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趁火打劫 兩面三刀 謀求篡位,中芯國際最大的敵人——大唐電信

作者:半導晶片情報站

請原諒我用如此犀利的三個詞來形容中芯國際最大的股東——大唐電信

請原諒我在剛剛确認高永崗擔任董事長之後才發表此篇文章

請原諒我對全國人民寄予厚望的中芯國際發出如此不合時宜的話

趁火打劫 兩面三刀 謀求篡位,中芯國際最大的敵人——大唐電信

一:大唐電信的乘虛而入

2007年存儲器市場的血虧、擴張不利,讓負債累累的中芯國際

急需輸血。但找什麼樣的投資和股東,是張汝京和管理團隊需要權衡的。

當時,參與收購飛思卡爾的黑石财團等私募基金都找到了張汝京,希望以優厚價格收購中芯國際股權。

雖然私募給的價格優厚,但一旦私募控制主導權,他們會很快通過資本運作套現,國内晶片制造可能就被攪亂了。為此,張汝京向政府部門咨詢,政府推薦了大唐電信、華潤以及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三家國資背景的企業,讓他考慮。

媒體報道,幾輪談判之後,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因旗下有軍品生産被海外股東強烈質疑而出局,華潤因為要求将中芯國際更名而被董事會否定,最後僅有大唐電信一家入圍。

但作為國企,大唐電信的審批流程複雜且緩慢,前後經曆10個月。而在此期間,全球股市暴跌,中芯國際的股價從1.4港元跌至0.4港元。2008年11月,大唐電信僅以1.76億美元入股中芯國際,以16.6%成為第一大股東。融資的巨額縮水和原有股東股權被過度稀釋,都引發了董事會内部不滿。

而就是這次的乘虛而入,為中芯國際接下裡的發展,埋下了完全意想不到的風險。

二:極其險惡的關鍵反對票,臨時的1.02億的增資,一切的布局隻為了控制權

2010年适逢半導體行業複蘇,全球産能緊俏,新組建的管理團隊順勢而為,長期虧損的中芯國際嘗到了盈利的甜頭,全年毛利率達到20%。銷售額也從2009年的10.7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5億美元,首次全年盈利。

就在外界都認為中芯國際将自此重回正軌的時候,一場争奪控制權的人事地震和董事長江上舟的突然病逝,又讓這家公司的命運再起變數。

2010年8月,大唐電信增資1.02億美金,股權比例由此增持為19.14%,成為中芯國際最大股東,并表現出對中芯國際強烈的控制欲,比如在其官方網站上,把中芯國際列為其控股子公司。有媒體分析,那些年,大唐電信逐漸落後于華為和中興,它看中了中芯國際的資産,希望将它整合為自己的産業鍊,以此增強在“央企整合”大潮中的話語權。

江上舟并不希望中芯國際改造成一個國有色彩濃厚的企業,多次強調中芯國際要堅持兩個“I”發展:Independent(獨立)、International(國際化)。

為了制衡住大唐,江上舟說服了中投集團向中芯國際入股,本來想要投資3.5億美元成為第一大股東,但因為大唐反對,後來隻投了2.5億美元,獲得11.6%股權,成為中芯國際第二大股東。

江上舟一直試圖平衡中芯國際内部的各方關系。

此時大唐派駐的兩名代表都隻是非執行董事,不得幹預企業的日常營運。為此,大唐必須在管理層中扶持一位代言人,大陸背景的楊士甯就成為了合适的對象。

此前,王甯國和楊士甯已經出現分歧。關于兩人之間的沖突,一種說法是,當初請王甯國來做CEO,看重了他的國際聲望,但這個安排是過渡性的,楊士甯則被視為接班人培養,讓大陸人自己掌舵中芯國際。王甯國本已答應過段時間讓位,但楊士甯太焦急,在第一大股東大唐電信的幫助下逼宮。

生命的最後一周,江上舟還躺在病床上用手機主持中芯國際董事會。但就在2011年中芯國際股東大會召開前夕,江不幸病逝,這讓原本隐藏在台面下的控制權之戰被徹底引爆。

江上舟病逝三天後,中芯國際股東大會如期召開,主要的一大議題就是“重選董事”。大股東大唐電信投下了關鍵性的反對票,王甯國這位唯一的執行董事,意外落選董事席位,連在現場的王甯國本人都覺得事情太突然。

