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文藝
圖/羊城晚報記者 文藝 黎存根 實習生 楊蕊
許欽松,1952年生,廣東澄海人。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故宮研究院中國畫法研究所研究員等。
走進工作室
生活與藝術在此“零距離”
自相繼從廣東省的美協、畫院、文聯卸任管理職務後,許欽松回到了自己最本初的角色——畫家。
“工作室是藝術家的舞台。”在許欽松看來,一個畫家的大部分時間和生命,在了解生活、面對自然後,就應該耗在畫室裡。“沒有台下十年功,不可能有台上三分鐘。不在畫室裡的畫家,就像不開車的司機一樣。”
這幾年來,許欽松在白雲山麓、南湖湖畔的家裡享受“睡到自然醒”的待遇,同時保持每天畫畫約五個小時。當他有創作沖動和靈感的時候,穿過一扇門就從起房間走到工作室。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讓生活和藝術“零距離”。
許欽松一直強調和推崇“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工作室内的諸多陳設,一起見證着這位藝術家的品位與閱曆。顯要處擺着的潮州木雕,與廣東省博物館中的藏品同款;從天花闆直落到地面的書架上,擺放着故宮博物院精印的《中國曆代法書精品大觀》等藏書;牆上有他與三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的合照,“許老師”的欣慰溢于言表……
探索灰墨的表達極限
2022年,許欽松邁入杖國之年。他說,人生七十是一個重要節點,便刻了幾枚閑章,标示“七十之作”,進而提醒自己在藝術上不可止步。在這間位于居所一樓,長11.5米、高4.3米的畫室裡,許欽松延續着在中國山水畫巨制上的創作與探索,不斷迸發創作靈感,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山水畫作品。
對于登門前來的羊城晚報記者,許欽松講述起自己最近如何重讀董其昌、唐寅等曆代書家經典,進一步追求“金石入畫”,同時也緻力于探索灰墨的表達極限,興緻勃勃。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許欽松親自帶隊赴延安寫生,收集創作素材,回到畫室後,完成了《延安楊家嶺毛主席故居》《延安楊家嶺毛主席種過的菜地》《仰望延安寶塔山》等主題創作,其中部分作品被廣東美術館等收藏。也是在這間畫室裡,許欽松在居家避疫期間從新聞有感而發,完成了山水畫《風月同天》,後被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
在采訪的前兩天,許欽松剛剛完成兩幅主題大畫:為國家安全日主題美術攝影展創作的《海定波平》,以及為粵東紅色交通線創作的《棣萼樓》。
山水畫巨制邁向“七十之作”
許欽松曾言,藝術家的工作室就像是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空間和布局有時需要從創作需求出發。這間寬敞的工作室,就是為他創作大畫所設。“我畫畫,畫幾筆以後要退後幾米看,然後再畫。不斷重複。”許欽松說,這個創作習慣讓他有了“後退”的人生意識。“就跟我現在的身份一樣,退後到一定的距離觀看這個世界,原來是這麼奇妙。”
大畫巨制的創作極耗體力、心神,與過去相比,許欽松現在站着畫一個小時,偶爾會有想坐一下的念頭。在社會上流行“躺平”說法的日子裡,他卻有一枚閑章“立身之本”,一語雙關道出了自己的思考。
許欽松覺得,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才會有旺盛的藝術創造力。是以他如今更注重身體健康,除了保持生活規律,還愛在畫室外的小花園曬太陽、散步,幾乎每天都走上七八千步。
小花園是許欽松寶愛的另一方天地,種植着他從各地搜集來、精心照料的植物。其中有一棵小葉紫檀相當名貴,生機勃勃。“這樹的生長周期很長,幾年了才能長大一丁點。不過,長得快的樹未必成材,反而是長得越慢的越名貴、越能成材。”許欽松由此聯想到人書俱老的中國畫藝術:“同樣,藝術家要不斷積累、成長,通過歲月的打造、錘煉,才能期望有所成就。”
近年來,随着孫女、孫子的相繼出生,許欽松感受到濃濃的天倫之樂。當孩子跑到爺爺的工作室,拿起毛筆作畫,這裡頓時有了兒童樂園的熱鬧。許欽松笑眯眯地說:“未來已來。”
十年前,時年六十的許欽松開啟“吞吐大荒”山水畫巡展,曆經數年走過北京、廣州、上海、鄭州、西安、武漢等地,北上南下,穿行不息。如今,在他工作室的畫闆上,又懸起了一張寬6米、高2米的大宣紙,正待鋪墨設色。這是許欽松在為下一場大型個展準備新作,也是他邁入人生七十的一張待畫新紙。
藝談
羊城晚報:您最近提出繪畫的“第三自然”理論,是基于什麼思考?
許欽松:繪畫的“第三自然”,是我多年以來在國畫創作、探索以及實踐中得來的結果。它是我多年山水畫創作實踐的經驗之和。
所謂的“第一自然”,乃是我們觀看自然時,眼睛的所見之景;而我們的眼睛總是有所選擇地去看,并且将這種所見轉化為心象的所見,這被我稱為“第二自然”;而觀賞者每看每新,并融入自己心中的感受與想象力,可将其稱為“第三自然”。對于一個山水畫家來說,山水畫的創作需要實作從“第一自然”到“第三自然”及“第三自然”的跨越。
這也類似于宋代禅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禅的三重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羊城晚報:在中國畫的當代發展方面,您有怎樣的思考?
許欽松:當代山水畫的公共功能,與古人所追求的境界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這是時代使然,也是事物發展的結果。現在的山水畫(其實包括所有的美術作品),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少數人占有的狀态,更不隻停留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它已經成為一個公共化的美術體系——包括我們建構的很多文化場域,都要展現其公共性,也就是強調服務群衆。
羊城晚報:您強調中國山水畫的公共功能是與此相關嗎?
許欽松:結合當下實際來看,在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的狀态下,人類的精神追求反而越來越枯竭了,現代人面對大自然所顯現出的鈍感,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比拟的。
是以,我認為在國畫的當代發展上,應積極向其他藝術門類吸收、提煉(諸如公共藝術等)其精要,進而豐富自身的發展,拓寬邊界。在豐富國畫藝術語言的同時,讓公衆參與到國畫藝術中,把公衆參與的體驗也加入到國畫藝術發展中去。
是以,我很強調藝術創作的審美過程。不是把畫畫完就行,其實這隻完成了審美過程的一半。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藝術家的作品需要放在公衆面前,才能進一步煥發出時代的認識和解讀,進而豐富自己的作品内涵。我們的藝術歸根結底是要為人民服務的,要發揮出審美和教育的功能。
羊城晚報:前不久召開的文化強省大會提出,要推進文藝精品工程。您認為目前廣東美術領域需要從哪些方面提升?
許欽松:文化繁榮關鍵靠人才,尤其需要不斷鍛造高峰,加大力度推介、吸聚、培養更多造詣深厚、影響廣泛的文藝名家、領軍人才。廣東人向來低調,心态比較平和,沒太看重宣傳這一塊。其實和北京、上海相比,廣東文藝人才在水準上未必遜色,但推介上卻遠遠不如。
我曾走訪廣東各地,最大的感觸還是各地發展的不平衡,美術事業、美術館事業也是如此。廣東的重要美術館場館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他地區的大型美術館都比較缺乏,這需要在意識上加大引導的力度。
廣東要建設文化強省,離不開提升人們的審美習慣、文化氣質,需要将藝術和生活結合起來。千萬不要覺得美術館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特别是在地方的決策者對美術館建設、營運、投入的重視都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