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各位觀衆、各位網友大家好,您正在收看的是健康大河南節目,我是主持人xxx。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伴随寶寶落地的那一聲啼哭,新生命的成長就已經拉開了序幕。當寶寶開始牙牙學語,發出第一聲“ba ba” “ma ma”的聲音時,我們總能被感動的熱淚盈眶。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這個過程漫長辛苦,但又滿載幸福。
然而,有一群特殊的“自閉症”兒童,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些孩子很多都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都存在言語和語言發育遲緩。是以,對于“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來講,往往難以體會到與孩子進行正常言語交流的幸福。每年的“4月2日”為世界自閉症日,為幫助家長朋友了解更多“自閉症”兒童語言康複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請來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腦病診療康複中心張晰醫生、張瑜主管治療師來給我們談談這個話題。

本期要點: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話題主要是圍繞“自閉症”兒童語言障礙的康複。首先,我們請張醫生為大家講一下自閉症兒童語言發育都有哪些問題?
張晰:好的,主持人。我們要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先弄明白問題是什麼?是以,想要促進“自閉症”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前提就是先幫家長朋友認識了解孩子的語言問題是什麼? 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完全不會說話
在我們門診上呢,有部分自閉症孩子在被診斷的時候,是完全沒有語言能力的,語言水準處于前言語階段或者說在語言準備期,偶爾會發“baba、mama”音節,但是完全沒有實際意義,自言自語,叫出來這些音節是沒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家長往往說我們會叫爸爸、媽媽,但是你讓他叫的時候他就是不叫,實際情況是孩子可能不知道他自言自語發出來的這些音節是什麼意義。
2.會說簡單的話,但是不能用于社交
大部分自閉症孩子,其實都有這個問題,會說幾個字,但是卻往往都是非社交語言,比如你問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呀”,孩子給與你的回答卻是“我吃飯了”,你問“你幾歲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很棒”。這些孩子會說,但是呢,問題是“不會用”。
3.有部分語言,能進行基本的日常表達,但是存在語音、語調、文法等方面的問題。
那這些孩子的語言問題不僅僅是“不會用”,而且“用不好”,比如你問一個3歲的孩子,“你吃不吃蘋果呀”,孩子的回答是“蘋果吃我”; 再比如孩子在唱兒歌的時候“語調特别高,聲音特别大、聲音特别尖銳、沒有句子之間的停頓”、還存在“某些音節發音不清楚”等等問題。
4.能進行基本對話,但是往往不能進行來回對話,以單向的對話為主,往往缺乏感情,對語言深層的含義不能了解。
這類孩子的語言水準是基本可以進行正常表達,你問孩子的問題,他也可以組織語言采用正确的文法規則來回答,但是呢,兩個人的溝通基本都處于你“問”他“答”的形式,是單向性的對話,而且很難了解感受在表達過程中融入進去的情緒、情感,很難能了解其中的比喻、誇張這些句法。這類“自閉症”孩子其實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會說話就不是“自閉症”。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
在平時的接診過程中,經常遇到家長帶孩子來就診,主訴就是我家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說話或者就是說的少,其實自閉症孩子的語言能力的判斷不僅僅是看說話的多少或者是句子的長短,不是不說話的孩子就是自閉症,會說話的孩子就不是自閉症。
主持人:聽了張醫生專業的講解後呢,相信各位家長都能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問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了幫助家長朋友對照自己孩子的語言水準,下面我們請張瑜老師再為大家介紹正常兒童語言發育規律。
張瑜:好的,主持人。雖然孩子語言發展有早有晚。但大緻都會遵循以下發展規律。
首先無意識交流階段(0~4個月)
該階段嬰兒用哭聲表達自己的不适或需求。父母根據自己的想法了解嬰兒的哭聲或咕咕聲。嬰兒未意識到哭聲對父母行為的影響。 ?能辨識男聲和女聲、對熟悉的聲音敏感。 ?能發出一些無意義的簡單音節,如a、e
有意識交流階段(4-9個月)
4個月的兒童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兒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 ?9個月的兒童可有交流性的目光注視,即不單注視着事物,還會轉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應。 能辨識一些語調、語氣和音色的變化,了解簡單的詞、手勢,如“球、狗”等,但了解具有情境性。常發出連續的音節,如da-da-da,會用這些聲音引起成人關注。
單詞句階段(9-18個月)
?該階段兒童語言了解能力大量增加,但能發出的音節多數僅為單音節詞或雙音節疊詞,且數量僅為50個左右。 ?此時,嬰兒往往用一個單詞表示一個句子。如“媽媽” 常表示多個意思:媽媽抱;媽媽我要吃;媽媽我要玩。
雙詞句階段(1歲半-2歲)
