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帝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中的偉大作用

作者:大河網

□徐光春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特别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在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沒有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沒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文明不可能有如此強大的内生動力,也不可能有如此美好的發展成果。那麼,作為中國創世英雄、中華人文始祖的黃帝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中,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本文從三個方面展開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論述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發展,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和民族振興發展。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發展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後,為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發展,他首先在2014年5月召開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命題。接着,又在2014年8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确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後,他又在黨的十九大上進一步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成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旨、主調、主線。

在2021年中央民族團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發展問題又發表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意見,創造性地、系統地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特别是建設和發展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站位、新境界、新思想、新謀略、新理念,使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有了新的理論、新的戰略、新的遵循。他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他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彙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曆史。”習近平總書記這裡講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是以能形成、發展、鞏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互相依存、情感上的互相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内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還特别強調說:“早在先秦時期,大陸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對炎黃華夏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強調和高度的評價。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歲月,“中華民族”的稱謂,在清朝末年一些學者的著作中開始出現。而實際上作為一個民族實體,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就已經存在,是由散到聚、由分到合、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發展形成的。從遠古時期起,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開始人們大都生活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兩大最适宜人類生存的地方。是以,黃河、長江被中華民族稱之為“母親河”。特别是黃河流域,由于其在中國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有曆史文化、特别自然環境、特出價值作用,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個根和魂主要指在黃河中下遊形成的中原文化、黃帝。

五千多年前,處在原始社會後期的無數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民族、部落,在長期的交往、沖突中,不斷地生存、消亡、發展、演變、分化、融合。其中有幾個大的部落集團勢力最強,如中原地區的炎帝集團、黃帝集團,黃河下遊與長江下遊之間的東夷集團,長江中遊的南蠻集團等。根據《史記》記載,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在阪泉大戰中,黃帝戰勝炎帝,結成黃炎聯盟,形成勢力更強的黃炎集團。又經過涿鹿大戰,黃帝擒殺蚩尤,于是黃炎集團與東夷集團的餘部融合,使黃炎集團進一步壯大。接着黃炎集團南下,再與南蠻集團融合。在這個基礎上,黃帝“合符釜山”,與古中國人氣最旺、經濟最活躍地區的各大小部落結成廣泛的部落大聯盟,統一了中原及周邊地區。随後,黃帝及其後繼者采取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措施,推動部落聯盟向國家形态過渡、演變,使這個龐大的部落聯盟初步顯現出多元一體的民族架構的社會雛形。就這樣經過黃帝及黃帝家族的後繼者颛顼、帝喾、帝堯、虞舜、大禹近千年的兼并、融合、開拓、發展,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原先的部落聯盟即邦國聯盟結束,多元一體的王朝國家在中國大地上正式誕生。此時,具有共同語言、文化、習俗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開始形成,與華夏族同時存在的還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四夷”族群。其中,由于華夏族文明發展程度比較早比較快,族群規模大、影響廣,與周邊各族群在經濟、政治、文化上交流融合頻繁,是以在中華民族發展曆史上發揮着主導作用。這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架構的社會形态開始明朗起來。經商、周并春秋戰國,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不斷推進,開創新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車同軌”;統一全國度量衡;“書同文”,把原有列國的文字統一起來;“廢封建,立郡縣”,廢止原有的割地分封,建立起中央集團的政治體制。這樣,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國多元一體民族結構的社會形态穩步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

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漢承繼秦制,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政體,在長達400多年的曆程中,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朝各族經濟、政治、文化較之秦朝更加發展,更加進步。在同一個政體内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交往、交融十分密切,即使政體外,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交流、交往也不間斷。在這相識、相通、相融的過程中,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人的影響得到不斷擴大。漢人在其他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開始具體化,于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原地區的先民被周邊各族群眾稱之為漢人、漢族,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原地區先民也自稱漢人、漢族。這樣,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稱謂在漢朝以後,慢慢形成。于是,華夏民族發展成為漢族,使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民族架構的社會體系這一基本形态開始确立,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群體的自在實體已基本形成。在以後中國社會近二千年的發展變化中,不管戰争還是和平,不管順境還是逆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架構的社會形态始終不變,中華民族作為中國各民族群體的實體存在始終不變。經過中國社會五千多年的發展、變化和進步,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壯大。

