下降。

認知能力的下降與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也有關聯,是以這篇報道的大緻結論就是:“長期的慢性的消極思維很有可能會增加癡呆症的患病風險。”

那麼,長期的抑郁與焦慮又會帶來哪些消極的認知問題呢?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原因有兩點。

催生反刍思維

英國心理學研究: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

患有焦慮症的人認知能力有所下降,《大腦修複術》一書則提到,全世界目前為止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焦慮症的辦法就是認知治療法。

在認知療法的治療過程中,首先需要讓患者明白,焦慮本身就是一種消極不現實的認知方式。在這種情緒之下很容易催生其他不健康的認知,比如反刍思維。

在做出某件錯事時需要反思,這種内省讓我們不斷成長,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然而反刍不同,反刍思維是一種精神能量消耗,它讓我們經常沉迷于做錯的事情裡,一直對這類負性事件所産生的後果以及自身的消極情緒狀态進行被動反複的思考,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認知。

長時間将自己封鎖在自己的小空間裡很容易陷入思維反刍,那些長期焦慮并且習慣用消極的情緒思考問題的人也很容易催生這種不健康的認知。

反刍思維是焦慮的一個典型思維特征,要想有效解決這種認知問題,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細化日常目标。

《大腦修複術》表達的簡潔明了,你每天有很多工作和任務要完成,但是你腦子裡一直在想,失業怎麼辦?沒有工作該怎麼辦?越焦慮越反刍,越反刍越焦慮。

在你一直反複擔憂的時候,沒有血液能提供到你的大腦裡幫你解決實際的問題。

之是以要細化目标,是為了讓我們每天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本應完成的任務,有規律地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目标,這樣你就不會經常去思考一些無法掌控的事情,也不用在大腦裡反複思考可能會發生的好或者不好的結果。

英國心理學研究: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

與此同時,不再焦慮的你也不用再精神内耗,大腦自然能很輕松很有能量地完成很多任務。

問題決策能力

決策能力是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并根據決策完成行為的能力,一位心理專家提到:“一旦焦慮控制住我們的頭腦,我們就沒有辦法成為清醒的資訊收集者,更沒辦法成為清醒的決策者。”

有些心理悲觀的人常常否定自己,習慣從最壞的角度考慮問題,《常識赢天下:成功人士的共同秘密》提到,有些人很在乎别人的評價,他們常常全盤否定自己,很容易因為做不好一件事就陷入在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

在這種自創環境中,他們隻會越來越崩潰,很難做出正确的判斷。

英國心理學研究: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

一個情緒積極的人,他的思維非常活躍,不會因為過度緊張進而沒有辦法全面看待問題。

情緒積極的人在思維運轉或者問題決策時都沒有壓迫感,他的思維環境是非常安全的,往往能進入全神貫注、忘我的心流狀态。

焦慮的特征就是讓人無法集中精力,你的思維是混亂複雜消極的,沒有方法從客觀角度衡量利弊。

《常識赢天下:成功人士的共同秘密》提到一種方法來解決因為焦慮和消極情緒影響的問題決策能力,那就是反向思考能力。

說直白一些,就是不要将自己看得過于重要,沒必要将自己視為某種圈子或某種關系的樞紐核心,從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其實和他們一樣,都是會犯錯誤的普通人,别人有時候并不會對因為你的錯誤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念念不忘。

“擁有這種反向思考能力,你會有勇氣面對你身邊的事情,接受客觀現實,你可以擁有一個平衡的心态與健康的情緒,進而做出正确的決策。”

長期消極情緒的堆積會影響人們的認知能力,說簡單一點就是長期喪或抑郁人就會變呆,随着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下降,我們大腦認知機能受到的損害越來越明顯,患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英國心理學研究:長期悲觀的人更容易患上癡呆症

不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想要“變聰明”的前提就是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态。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