?該階段出現“詞語爆炸” 現象,約能表達300詞,且在句子方面出現由兩個單詞組成的句子,即雙詞句。如“爸爸班班”、“蘋果削”。
早期造句階段(2~3歲)
?該階段兒童能用簡單的句子結構如名詞加上動詞描述情景,能用3-5個詞的句子進行日常交際。?至36個月左右,兒童基本上能用短句進行表達,并且開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統,掌握了基本的文法,開始形成語感。
句子掌握階段( 3—5歲)
?該階段兒童掌握了大部分的文法結構形式,可以使用簡單句和較複雜的句子,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詞語之間的抽象關系。
完整文法階段(5歲後-成人)
?5歲是兒童語言發育的一個分水嶺,5歲兒童建立了基本完整的文法系統。之後,兒童不斷擴充自己的詞彙量,完善語言在不同環境中的使用,并不斷地使句子的含義和語言的用途向更進階的方向發展。 ?讀書寫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并完善。
以上這些,就是兒童語言發育的基本規律,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年齡來對照一下孩子的語言發育水準。不過,不同兒童大發展有個體差異,某個階段或某個新特點出現的時候有早晚之分,這種差距有的差十天半月,有的可達2-3個月。
主持人:是的,現在我們也更深入的了解了兒童語言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無到有,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同樣年齡的兒童語言發育水準也不是完全一緻的,那語言發育都受哪些因素影響呢?接下來我們請張醫生來給大家解答。
張晰:嗯,好的,主持人。
語言的習得和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涉及到生理、認知、人際互動、社會環境等因素,一般來講,語言習得要滿足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首先語言的習得必須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礎。我們的聽力系統可以用于聽取、接收聲音,并且賦予含義。發音器官可以産生語音。有聽覺障礙的孩子,由于聽覺系統未能有效地分析、接收聲音,是以難以通過模仿來學習說話,影響語言的發展。一些發音器官異常的孩子,比如唇腭裂的幼兒,由于唇部和硬軟腭的構造有别,說話時會出現鼻音過重的現象。還有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用于了解語言和發出語言動作的程式。
另外,從神經發育因素講,兒童語言也受認知能力的影響,認知發育影響兒童對語聲的辨認,對言語了解群組織表達等方面。研究表明,大腦神經的發育是兒童認知、語言發展的基礎,兒童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的平均重量是390克,3歲時是1100克,7歲時已經與成人大腦的重量相差無幾了。1歲半以後,大腦中神經網絡的複雜性不斷增加,兒童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增強。根據皮亞傑的理論,這個階段的兒童慢慢開始能夠将詞語和具體的事物連接配接起來。在大腦發育速度最快的前三年,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是最快的。語言水準其實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腦發育水準。因為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發育時間不同。兒童大腦中語言中樞的成熟順序是:聽、讀、說、寫。兒童語言能力是與大腦神經發育的順序相一緻的。兒童負責聽音、辨音以及對詞意了解的能力,早于表達和發音能力的發展。兒童的語言積累到一定的量,口腔的協調動作能發出語音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口說話。如果腦神經發育出現落後,那語言能力也會受到影響。是以自閉症、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醫生會建議做大腦核磁共振的檢查判斷腦發育情況。
還有就是,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人類的文化習俗等都可以導緻兒童語言水準的差異。語言的學習與使用往往離不開生活和與人溝通。是以,我們在考察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關注社會環境和互動者特質。比如說一個生活在喜歡閱讀的家庭中的孩子,他很小的年紀就開始接觸圖書,那麼他的閱讀文字的能力可能會較一般孩子發展會比較好。值得強調的是,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是兒童過早接觸電子産品。兒童電子視屏暴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且呈逐漸低齡化的态勢。目前有很多研究早期視屏暴露對兒童語言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長時間的螢幕暴露會影響家庭語言環境和兒童睡眠,不利于兒童的語言發育,也會導緻注意力缺陷。另外,随着城市發展,電梯樓房替代了傳統開放性的帶養空間,兒童缺少與同齡兒的接觸,大多時間是在父母及家人身邊,無意中使小兒脫離語言環境。此外,城市家庭常國語、方言并存,或使小兒同時接觸多種語言,混亂了其語言聽覺,也會影響兒童語言發育。
是以,多種因素均可以影響兒童語言發育,具體到每個孩子身上,應積極去除不利因素,使孩子能處于健康的語言環境中。
主持人:原來影響孩子說話的有這麼多因素。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孩子2歲多了說話還不好,家長朋友們心裡都挺着急的,為了幫助兒童語言發育,家長在家怎麼做能夠促進兒童語言技能呢?請張瑜老師給家長朋友介紹一下。
