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作者:盒子裡的密探

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地球的保護星。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月球與地球

1969年7月20日,帶着地球人的希望,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阿姆斯特朗在采訪中談到自己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這是為什麼?

随着科技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都實作了登月的夢想,但是他們都說過自己在月球回望地球時産生過不安。

問題來了,月球環境到底是怎樣的?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阿姆斯特朗

“月球人”眼中的地球是怎樣的?

宇航員們在探尋過程中又意識到了什麼?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宇航員到了月球上就對地球感到不安?

今天本文就從陌生的月球環境、恐怖的母星、渺小的衆生三個方面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陌生的月球

自古以來,人們常喜歡夜晚仰望星空,入目的首先是身披銀色光輝的皎潔明月,人們便用無數美好的詞語稱贊它。

可是宇航員登月後看到的卻是千瘡百孔的月球表面和一片灰白色的土壤,周邊則是一片黑暗。

這可與神話中月宮的瓊樓玉宇相差甚遠,不怪宇航員們心生落差。

宇航員們還要适應月球的重力,因為月球的重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在地球上能舉起60斤的物體,到月球上就能舉起360斤的物體。

是以我們能從視訊中看到,身穿厚重宇航服,手拿沉重裝置的宇航員仍然能在月球輕飄飄地行走。

可是适應月球引力是需要時間的,一不小心就會“一跳千裡”,這不禁讓人憂心自己會不會直接跳出月球,那還有什麼心思看看地球呢?

此外,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極低,是以月球表面晝夜溫差極大。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月球正面上主要的海和一些坑穴的名稱

如果宇航員剛好也将着陸,他們将面臨零下183攝氏度的漫漫黑夜。

在這裡,他們要忍受極端的寒冷,漫長的黑夜。

有句流行語“到點了,網抑雲啦!”這可不就是說人們的思緒在夜晚更容易發散出來嗎?

更何況,人們常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月球的時間雖說沒有神話中描述的那麼誇張,但也與地球有着巨大的差異。

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地球的一晝夜是24小時,人們也已經适應了晝夜更替的生物鐘。

可是月球的一天卻約等于地球的一個月,如果身處漫長的黑夜,難免會使宇航員們心感不安。

在自然環境和情感的雙重作用下,對地球感到害怕倒談不上,但是宇航員們難免會對周邊的情況感到壓抑。

那麼,現在請跟随本文一起來看看“月球人”眼中的地球吧。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恐怖的母星

地球孕育了萬千生物,是人類的母親。

從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空間站俯拍下的地球更是驚豔無比。

巨大的雲層、湛藍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地貌、巍峨聳立的人造景觀、華麗的燈光夜景,讓人沉迷于地球的美奂絕倫。

如此美麗的地球為什麼會使登月的宇航員們感到害怕呢?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美麗的地球

這就得說一說可在人類基因上的巨物恐懼症了。

巨物恐懼症是指人們總是會對比自己體系大很多的物體産生恐懼,比如老虎、大象甚至是大的雲團。

他們有一種錯覺:如果盯着巨物看太久,就會在它們身上看出臉來。

隻是看到地球上的某一巨大的物體就會害怕,更何況是偌大的地球呢?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地球結構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004千米,體積達到了10832億立方千米,對于浩瀚星河,地球的體積隻能算個弟弟。

但對于月球和月球上的宇航員來說,地球可謂是龐然大物了。

月球的平均半徑為1737.10千米,體積約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而宇航員們的普遍身高為175厘米。

在地球上看月亮,那是散發着銀白光輝的白玉盤;在月球表面看地球,半邊天空都會被占據。

美麗的月亮

此外,在地球我們能觀測到日月的東升西落,在月球我們卻隻能看到一動不動的地球。

這是因為,受潮汐鎖定,我們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同理,在引力的作用下,我們在月球上也隻能看到懸在天空同一位置不動卻又不斷自轉的地球。

更何況,在漆黑的宇宙中,地球的光芒格外耀眼,就像一隻一直不動的大眼睛觀察着月球,宇航員自然不能長久的直視這永垂不落的地球。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當時還有一個引人熱議的說法——地球的人類是高等文明飼養的産物,而月球就是高等文明觀測地球的監控器。

這麼一樣,宇航員們從月球觀看地球的角度會不會就是高等文明監控地球的角度?

更何況,對于高等文明而言,登月的宇航員們就像放大鏡下的再次放大的螞蟻,這不禁讓人汗毛聳立。

面對懸在空中散發光芒一動不動,但又不斷切換場景的龐然大物,再想一想各種引人熱議的設想,又有誰能保持淡定呢?

神秘的宇宙

此外,宇航員們面對神秘的宇宙,再次意識到了衆生的渺小。

現在本文将從第三方面和大家進一步探讨宇航員們不敢回看地球的原因。

渺小的衆生

宇航員們是在嚴格訓練中,優中選優挑選出來的。

但是他們突然登陸陌生的月球,直面之前隻在圖像中出現的神秘、未知的宇宙,難免也會失神。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月球内部結構示意圖

更何況宇宙環境神秘莫測、充滿危機,宇航員們對于整個宇宙而言過于渺小,一旦在執行任務中産生風險,随時可能丢掉性命。

常言道“月球是地球的守護星”,這是因為月球曾幫助地球抵擋了無數次隕石的撞擊。

其實觀察月球,我們會輕易發現它的表面可謂是千瘡百孔。這些坑坑窪窪的地方,一方面原因是月球的火山活動導緻的,但更多的原因卻在于隕石撞擊。

隕石撞擊

宇宙中除了有各種恒星、行星、衛星,還有許多宇宙垃圾和隕石。

這些隕石經常會不小心玩脫,不受控制地砸向其他星球。

要知道當初地球霸主恐龍的滅絕就是小行星砸向地球的結果。

恐龍相對人類而言過于巨大了吧,但相對宇宙連螞蟻都算不上。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太陽系

更何況,太陽系中的隕石可不少,木星的周圍就有一圈小行星帶,這些可都是潛在的危險。

我們很難保證這些隕石不會在宇航員執行任務時砸向月球。

在性命時刻受到威脅的時候,宇航員們無比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渺小,自然也就不能一直看着地球了。

此外,聲音是機械波,機械波隻能在媒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而宇宙大都是真空的。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聲音的傳播

這意味着宇宙在遼闊浩瀚的同時也是死寂的。

遼闊、死寂、陌生的環境,總會使人心生不安。

既然人類如此渺小,宇宙環境如此危險,在月球上有那麼多不确定的因素,我們為什麼還要探索月球、探索宇宙呢?

接下來我們來探讨一下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以及中國的探月工程吧。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探索月球

探索仍在進行

自人類知道宇宙的存在以來便開啟了不斷地探索。

古代的欽天監通過觀察月亮、群星和太陽來推算曆法天氣。

但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能通過高科技探索更廣闊的天空。

可以說,宇宙探索的意義影響深遠,載人航天勢在必行。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中國載人航天

航天科學能夠揭示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能夠幫助人類探索生命的起源、尋找未來的新家園。

此外,航天科學需要高技術的支援,比如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控探測技術新能源技術等。

同時航天技術也反作用于高科技技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月球作為人類走向宇宙的第一步,不少國家開啟了探月計劃,中國也不例外。

宇航員登月後不敢回看地球,他們為何不安?在害怕什麼?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随着嫦娥一号至嫦娥七号圓滿完成各自任務,科學家們也發現了月球具有衆多能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特有礦産和資源,這些都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儲備。

探月、探索宇宙仍在繼續,而這一切都需要足夠的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支援。

但是“人心齊,泰山移”,在多國的齊心協力下,我們隻會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