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追思之緬懷先烈 尋找我心中的豐碑

作者:大河網

編者按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先烈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也是我們心中的一座座豐碑,他們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精神感染和激勵着一代代青年。在清明節即将到來之際,我們推出“清明追思之緬懷先烈”特刊——《尋找我心中的豐碑》,聚焦新時代的青年群體,看他們如何追尋先烈足迹、講述先烈故事、傳承先烈精神,赓續奮鬥、勇毅前行,書寫新時代壯麗的青春篇章。

焦裕祿孫女焦楠:以先輩為鏡 始終奮戰在一線

□本報記者 龔硯慶 史長來

“水稻鄉,水稻鄉,你那邊什麼情況?抓緊報過來……”4月2日,在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的大螢幕前,中心主任焦楠正在連線網格員,了解疫情防控情況。

今年43歲的焦楠是焦裕祿的長孫女,她的父親是焦裕祿的長子焦國慶。作為焦家後人,焦楠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時刻高标準要求自己。

去年9月份,焦楠從示範區審計局調至示範區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任主任。來到新崗位,焦楠迅速轉變身份,在“攻堅克難”工作中不退縮,在社會治理工作中創新機制,在班子建設上嚴格要求,帶領和推動該中心取得了優異成績。

焦楠按照上級部署,着力打造示範區“一中心四平台”(綜合指揮中心和綜合治理、執法監管、便民服務、綜合監督四個功能性平台),并将其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抓手和載體。

“工作就要實實在在,以繡花功夫做好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真正讓基層治理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大作用。”焦楠介紹,去年以來,示範區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保障中心通過“一中心四平台”累計處理基層問題事件148萬餘件,為群衆解決熱點、難點問題3萬餘個,打通了解決群衆身邊“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的“最後一米”。

面對再次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焦楠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立立了“大資料+網格化+鐵腳闆”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疫情期間,焦楠多次前往轄區各網格,結合實際,組織、指導全體網格工作者在網格内積極開展各項防疫工作,始終當好疫情防控“宣傳員”“守門員”“資訊員”,始終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随着年齡的增長,焦楠越來越感到爺爺的為民精神高山仰止,也更加明晰了自己的責任。“爺爺的親民愛民情懷、艱苦奮鬥精神,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動力。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有時更是一種壓力。我要以先輩為鏡,竭力為民服務,不給家庭抹黑,不給爺爺丢臉。”焦楠時常這樣告誡自己。

肖思遠親人張高森:願在艱苦的地方守護祖國

□本報記者 周曉荷 本報通訊員 任金光 易凡

3月31日6時,嘹亮的起床号回蕩在延津縣人武部營院。張高森和其他預備役人員立即起身,把被子疊成标準的“豆腐塊”,開始了一天的軍事化訓練。

今年21歲的張高森家住延津縣魏邱鄉後大柳村,是戍邊英烈肖思遠的親人。“按輩分,我是思遠的表叔,但在我心裡,他是我們全家的驕傲,是我學習的榜樣。”張高森說。

喀喇昆侖高原,冰雪覆寫、高寒缺氧,這樣的生命禁區就是延津籍烈士肖思遠日夜守護的地方。2020年6月,時年24歲的肖思遠為了國家利益而壯烈犧牲,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的铮铮誓言,點燃了大江南北無數青年的愛國激情。

回想思遠犧牲消息傳來的那天,張高森仍然心揪得厲害:“我當時正在讀大學,一下子就愣住了。小時候回

外婆家總是會見到他,他大我5歲,在我的記憶裡一直高高大大、很帥氣,不敢相信他已經永遠離開了。”

張高森的父親年輕時在甯夏當過兵,受家庭影響,當兵也是張高森的理想;思遠進了軍營後,張高森當兵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思遠的犧牲,更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向他看齊!”張高森說。

如今,張高森已如願成為延津縣人武部的一名“預備役”,正在接受役前教育。從早上起床、出操,到隊列訓練、内務整理,短短半個多月的訓練,讓張高森對思遠有了更深的思念和尊敬:“我們訓練站軍姿,站一兩個小時後腿酸疼、僵硬得打不了彎。這個時候我就會想到思遠,在高原上,條件惡劣,寒風刺骨,他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未入軍營,先有“兵味”。張高森告訴記者,之前覺得軍人是個很威風的職業,如今更認為,進入軍營當軍人,最基本的就是服從和擔當。“我願意像思遠一樣,在最艱苦的地方守護我的祖國。”他堅定地說。

青年刑警王喬:循着“呂導”的足迹守護一方

□本報記者 王斌

31歲,對很多人來說,正是事業起步、未來可期的年紀。而在濟源,卻有一名公安烈士,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1歲,他就是時任濟源市警察局刑偵支隊三大隊教導員的呂祥浩。

2009年3月3日,已經在崗位上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的呂祥浩,接到指令從濟源連夜奔赴四川成都抓捕犯罪嫌疑人。在蹲守的酒店房間内,他與一名突然傳回房間的犯罪嫌疑人展開激烈搏鬥并将其制伏後,又跳上計程車追捕一名駕車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此時,意外發生了,經過激烈搏鬥的呂祥浩體力嚴重透支、大汗淋漓,他對同僚說:“我快頂不住了,把這個人交給我,你們快去追吧……”而這句話,竟成了他留給戰友的最後一句話;接着,他費力掏出鑰匙,打開手铐,把犯罪嫌疑人和自己铐在一起,這也成為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動作。

轉眼間,呂祥浩已經離開13年了。當年他工作的刑偵支隊,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新人們在入警時,都會聽人講起“呂導”的故事。“呂導當年犧牲時年僅31歲,他敢打敢拼的勁頭也一直激勵着我,”今年31歲的刑偵支隊三大隊民警王喬說。

呂祥浩犧牲那年,正上高三的王喬也在送别的人群當中。彼時尚年少的他,心中有個疑問:為啥這個警察這麼拼命?