張瑜:兒童語言技能的發展其實需要家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帶養的過程中,
1.首先,家長在生活中要抓住一切機會去跟孩子互動交流,并積極鼓勵孩子自主表達,不會說話的孩子也可以用動作、眼神回應。要給與正強化,強化其表達的意願。在孩子不願意表達的時候,不要苛責,不要過度關注,避免孩子對表達本身産生壓力。
2.另外,不要即刻滿足。有的家庭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孩子想喝水,還沒有吱聲,水已經到嘴邊了。這樣孩子當然就不說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發育。應鼓勵小朋友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即使說的不标準也沒有關系,實在不願意說就指出來,要讓小朋友慢慢意識到溝通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同時,也要找準時機、注重形式。我們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應該去談論孩子正在關注或者感興趣的事,比如看看小朋友正在看什麼,聽什麼。對于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去觀察他們近期感興趣的東西是什麼。兩三歲的男孩會非常喜歡玩具車,那我們就可以找到關于汽車的繪本給孩子讀,去路邊認認不同的車标,教與小汽車有關的兒歌,做與汽車相關的遊戲,等等。這些都可以激發孩子主動交流的興趣。
4.還有,多給孩子一些非語言資訊的刺激,比如手部精細動作的鍛煉。有研究顯示,兒童的語言發展水準與手指精細動作高度相關。原因可能是負責手部運動的大腦皮層就緊挨着語言中樞,神經沖動會互相傳遞。
5.最後,語言技能包含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應該促進其全面發展。在小齡兒童,首先應該訓練的是聽、說,上學後要注重讀、寫的技能。但有的家長認為上了國小就要讀書了,是以過早的讓小朋友識字,而忽視了聽和說的鍛煉,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總之,家長不要讓整個交流的過程變得無聊,應該用有趣的、适齡的方式和小朋友互動。增強孩子交流的主動性,促進語言技能的全面發展。還有就是,在當代社會環境下,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盡量不接觸電子螢幕,2-5歲兒童每天不超過1小時的高品質節目,如果可能的話,父母應和孩子共同觀看,6歲以上兒童限制數量和品質的螢幕使用。
主持人:是的,相信通過張瑜老師講解的方法孩子的語言技能一定會提高,但是家長朋友心裡還是不放心,怎麼判斷是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去醫院就診呢?張醫生,請您給我們支個招吧。
張晰:如果2歲的孩子主動能說的詞不夠50個,2歲半會說的句子少于5個,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可疑對象,也就是說孩子的語言水準已經遠遠落後于同齡小朋友了。家長朋友就必須警惕。
建議家長積極關注孩子的語言水準,不要等到孩子落後的差距很大的時候才想起來去醫院就診,因為0-6歲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即使有問題及時發現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補救。其實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發現很多家長等孩子長到4-5歲還不會說話才來進行幹預。往往很多孩子在就診的時候年齡偏大,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讓人痛心。因為在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貴人語遲”,很多人錯誤的了解為孩子不說話就是“貴人”,家裡老人也常常說“大了就會好”。一些家長都是持觀望的态度,一邊抱着僥幸心理,一邊又很沖突。幾年過去了,發現孩子語言還是落後的時候才下定決心去醫院,進而失去了早期診斷早期幹預的時機。
其實家裡老人說這樣的話是可以了解的。因為兒童語言發育的個體差異明顯,大多數幼兒在1歲半的時候會開始說出除爸爸、媽媽的其他詞彙,但是也有的幼兒在1歲就開始說。另外,發音的清晰度也有所不同、對周圍語言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比如有的小朋友,家長講故事他們就很愛聽,有的并不感興趣。因為兒童大腦中語言中樞的成熟水準會因人而異,有的成熟較早,有的較晚。但是對于兩歲、三歲不會說話的兒童,家長一定要對孩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以語言交流為核心的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同時及早至醫院進行診治,給予一定的促進語言方面的幹預指導。家長發現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到醫院尋求專業的指導、診療,如果語言落後程度輕,除語言發育落後以外其他名額發育正常話,可以在醫生指導的情況下進行家庭幹預,定期到醫院進行随訪。如果嚴重的語言發育遲緩,家長朋友一定要警惕,不能報僥幸心理,一定要到醫院進一步診治。因為隻有明确病因,才能實施正确的幹預措施。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技能發展不僅僅是幹預言語,而是包含社交技能訓練、行為幹預、認知水準等多方面的綜合治療方案。
主持人:是的,重視自閉症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早期發現,早期識别和早期診斷,定期監測,及早幹預,對促進孩子的康複是非常重要的。剛才有家長朋友咨詢問題,自閉症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好,等等會不會變好呢?家長想把把孩子送進幼稚園,跟着其他小朋友學學會有用嗎?