中芯國際甚至一度停牌。在中芯國際的百度貼吧上,“堅決擁護CEO王甯國”和“堅決擁護Simon(楊士甯)接任CEO”的兩派展開激烈辯論。

王甯國的意外落選,使得鬥争的天平向楊士甯傾斜。但随着雙方沖突不斷激化,一份有關楊士甯“涉嫌逃稅”的内部審計檔案流傳出來。随後,王甯國向董事會送出辭呈,而董事會也未能同意楊士甯出任CEO,最終,從華虹NEC空降的邱慈雲出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兼CEO。

紛紛揚揚的控制權争奪告一段落。随後,楊士甯也遞交了辭呈。

而這一切,也為大唐電信控制中芯國際再增加了危險的信号

三:中芯國際需要的是如張汝京或江上舟一樣的魂,而不是财務出身的高永崗

中芯國際本來就是一個股權分散、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讓一個财務出身的人出任中芯國際掌舵人,很難協調各方、掌握企業的發展方向。中芯國際想要拉近與台積電的差距,先找到一個張汝京這樣的帶頭大哥似乎更為關鍵。

晶片大戰正酣,缺少“船長”的中芯國際卻像是丢了魂,即将到來的是無窮的内耗和技術路線的反複搖擺。雖然有衆多政策方面的支援,這公司短期内還是迷失的…

半導體代工是門檻極高的“三高”産業(高資本投入、高技術門檻、高産業叢集),對上司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方面,半導體公司的上司者必須是技術出身,并且在職業生涯中時刻保持學習能力。例如Intel前幾任CEO都是非技術人員,在技術路線選擇與行業前景預測中犯下了不少錯誤;而即使是在台積電,張忠謀也認為“沒有技術背景的管理者,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這方面,作為全球頂尖晶片廠建設專家的張汝京具有絕對的權威。而中芯國際從奠基儀式到試産僅用了1年(全世界最快速度),而從試産到實作5條生産線的全部量産,又僅用了1年半,說明工廠的效率也很有保證。

另一方面,公司上司者必須具有卓著的商業眼光。這又包括兩方面的能力:商業敏銳度(知道公司要向哪個方向發展)與技術嗅覺(需要知道哪些資産與技術是有價值的,因為技術一直在進步)。

2001年前後正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半導體行業處于曆史低潮之時。張汝京大膽提出“經濟不景氣時是建廠的最好時機”,大膽收購了衆多半導體行業核心資産,實作了中芯國際的跨越式發展。

此外,作為公司上司者的張汝京,還有着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例如在初期,張汝京是不穿西裝的,跑得最多的就是工地。對于手下員工,他是非常嚴格的,但事後從不因為對方犯錯而閑置、冷藏。是以,張汝京不但能夠利用個人聲望在短期内吸引到高端的人才與海量的資金,而且能夠順利完成資源整合。

本來,在與台積電持續6年的訴訟達成和解、張汝京被迫離開時,中芯國際的後手是江上舟。他具有:

1、專業能力(首批海龜,上海晶片産業的創始者);

2、政治資源(自行搜尋吧);

3、個人魅力(威望高,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

是以,綜合各方面優勢,他是帶領中芯國際走向輝煌的最理想人選。但誰能想到,不到2年,江上舟就因病去世呢?

此後就是各方大亂鬥:中芯國際11年裡,光董事長就換了5任,CEO和技術負責人更是不計其數。

而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更是忽左忽右沒個譜:梁孟松為首的制程派幹得好好的,突然引入了蔣尚義為代表的封裝派,最後在大環境下又逼着走技術路線。這來來回回的“技術路線之争”耽誤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與寶貴時間。

是以,在沒有找到一個懂技術、有卓著商業眼光、有巨大個人威望的上司者之前,就不要奢望中芯國際能真正給台積電構成威脅了。而對于财務出身的高永崗,并且代表着那個充滿野心的大唐電信的身份,中芯國際到底何去何從?

趁火打劫 兩面三刀 謀求篡位,中芯國際最大的敵人——大唐電信

該走向何方?