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作者:新民說iHuman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圖為“愛在清明”生命文化音樂彙錄制現場圖檔

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想起我……

再過一周是清明。3月27日,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甯療護團隊發起,在多位公益演繹藝人的支援下,一場以“愛在清明”為主題的生命文化音樂彙在京線上舉行。“希望在清明期間綠色祭掃的倡議下,由我們生死教育從業者發起這樣一種緬懷的新倡議——哼唱起遠行親人喜歡的旋律,實作情感互動、生命意義的共生、共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甯療護專家路桂軍說。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圖為路桂軍醫師(左)回訪生前接受安甯療護患者的家屬

人世間的緬懷大緻可分為父母離世、子女離世、失去夫妻或者摯友。音樂彙現場,通過視訊記錄的方式,講述了來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甯療護團隊親曆過、守護下的真實故事,不僅感人也為有類似經曆的人們提供了借鑒——他們是青年才俊因罹患結腸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離世,女友帶着愛繼續充滿希望地活下去;是相伴中年,妻子離世,丈夫薛先生懷揣着濃烈的思念,愛得更加纏綿,也更愛世界;是用父親最愛的旋律懷念父親音容、教導的女兒高女士;是青梅竹馬的夫妻離世時捐獻出眼角膜,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而另一半也與夫妻活成了一個人;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父母帶着女兒丹丹的期望堅強快樂地生活。此外,還有接受了肝移植手術重生的翟先生,對捐獻器官的陌生“兄弟”的問候和感恩回報……

“當大衆面對喪親之痛,如何找到緬懷的方法,如何幫助那些活着的人療愈相思之情以助他們更好地前行,這是我們生死教育從業者面臨的挑戰。”路桂軍說,而音樂本有非常好的哀傷療愈作用,每一個“遠行”的人,生前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或者每一個家庭,當親人“遠行”之後,會有一種旋律,可以讓人深情地想起在一起生活的各種場景,這種音樂直指人心。在路桂軍發起音樂緬懷的倡議後,得到了中國器官捐獻移植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援,同時得到了音樂界柯以敏、李進、東方女子樂坊、何璟昕、金澤男、王理文,以及北京人民廣播電視總台芳華女士的積極響應。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圖為音樂人柯以敏現場演唱《這世界有那麼多人》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行至中年的薛先生送給愛妻的旋律,愛妻轉身之後思念和愛沒有因為妻子的遠行而變得平淡,反而更加濃烈,當這首歌的旋律響起,平凡生活中的點滴都浮現在眼前。“因為有像你一樣的人存在,我稍稍喜歡上這個世界了;因為有像你一樣的人存在,我開始稍稍期待着這個世界。”薛先生說。《我的祖國》是高女士父親最喜歡的歌曲,當旋律響起,“仿佛父親回到了我的身邊,與我們一起歌唱,我們在歌聲中相擁,在歌聲中互相傾訴彼此的思念。”高女士說。“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女兒丹丹遠行後,丹丹父母帶着女兒遊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帶着女兒滿滿的期望,堅強地快樂地生活着。”丹丹母親說。

接受了肝移植的翟先生則深愛一首《這世界有那麼多人》,“感謝素未謀面的兄弟給了我新生,我無以為報,隻有年年祭奠、緬懷,珍惜生命,更好地活着,更多地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為了将來與我肝膽相照的兄弟相見時,能夠無愧地說一聲,兄弟,我沒給你丢人!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翟先生說……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圖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安甯療護團隊

“清明節因為緬懷逝者,總是充滿着哀傷,希望生者能通過具有紀念意義的途徑,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思念和愛,希望音樂承載這種途徑為清明以及生者日後的生活帶去力量和溫暖。”路桂軍說。

通訊員 李志剛 韓冬野

清明,用音樂寄托生命文化

《見證生命,見證愛》

路桂軍 著

中國安甯療護先行者、中國疼痛領域專家、醫學人文學者路桂軍醫生首次分享自己21年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述說動機來自21年在臨床一線所觸碰的每一個真實可感的生命故事。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從一線接觸的病患案例講起,探讨疼痛、安甯療護、生命與死亡、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哀傷撫慰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等諸多問題。他基于一名疼痛科醫生對生命的認識和反思,提出了“四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道别”應該成為每一位中國人、每一個中國家庭面對死亡的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