張瑜:好的。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自閉症兒童沒有一個有密集輸入的語言環境,缺少示範、塑造和強化等有效的幹預措施,那麼他們的語言能力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好轉。就像一年級成績不好,等到2年級會變好嗎,今天是明天的基礎,是以不要抱有僥幸心裡,要及時進行幹預。還有很多家長都向我咨詢過,把自閉症孩子送去幼稚園,跟一般孩子學習、互動是不是可以幫着孩子學語言。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自閉症孩子,都會到了幼稚園就能自然而然的變好,家長希望孩子能向同伴學習,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模仿和觀察性學習的能力,這個能力很難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來,很多孩子需要特别的訓練才能獲得。另外雖然幼稚園的得到的刺激多,不等于孩子就學的多。孩子能學多少,不僅取決于孩子本身的能力,還取決于教學方式。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專注力、了解力、模仿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動機等,就算孩子的課再豐富,孩子也很難進入學習狀況。其次這時候若無法為孩子适時的調整學習内容或引導方式,學習效率會大打折扣,但是幼稚園的步調太快,很難為孩子做個别化的教學。不知道選擇上幼稚園是否合适,家長們可以以1個月期限試一試,1個月内,明顯進步,說明選擇正确,1個月内,明顯退步或沒有進步,還需要繼續進行幹預。
主持人:有家長還提到一個問題,我們家孩子上課跟老師說話,回到家跟我們就不說了,這是為什麼呢?
張瑜:其實平時在工作中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家長有疑惑的地方,這個孩子會說話,但就是不開口。這種就是孩子沒有主動表達能力。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難題,這裡有幾個實用的操作技巧。想要讓孩子主動表達,首先我們要多和孩子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要選擇當下的話題,就是現在正發生的,眼前看的見,容易了解的自然話題。特别是孩子感興趣的。盡量去迎合孩子的興趣點,以孩子的節奏參與到活動中。如果孩子對汽車很感興趣,父母可以多陪孩子玩汽車,比如輪流推小汽車,籃子接車,汽車搭積木疊高高,用汽車做畫筆畫車道等等。在玩耍中,進行優質的語言輸入。家長可以在孩子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并積極回應孩子發出的聲音語言動作。另外可以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故意拿開,等他表達出想要的請求再将玩具還給他。練習孩子提要求的能力。其次雖然讓孩子主動表達是我們的最終目标。但在此之前呢,可以先訓練孩子回答問題的能力。比如家長可以拿孩子想要的東西(水果、玩具等等)一手拿一個。問你要什麼,要蘋果還是香蕉,如果孩子有口語應答能力,就會說,這時候,家長可以立刻将手上的東西獎勵給孩子,并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如果孩子還不能表達或着單純不想回答,可以讓孩子指出他想要的。如果孩子依然沒有反應,家長可以把孩子想要的講出來。之後再把東西給孩子。另外家長要學會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帶孩子的時候,餓了,媽媽當着孩子的面對爸爸說“我要吃xx”,利用孩子的模仿能力來訓練他的主動表達能力。讓孩子也跟着向爸爸說“我要吃xx”,久而久之,經過多次練習,逐漸減少輔助示範的次數,讓孩子感到餓的時候也會主動表達“我要xx”的需求。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十甚至上百次的練習,中途遇到挫敗是很正常的,隻要肯正視問題,對孩子多加關愛和耐心,再配合适當的照顧和訓練。他們一樣可以愉快的茁壯成長。
主持人:好的,謝謝兩位老師的專業分享。有網友也表示,在自閉症兒童的康複過程中,家長治療心切,也都走過一些彎路,節目的最後呢,請張醫生再為大家做些指導,以幫助孩子取得最快最好的治療效果。
張晰: 這個問題是我要強調的重點。因為自閉症的治療是以綜合康複治療為主的,迄今尚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以在的康複過程中,很多家長會覺得焦慮,也經常會有很多疑惑,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我再為家長朋友解答一下。
