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與仙,水與龍,兩者是可以互相成就的,博物館和文物也可以是這個關系,并非隻有盧浮宮中才有珍貴文物,在中國一個縣城的博物館中,同樣有着一件國寶,它原本平平無奇,可是因為外面雕刻的字成為了一件國寶,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2008年10月9日,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國慶節假的輕松氛圍時,在陝西省渭南市有一群人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着一個儀式,這裡是澄城縣,他們要準備的澄城縣博物館的開館儀式。這座縣級博物館坐落在縣城的古徵街,它規模很大,總面積可達6400平方米,内設有五個展廳,文物多達3000件。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時間轉眼來到了今天,澄城縣博物館也已經開放了13年,它從最開始存放展覽文物的場所,逐漸有了新的作用,如今它成為了一座展現當地人文曆史、民俗風情的綜合博物館,甚至還是一個宣傳澄城、澄城旅遊的重要平台。館中有很多代表性的文物,元代的鈞窯碗、明代的荷花紋扁鐘還有清代的镂空葫蘆問螭首玉帶扣,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當然,之是以渭南的一個小縣城中就可以出土如此多的珍寶,還是因為陝西省會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之城,這裡遺落的珍寶自然數量頗豐。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在澄城縣博物館諸多文物中,有一件被稱為是國寶級文物。這是一座金代鐵鐘,鐵鐘淨高達2米,加上鐘首則為2.35米,最大直徑為1.56米,重達4噸,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這口金代鐵鐘鑄造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當時南宋處在紹熙三年,宋光宗雖有革舊鼎新之意,卻屬于一個妻管嚴,皇後李鳳娘心狠手辣,強力幹擾朝政,緻使南宋開始走下坡路。

南宋逐漸沒落,但金朝正在大力發展,為了尋求佛祖保佑,金章宗下令鑄造了這尊大鐵鐘,同年建造完工的還有著名的盧溝橋,這尊大鐵鐘居然和盧溝橋同年生,這還是蠻有趣的事情,現代以後,這尊大鐵鐘一直放在當地的普濟寺中,但後來由于戰亂,它曾失去蹤迹,在建國後,經過專家們不懈地尋找,這才讓它重制光明。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澄城金代大鐵鐘品相典雅,上有蒲牢妞,下為八角弧形口,鐘身系灌鑄而成,可分為七段四十五模:鈕下最上一段,合鑄一模,中留一孔,與鈕連接配接,頗具設計感,但這隻是一口簡單的鐵鐘,沒有任何繁雜的配飾,也沒有珍貴的材質,是以即使是年代久遠,它應該也隻能做一個三級文物,但是從國家文物清單中可以發現,它居然是妥妥的一級文物,這又是為什麼呢?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原來在大鐵鐘的鐘身,存在着一個珍貴的記錄。衆所周知,中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世界少有的單音節語言,漢字具有極高的表意功能,根據功能劃分,漢字可以分為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比如鍾,一指用金屬制作的重物,這就是完全的指事文字,雖然它沒有象形文字那樣的形象,但是隻要從部首角度分析,依舊可以明晰它的含義。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不再使用繁體字,但是漢字的簡化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比如說鍾向鐘的轉變,就有很多人提出異議,簡化後的鐘既不是象形文字,又不是指事文字,如果隻是單純地為了書寫友善,就如此簡單地抛棄了文化的傳承,這是不是過于草率了。

澄城縣有一個金代大鐵鐘,它因為外面雕刻的文字,成為了一件國寶

但是這口金代大鐵鐘給出了一個沉默的答案,在鐵鐘鐘身上,共刻有60餘個簡化漢字,其中有黨、貴、榮、張、順、堅、蔺、寶、仙、濟、彌,共計十一個字,居然和現代漢字一模一樣,這就意味着大陸的簡化漢字至今有800多年的曆史,進而推翻了以前漢字簡化300年的學說,看來漢字簡化,絕不是數典忘祖,更不是自掘根基,反倒是一種必然的潮流,因為古人早在800多年前就在做這件事了。

一口看似笨重的鐵鐘,其上居然雕刻着漢字簡化的曆史,漢字簡化,可以提高書寫速度,更好學習,好處太多,即使丢失了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的一些特點,也應該這樣使用下去,曆史的車輪滾滾,隻有符合時代的産物,才可以流芳百世!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渭南日報》2017.11.02期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