黃帝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壯大中的偉大作用

黃帝,出生在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這個時代是中國從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轉變的時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史學界把這一時代稱為“文明曙光時代”和“英雄創世時代”。黃帝是這一時代的創造者和主導者,被世代中華民族尊為“創世英雄”和“人文始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發揮了一系列無人可以替代的偉大作用。他繼承了前人的文明成果,又大力推進新的文明成果的創造,中華文明曙光集中在他的身上出現在地球東方,中華民族的嬰兒在他的懷裡哇哇啼叫。他的偉大作用主要展現在:

一是開創作用。中華文明開創的起點,在五千多年前。黃帝作為五千多年前中華大地的主要執政者、中華各族群衆主要上司者,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生等多方面進行一系列開創性工作。這些開創性的工作都是從零開始的,都是在一張白紙上繪畫的,比較系統地、全面地、有效地推動遠古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曙光,開創了中國社會文明發展開始起步、中華民族開始聚集、融合的新時代。

二是基礎作用。黃帝帶領各族群衆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努力聚集、融合各族群衆,應該說既是開創性的,又是基礎性的。古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黃帝帶領族民們所作的開創性的事情,為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而且事實證明這些基礎性工作是紮實的、牢固的、永恒的。如發展生産的一系列辦法,建立政體的一系列舉措,發展文化的一系列創造,加強民族聯合的一系列行動,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的團結、融合、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是引領作用。中華文明曙光的出現,中華民族開始融合,經曆了很長一個曆史時期。這個曆史時期大約有近千年。這近千年的曆史,主要是以黃帝為首的“五帝時代”。“五帝時代”即黃帝、颛顼、帝喾、帝堯、虞舜執政曆史的總稱。經過一代又一代黃帝子孫們的努力,不斷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文明、文化豐富、民生改善,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不斷加強。在這一曆史程序中,黃帝作為五帝之首發揮了正确而有力的引領作用。他出主意、想辦法,立規矩、提要求,謀戰略、抓實施,發号令、親自幹,從思想上、行動上引領曆代黃帝子孫和廣大族民向着文明發展進發,向着民族團結進步使勁,取得耀眼史冊的光輝業績。

四是激勵作用。在五千多年前,形成文明曙光,實作民族融合的偉大實踐中,黃帝不僅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言論,而且親力親為,用《史記》的話來說,黃帝為此“勞勤心力耳目”,他為中華文明曙光的出現,為中華民族的團結融合,付出了大量心血、智慧和力量。後人把黃帝的這種思想和實踐,提煉、概括為“黃帝文化”,這一文化涵蓋黃帝時期的思想、政治、軍事、文化、道德、法治、信念、宗教、科技、教育等精神層面的内容和實踐方面的成果,是精神、實踐财富的總和。“黃帝文化”不僅有力地激勵遠古時代人們的進取精神,也激勵當代中國人民去不斷開拓新的更加美好的未來。

五是推動作用。黃帝主政時期,有着鮮明的執政理念和明确的執政目的,這集中展現在黃帝要發展生産、改善民生、強國富民、民族融合的思想和實踐中。為此,他“播百谷、馴鳥獸”,發明新式農具,發展農業生産;他“合符釜山”,“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他“習用幹戈,以征不享”,“修德振兵”,努力建軍強軍;他“畏天愛地親民”,“惠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他造文字、繪圖畫、定音律、做樂器,建立中華文化;他立國家、建城邑、任官員,創立政體。黃帝的這些思想和行動,有力地推動當時的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

