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産圈再沒“孫宏斌輪”

作者:商業人物
地産圈再沒“孫宏斌輪”

作者:郭儒逸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2003年,40歲的孫宏斌還在忙着搞他的順馳地産。

當年7月在重慶的一個業内讨論會上,還不是大人物的孫宏斌幾步跨上講台,他講了幾句話,大意是要打敗萬科,成為中國房地産市場的銷售冠軍。

台下坐着的,就有時任萬科董事長王石。

王石對這個發言并不高興,他估計覺得台上的這個人太狂妄了。但孫宏斌的豪言壯語并沒完,轉眼到2004年的博鳌房地産論壇上,他又向王石下了挑戰書,說順馳當年的銷售收入将達到100億,意思是能把業内老大哥萬科一舉拉下馬。

王石同樣給予了回擊。第二天,孫宏斌登台做了個題為“把每次變化當作機會”的演講,繼續向外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壯志,一副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架勢。

順馳時代的孫宏斌高調激進,一邊向對手們叫陣,一邊在土地市場上高價拿地,馬不停蹄地大舉擴張。他希望以最少的資金撬動最多的土地資源,隻要開發速度足夠快,順馳這套模式就完全跑得通。

遺憾的是,孫宏斌失敗了。

2006年,他被迫将順馳變賣給一家香港基建上市公司,當時這家香港公司正打算進入房地産領域,通過順馳打入内地房地産市場,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也是有資料可查的第一次有人給孫宏斌接盤。

後來,孫宏斌總結過這次創業失敗的教訓,一是要重視産品,二不能擴張過快——順馳曾在一年内突擊進入一二十個城市,事後證明太冒進了,三是杠杆率不能太高。2006年前後,正值一輪房地産調控政策出台,急速冒進的融創資金鍊最終斷裂,給孫宏斌結結實實上了一課。

據稱賣掉順馳讓孫宏斌備受打擊,從公衆視野内淡出很久。而萬科在2006年勢頭仍猛,成為第一家進入全國納稅百強榜的房地産公司。在該年度的緻股東信裡,萬科自稱這是“激情澎湃”的一年,給接下來的三年高速發展目标開了個好頭。

在順馳敗局的同時,孫宏斌還運作着另一個公司,那就是融創。當年的融創不聲不響,直到2010年在香港上市時,這家公司的年銷售額僅為86億元。要想靠這個數字坐上地産一哥的位子,太難了。

地産圈再沒“孫宏斌輪”

得到教訓的孫宏斌在融創身上調整了戰略。他将其定位于高端精品開發商,初始階段的業務僅限于北京、天津、重慶、蘇南四地,并且一再強調财務層面的安全。于是,多年下來融創基本遵循了聚焦核心城市的紅線,這是一張寶貴的底牌,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那時的孫宏斌還不是後來聞名業内的并購大王,融創仍不惜重金靠自己在一線城市拿地,例如2013年就接連在北京和天津拿下三個地王項目,其中位于北京東三環的農展館地塊,樓面價每平米超過7.3萬元,成為當時全國的最貴地王。

2014年成為融創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孫宏斌決定進入競争相對沒那麼激烈的二線市場,也是在這一年,融創開始瞄準并購擴張這條路。

2014年和2015年,融創先後和綠城、佳兆業以及南京雨潤絞在一起,後者均是當時融創準備并購的目标。綠城的宋衛平彼時心力交瘁,他已無力獨自讓處于極端困境的綠城脫險,而由郭英成家族控制的佳兆業也因債務沉重瀕臨破産,孫宏斌就這樣第一次成了救火隊長。

宋衛平起初信任孫宏斌,他認為孫是“死過一次又重新活過來”的人——大概指的是孫宏斌曾有牢獄之災和順馳的創業經曆,認為孫宏斌比他更有鬥志和激情,也更适合執掌綠城。但因種種原因,這三起收購行動最終均以失敗告終,除了灰頭土臉幹一通,孫宏斌似乎什麼都沒得到。

不過,市場在這幾樁聲勢浩大的收購案中認識了孫宏斌,這個“大方爽快”的山西商人,成了他們日後遇到困難時最喜歡尋求幫助的對象之一。

孫宏斌後來告訴媒體,其實很多并購項目都是對方主動找來,對方認為他比較厚道,是以一旦想賣項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融創。而融創也有自己的算盤:通過此類收并購,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增加土地儲備,同時快速切入各地市場。

地産圈再沒“孫宏斌輪”