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家長非常焦慮,想到孩子診斷了自閉症,非常擔憂孩子的未來,是以希望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語言的學習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從新生兒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語言前的準備過程,一直到3歲時上幼稚園能夠與成人進行基本交流,6-7歲以後上國小運用語言來學習文化知識,這麼長的過程中都伴随着語言的學習,我們家長朋友可以結合自身的語言學習經驗,比如說英語的學習,我們小時候從國小便開始學習英語,但是現在你的英語學習的怎麼樣呢?有的家長會覺得到現在我的英語水準還是不行,是以我們應該摒棄“揠苗助長”的态度,積極配合康複治療,我們醫生和康複治療老師都會和家長共同努力,盡可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語言能力。
還有就是,有些家長也會問我一個問題,“我們不說話,是不是舌系帶短呀?用不用剪舌系帶呀?”,舌系帶短确實會影響某些音節的發音,但是臨床上我也見過剪過舌系帶以後的孩子語言仍有沒有任何改善的情況,最終還是醫院就診通過康複訓練語言才得到了明顯的進步。即使孩子真的是舌系帶短,有些情況也可以通過早期訓練來糾正的,并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是以說呢:說話問題并不是剪了舌系帶就可以解決的,其實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小。
另外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螢幕暴露的問題。在醫院見到孩子都是經常抱着一個手機,你叫他,他也不理你,把手機拿走孩子就會發脾氣,撒潑打滾,這個目前真的是我每次查房都要跟家長說的一個問題。其實我們強烈建議小齡孩子盡量避免接觸電子産品,尤其是智能手機,美國兒科協會建議2歲以内是禁止接觸電子産品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可以通過看手機“學知識”,其實不是這樣的,早期接觸電子産品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水準,可降低學習能力,因為看手機的過程是單向的輸入過程,沒有輸出的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孩子與手機之間沒有語言交流的互動,是不利的語言學習環境。而且時間長了以後,因為手機畫面、聲音、内容、故事情節比現實世界更加具有吸引力,孩子會沉浸在虛拟世界當中,與現實的互動更加缺乏,當家長收走手機的時候,孩子開始表現出情緒行為問題,比如依賴手機,發脾氣,打人或自傷,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等等。
最後呢,還是強烈呼籲,對“自閉症”兒童除了給予足夠的社會關注外,父母關愛,高品質的陪伴引導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調整好心态,因為正常兒童的語言學習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堅持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朋友要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訓練技巧,一定要從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社交技能的掌握開始,多跟孩子互動,不要邊玩手機邊帶孩子,做到好好陪伴,高品質的陪伴,才是家庭幹預的重點。與此同時,我們科室的醫生和康複治療老師都會和家長共同努力,一起幫助孩子更快的康複。
本期嘉賓:
張晰
醫學碩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腦病診療康複中心主治醫師,擅長兒童孤獨症、語言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遲緩、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腦性癱瘓、腦損傷等疾病的診療。
張瑜
主管康複治療師 碩士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兒童腦病診療康複中心言語治療組組長
河南省康複醫學會言語治療小組副組長
河南省康複醫學會言語治療分會委員
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康複醫學專業,從事預防、評估、診斷和治療兒童的言語、語言、社交溝通、認知溝通以及吞咽障礙工作。多次參加國内專業教育訓練,在深圳市兒童醫院言語治療科進修學習半年,擅長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孤獨症兒童語言障礙,語音障礙,吞咽障礙及喂食等領域的評估及幹預,在各種言語障礙的發音、邏輯表達及治療方案課程設計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