六是凝聚作用。五千多年前的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之是以能在中國的文明史和民族發展史上發出如此奪目的光彩,很重要的原因是黃帝發揮了凝聚人心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說:早在先秦時期,大陸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這句話充分地、明确地肯定了炎黃在中華民族交融發展中的凝聚作用。從曆史資料和民間傳說來看,這一凝聚作用主要展現在黃帝身上,黃帝的作用要遠大于炎帝。炎帝和黃帝是同時代人,各自主政炎帝部落集團和黃帝部落集團,這是當時勢力最強的兩個部落集團。據《史記》記載,黃帝部落集團慢慢強大起來時,原先強大的炎帝部落集團開始衰落,各諸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炎帝對此無力出征平息。于是黃帝操練兵馬,出征平亂,懲治惡行諸侯,各地諸侯紛紛遵從黃帝,聽從他的上司和指揮。在那些惡行諸侯中,最為殘暴的是蚩尤,但蚩尤和蚩尤部落集團兵強馬壯、骁勇善戰,一時懲罰不了他。在這樣的情況下,黃帝修德振兵,下功夫培養一支德勇雙全的軍隊;黃帝治五氣,藝五種,發展生産,增強經濟基礎;黃帝還撫萬民,度四方,優撫各族群眾,安定四方民心。做了這些有利于凝聚人心的事情後,為了未來的發展和大局的穩定,黃帝與炎帝進行“阪泉大戰”,經三戰,炎帝戰敗,與黃帝結成炎黃聯盟,黃帝主掌聯盟。針對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黃帝率炎黃聯盟并聯合各地諸侯,與蚩尤在涿鹿之野戰而擒殺蚩尤。就這樣,各地諸侯都尊軒轅為天子,取代炎帝。接着黃帝合符釜山,大小部落結盟,黃帝成為部落大聯盟的首領,一統天下。正是黃帝在各民族、部落諸侯和群眾中的巨大凝聚力、感召力、影響力,才使中華文明發展和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偉業彪炳史冊。在這個過程中,炎帝發揮了作用,但他作為戰敗者不是那段曆史的主導者,其地位和作用應在黃帝之下。

七是核心作用。中華文明的開創,中華民族的融合,涉及當時各個大小部落、各路大小諸侯,事關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教育、民生等各領域的工作和各方面的利益,千頭萬緒,錯綜複雜,鬥争尖銳。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核心是做不到的,黃帝就是這個核心。黃帝經阪泉大戰、涿鹿大戰後,先後戰勝炎帝,擒殺蚩尤,并合符釜山,被推為部落大聯盟的盟主。此時黃帝擁有的疆域已大大拓展,東至大海,西至甘肅,北至内蒙古,南至長江,這就是當時中國領土的版圖。是以,這時候的黃帝客觀上已處于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核心地位。加上黃帝思想和實踐在中國廣大地區和各族群眾中的強大凝聚力、廣泛影響力、深遠感召力,使黃帝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更加突顯出來。在“炎黃華夏的凝聚核心”中,真正的實際的凝聚核心是黃帝。炎帝戰敗後就歸順黃帝,成為黃帝部落聯盟的重要成員,炎帝部落也加入黃帝部落聯盟。這樣,黃帝原有部落的華族與炎帝部落原有的夏族,聯合成為華夏族,這是中華民族融合的雛形,炎黃華夏就成為各民族的凝聚核心。為什麼說這個凝聚核心中的真正的實際的核心是黃帝呢?因為合符釜山後,各大小部落結成聯盟,包括炎帝部落在内,而黃帝是這個聯盟的盟主,直接主導聯盟的建立、發展和進步,主導各地各大小民族的團結融合。炎帝在聯盟建立、民族融合方面作為當時有影響力的部落首領,也作出重要貢獻,特别是華夏族中有其夏族的這一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華夏族的形成炎帝功不可沒。“炎黃華夏”是個政體組織,是個民族群體的稱謂,而在這個政體組織、這個民族群體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核心作用的是黃帝,而不是炎帝,這也是黃帝在中華文明建立和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中,特别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中具有開創地位、發揮偉大作用的主要表現和重要标志。

(作者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原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