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說三國:一六〇 曹丕登基

十月十三日,漢獻帝見天下人心盡皆歸魏,于是在高祖廟祭祀,報告列祖列宗,派代理禦史大夫張音帶着符節,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書,要讓位給曹丕。

漢獻帝在策命書中說:“天命無常,隻歸有德之人。漢朝國運衰微,世道處于無序狀态,皇位傳到我身上,天下大亂,瀕于颠覆崩潰。幸虧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難,使華夏清平,保護我祖宗廟宇平安,全國百姓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賜。如今你繼承先王的事業,弘揚崇高的品德,完備文武大業,發揚光大你父親的宏偉業績。皇天有靈,輔助我認清我的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讓給你。你應恭敬地接受大禮,享有萬國,以順承天命。”

曹丕三次上書推辭,然後在繁陽(今河南臨颍縣西北)修築高壇,于十月二十九日登壇,接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是為魏文帝。

文武百官在兩旁陪拜。

禅讓儀式完成後,曹丕命人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改國号為魏,建元黃初,大赦天下。

史說三國:一六〇 曹丕登基

十一月初一,曹丕尊奉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将河内郡山陽邑(今山東菏澤巨野縣)的一萬戶封賞給他,允許他仍然使用漢朝的曆法,行皇帝的禮儀、音樂,上奏不需要稱臣,朝廷在太廟舉行祭祀典禮時,可分享祭品,并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

曹丕追尊自己的祖父魏太王曹嵩為太皇帝,父親魏武王曹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尊奉母親魏太後卞氏為皇太後。

改漢朝封的諸侯王為嵩德侯,列侯為關中侯。

大臣們封爵、升遷,各有不同。

又把相國改稱司徒,禦史大夫改稱司空,奉常改稱太常,郎中令改稱光祿勳,大理改稱廷尉,大農改稱大司農。

各封國與郡縣,也大多都有改動。

他還把原來魏國的玉玺授給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另賞賜他青蓋車、乘輿、寶劍、玉玦等。

劉協奉獻自己的兩個女兒,送給曹丕作妃子。

史說三國:一六〇 曹丕登基

曹植聽說曹丕廢漢自立,便穿上喪服,為東漢王朝的終結而悲哀哭泣。

曹丕非常憤怒,說:“我順應天命當了皇帝,卻聽說有人哭,為什麼呢?”

是以對曹植嚴加防範,隻是礙于母後卞氏的壓力,不敢有過分行為,隻好将曹植數次徙封。

魏黃初二年(221年),監國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旨意,上奏說:“臨侯曹植酗酒,言辭輕狂,行為傲慢,劫持并脅迫魏王的使者。”

有關部門請求治他的罪,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食邑從原來的一萬戶一下子降到了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

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從一個過着優遊宴樂生活的王族,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史說三國:一六〇 曹丕登基

魏黃初三年(222年)四月,曹丕大封曹氏子弟,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

封王之後,曹植在回鄄城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

曹植在賦中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辍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暗喻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于破滅。

《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想象豐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特别是其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就如觀賞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讓人感受真切而無虛無缥缈之感。

《洛神賦》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曆代很多大家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常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

魏黃初四年(223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魏黃初六年(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

但曹叡對于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隻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

之後,曹植先後涉遷浚儀、東阿王,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史說三國:一六〇 曹丕登基

魏太和六年(232年)冬天,曹叡頒布诏書,讓諸王在第二年正月朝見,同年二月,把陳郡的四個縣分給曹植,封他為陳王,食邑三千五百戶。

期間,曹植總想與曹叡單獨見面交談,讨論時政,希望能夠被試用,終于沒得到機會。

回到封地後,曹植惆怅不已,徹底絕望了。

當時的法律對待藩國很嚴苛,部屬都是商賈俗人,士兵給的也都是老弱病殘,總數不過二百人。

而曹植因為以前的過失,樣樣又減去一半,十一年中竟然三次遷移。

魏太和六年(232年)十一月,郁郁寡歡的曹植生病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曹植的小兒子曹志承襲了爵位,遵照其遺囑,簡單地舉行了葬禮,将其葬于東阿魚山。

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魏景初年間,魏明帝曹叡下诏說:“陳思王過去雖有過失,已經克制自己,謹慎行事,彌補了以前的缺失,而且從小到老,書籍不離手,實在難能可貴,指令收集黃初年間那些奏報曹植罪狀的,公卿以下讨論過的,儲存在尚書、秘書、中書三府和大鴻胪的有關檔案,一律銷毀。記錄曹植前後撰寫的賦、頌、詩、銘、雜論一共一百多篇,制成副本,收藏在府内外。”

又幾次給曹植增加食邑,連同從前的共九百九十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