孫宏斌開始沉迷。整個2016年,融創的收購項目多達16個,标的公司位于衆多一二線城市,總金額将近600億。他還告訴手下,要懂得利用金融杠杆來擴大規模,未來數年将持續“地産+金融”的模式。在這種思路下,融創當年的淨資産負債率攀升至121.5%。即使是在普遍高負債率的地産界,這也是個容易引發不安的數字。

在成成敗敗的各種并購交易中,融創和它的掌門人逐漸被打上了喜歡“接盤”的标簽。孫宏斌大膽的認為,越是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越容易出現并購機會。隻要能借到更多的錢、更便宜的錢、更長的錢(長到足以穿越大類資産配置的周期),那用于并購的成本就算不上什麼。這個時候,你去搞“減杠杆”那一套反而是不對的。用融創高管的話說,堅持高周轉就是融創之是以成功的關鍵之一。

曾是融創早期股東的貝恩資本中國區CEO竺稼也認為,對房地産公司的負債率要分開看,如果一家公司的現金流狀況非常好,那麼即使它的資産負債率高也不是問題。在融創狂飙突進的那段時期,他覺得在所有地産公司中,融創的現金流是做得最好的。

一直到去年上半年,情況看上去似乎都是這樣。當期融創營收958億,淨利潤119億,兩者同比均明顯上漲。和不少業内房企相比,融創的日子要好過很多。孫宏斌也底氣十足,認為除融創之外的其他房企,誰爆雷都不奇怪。雖然當時融創已在尋求降低融資成本和負債,但沒多少人察覺到,這個并購達人很快就要遇到麻煩。

真正讓孫宏斌和融創憑借并購名聲大噪的,是2017年馳援樂視和并購萬達文旅項目。焦頭爛額中的賈躍亭和王健林,都想到了“厚道人”孫宏斌,并且分别在雙方初次見面後的短短一個月乃至幾天内,就火速敲定了高達幾百億的生意。孫宏斌意氣風發,在日後談到與萬達的“世紀交易”時,他直言王健林之是以第一個找到自己,把機會給了融創,就是由于自己在小圈子裡有信用和口碑,别人才會找過來。而正是自2017年後的三年内,融創又在業内掀起一輪并購大潮,不僅規模爬升至業内前幾位,“孫宏斌輪”的戲稱也人盡皆知。

好光景在去年下半年戛然而止。房地産銷售回款不暢、融資管道受限,再加上剛性債務償付壓力,雖然暫未直接爆雷,但融創的資金鍊同樣受到巨大壓力。一周之前,融創不得不放出公告稱,盡管過去幾個月密集處置資産回款并配股融資,孫宏斌也向公司提供無息借款,但公司流動性仍然出現困難,為應對3月及4月到期的公開市場債務而推出的方案均難以執行。這一狀況,已造成兩隻于4月1日、4月2日到期的債券回售和利息兌付出現危機。

此外,因無法按期披露2021年未經稽核年度業績,融創股票已于4月1日起在港交所暫停買賣。帶領公司上市十餘年,這是孫宏斌所接受到的罕見紅色警報。

地産圈再沒“孫宏斌輪”

資料顯示,今年融創合計将有170億元人民币境内外債務到期。過去數年,這家增速飛快的公司似乎從未讓外界把它和缺錢聯系在一起,孫宏斌總在給别人兜底,在業内俨然充當着“最終放款人”的角色,但在熟悉的高杠杆發展模式下,原來大家并無本質上的不同——賬面上号稱躺着幾百上千億的資金,風頭一緊,就吹掉了所有人的底褲。

某種程度上,孫宏斌遇困要比王健林自救更有象征性,所謂信心比黃金重要,如果連“孫宏斌輪”都沒了,再多的首富也就很難再翻身了。

就在融創準備借并購開始擴張的2014年,王石也在某商學院的課堂上做過一個演講,他提到人要不斷去修正自己的目标,萬科也是。如果别人做到2500億的規模,那麼萬科就不跟了。他說,有時候退比進更重要。

七八年時間過去了,孫宏斌早年立下的超越萬科目标至今未能實作,融創的确做到了前幾名,但卻始終沒能把老大哥壓在身後。而王石早已成了閑雲野鶴,他比孫宏斌大12歲,不得不說,有時候姜還是老的更辣點。

參考資料:

1.路透,《特寫》綠城宋衛平走過風雨終棄城,意興闌珊後寄望融創孫宏斌,2014年5月

2.第一财經,“并購狂人”孫宏斌談融創并購:都是别人主動找上門,2016年6月

3.澎湃新聞,孫宏斌:買萬達别人沒機會,王健林第一個找我談就成了,2018年3月

4.财新,孫宏斌轉變,2010年11月

*題圖購買于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