參加工作後,他慢慢有了答案:穿上警服,肩上就有了保護群衆生命财産安全的責任。拼命,不是年輕氣盛,是義不容辭!

工作中,王喬也以自己的方式向呂祥浩緻敬。近段時間,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王喬每天都要收集研判各種資訊,還要全天候接收來自省公安廳的疫情防控指令。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2點,他雷打不動地坐在電腦前,生怕錯過一條資訊。工作任務重,他卻不在意,他說:“呂導犧牲時31歲,和我現在一樣大,現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好了,我更要把工作幹好。”

清明将至,王喬打算在清明節當天,帶上鮮花,去陵園祭拜呂祥浩,告訴前輩:“請您放心,戰友們正循着您的足迹,在守護一方安甯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雨亭中學教師徐晨:為國儲才更有後來人

□本報記者 徐東坡

“我們将以班會的形式,讓學生們講述魯雨亭的故事,這些故事會像種子一樣,紮根孩子們心中,慢慢長大。”4月1日上午,永城市芒山鎮雨亭中學老師徐晨開始準備清明節的活動。

29歲的徐晨是芒山本地人,她說,自己是聽着魯雨亭的故事長大的,雨亭中學以烈士名字命名,作為學校的老師,她更希望烈士的精神傳承下去。

魯雨亭1899年出生在今芒山鎮一個書香家庭,少年時就在其父魯紫銘的教導下立志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父子倆曾先後創辦42所初小、1所高小和1所師範學校。在魯雨亭故居房屋的門楣上,當年題寫的“為國儲才”四個字仍清晰可見。

為救國救民,魯雨亭棄文從武,軍校畢業後先後擔任河南陸軍和建國豫軍掌旗官、軍法處長、國民革命軍第41軍駐南京辦事處處長、永城縣縣長等職。他曾變賣家産,購買槍支彈藥,在永城組織抗日聯防自衛隊等抗日武裝,并于1938年建立了永城縣抗日遊擊隊,後被編入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遊擊支隊。1940年4月1日,41歲的魯雨亭在李黑樓與日寇戰鬥中不幸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為了紀念魯雨亭,當地政府在他的墓前修建了魯雨亭烈士紀念館。目前,紀念館展廳正在擴建,面積将擴大到700多平方米。

“當年魯雨亭父子故鄉興學為國儲才,當今國家富強更需人才。我大學畢業後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魯雨亭的影響。”徐晨動情地說。

80多年過去了,魯雨亭“為國儲才”的遺訓仍在開花結果,澤被後人。

自2009年起,魯雨亭的後人發起了“雨亭行動”,以“以雨潤才、以亭護才”為原則,每年暑假在雨亭中學和雨亭國小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由老師帶隊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參觀學習。2017年,徐晨就曾帶領11名學生參加“雨亭行動”去了北京。

“通過‘雨亭行動’,孩子們開闊了眼界,思想得到了提升,大家更懂得要珍惜美好時代,立志為家鄉發展、國家富強貢獻力量。”徐晨說。

省團校教師景陽:講好新時代出彩故事

□本報記者 周曉荷

3月29日,記者見到省團校青年教師景陽時,她正和同僚們一起為河南青年運動史展館布展的事兒忙碌着。擺在景陽面前的,是一摞摞厚厚的史料。

仔細閱讀這些材料,百年前那段青春燃燒的歲月重制眼前:從五四運動爆發、河南青年走出校門聲讨響應,到河南進步青年建立“青年學會”,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四處奔走;從李大钊在鄭州勞工夜校和青年暢談青春理想,到河南省首個團組織建立……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這些“閃亮的青春”,是省團校老師們這兩個月的工作主題。

“今年将迎來中國共青團建團100周年,對河南共青團帶領青年跟黨奮鬥的百年曆程進行系統梳理,不僅是我們的工作,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課。”景陽說。

馮品毅,這是讓景陽印象深刻的名字。“他是中共早期革命家,也是河南省首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青年團省立開封第一師範支部’的創立者。”景陽介紹,1923年,23歲的馮品毅從北京高等師範畢業後,到河南省開封省立第一師範任英語教師,之後就開始了共青團組織的建立工作。“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他來到中原,在高校開辟‘閱讀室’,緻力于先進思想的傳播,呼籲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事業,年僅30歲就英勇犧牲了。”景陽說。

還有更多名字值得銘記:創辦河南青年學社、雙雙投入黨的事業的李翔梧夫婦;參與河南青年協社創立、後任共青團河南省委書記的馬沛毅……

“他們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先驅。”景陽說,“讀着他們的故事,我時常在想,是怎樣的力量支撐着他們,為尋求救國真理而義無反顧,不惜生命代價四處奔走?我時常問自己,如果是我,我能作出他們這樣的選擇嗎?”

這樣的追思,成為景陽和同僚們砥砺前行的動力。“我們要握緊紅色‘接力棒’,做一名讓黨放心的紅色宣講員,給廣大青年講好新時代的出彩故事。”她說。

追思先烈 青年這樣說

爺爺的親民愛民情懷、艱苦奮鬥精神,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動力。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有時更是一種壓力。——焦楠

我願意像思遠一樣,在最艱苦的地方守護我的祖國。——張高森

請您放心,戰友們正循着您的足迹,在守護一方安甯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王喬

讓學生們講述魯雨亭的故事,這些故事會像種子一樣,紮根孩子們心中,慢慢長大。——徐晨

我們要握緊紅色“接力棒”,做一名讓黨放心的紅色宣講員,給廣大青年講好新時代的出彩故事。——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