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佳案例丨依托“祠堂+文化”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作者:廣東鄉村振興
百佳案例丨依托“祠堂+文化”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2018年,鄉村振興的号角吹響。三年來,南粵鄉村大地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推進鄉村振興的先進典型,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廣東鄉村振興”微信公衆号及官方網站特别推出【廣東鄉村振興百佳實踐案例】專欄,展現廣東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總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可借鑒、可落地的經驗做法,以期為各地在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參考,為廣東實作“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視窗”作出“三農”戰線新的更大貢獻。

佛山市三水區把第三批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祠堂+文化——鄉村振興中的基層文化模式”,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有機融合,将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文明建設傳播陣地。據不完全統計,三水區有祠堂超過400座,至今儲存相對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個村有2-3座。為此,三水區首批探索在30個宗祠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充分發揮祠堂立足基層第一線、聯系群衆面廣、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特征,發揮祠堂尊重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後人、凝聚人心的作用,形成了良好文明風尚。

百佳案例丨依托“祠堂+文化”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白坭鎮打造祠堂音樂節。

(一)挖掘祠堂文化底蘊,打造文明實踐陣地。一是挖掘村史名人故事。深入挖掘名人故事,弘揚宗祠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和地域特色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大塘鎮蓮滘村羅氏宗祠曾是中共三水縣工委舊址,以紅色家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後人精忠報國。二是挖掘好家風好家訓。在30個祠堂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建設了家風家訓館,從祠堂儲存的族譜、楹聯、碑刻、牌匾、文獻資料等着手,挖掘整理一批優秀家風家訓,如蘆苞鎮長岐村盧氏大宗祠從先祖遺訓“先祖積福千年貴,後代善良萬代榮”中提煉“善”作為盧氏家風。三是挖掘一祠堂一品牌。3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從“紅色文化”“粵劇文化”“書香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忠義祠堂、禮和祠堂、孝善祠堂、紅色祠堂等良好道德風尚品牌。

百佳案例丨依托“祠堂+文化”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大塘鎮開展“美麗非遺進祠堂·精神家園更芬芳”非遺剪紙體驗活動。

(二)搭建基層治理平台,建構文明傳播空間。一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30個祠堂均按照“1+4+N”的建設模式,即1個陣地——祠堂,4個硬名額——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村史館、文俗文化活動、文藝隊伍,N個文化元素——文藝志願服務、公益電影播放、圖書閱讀等,打造成集文化服務、理論宣講、文明教化、志願服務、黨員教育、健身體育服務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把黨建、社會治理、文明教化融入傳統空間。如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建設了文化館、家風家訓館、名人館、清風講堂,孵化培育了龍舟、醒獅、書畫等13個文體協會,突破了宗族和區域局限性,成為當地最具人氣的農村基層文明傳播地。二是打造志願服務隊伍。每個祠堂都組建了村級志願服務隊伍,由鄉土文化能人、宣講人才、“五老人員”“道德模範”、大學生等組建文藝、宣講、體育、科技等志願服務隊伍,根據群衆多元化需求,廣泛開展多種形式志願服務活動。三是整合資源提升效能。将區、鎮、村三級惠民服務整合到各文明實踐點,建立理論宣講、政策解讀、文化服務、科技服務、特色服務等項目庫,把黨建、社會治理、文明教化融入傳統空間。如白坭鎮鄧氏宗祠一并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黨風廉政建設示範點、中國好人莫才好工作室、粵曲人才教育訓練基地,承載起新時代紅色教育、基層文化供給、農村黨群服務等多重功能。

百佳案例丨依托“祠堂+文化”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傳統祠堂變身公共文體場所。

(三)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弘揚文明時代新風。各“祠堂+文化”實踐點每月精心設計一批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文明實踐項目活動,推出文明實踐活動“菜單”,通過群衆點單、實踐點接單,組織好“傳思想、傳政策、傳文化、傳科技”等活動300多場次,推動了文明實踐不斷深入。如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宣講,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宣講開到農業園、榕樹下、田間地頭;圍繞“模範選樹”“村規民約誦讀”“好人故事分享”“鄉風文明大講堂”等共開展了400多場村居文明風尚系列活動,培育時代新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